【精选备课】2022-2023学年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备课】2022-2023学年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9 21:2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面这份请柬中加点的词语,敬辞与谦辞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请柬兹定于四月二十三日在寒舍举办寿宴,庆贺家父七十大寿,恭候令尊、小女光临。幸勿推却。××顿首二○一九年四月五日
A.寒舍 B.家父 C.令尊 D.小女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中侧重写人的活动,从而突出“温晴”的特点。
B.《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C.《雨的四季》是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一篇优美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D.《世说新语》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香气”“我”为名词。
B.“当你沐浴后”中“沐浴”是动词“后”是方位词。
C.“湿发披在两肩”中“两肩”是名词。
D.“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中“祷告”是名词。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5.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C.家住回龙村的向代惠,得了偏瘫,被界定为二级伤残,看见施工人员正在为她提供免费无障碍改造服务,喜出望外。
D.秋游结束后,同学们都回家写游记作业,可谓是各得其所。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嗅到(xiù) 倾侧(qūn) 揣测(chuǎi) 参差不齐(cān)
B.绽开(zàn) 结束(sù) 薄雪(bó) 絮絮叨叨(suì)
C.雪骤(zhòu) 温馨(xīn) 凋谢(diāo) 悄然无声(qiāo)
D.菡萏(dàn) 荫庇(yīn) 和睦(mù) 果实累累(lěi)
7.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大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B.小刚同学是浓溪小学赫赫有名的“小画家”,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我爱我的家乡” 绘画比赛中勇夺冠军,真是喜出望外。
C.学校组织的辩论会上,金兰同学辩论时咄咄逼人、妙语连珠,同学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D.登上“将军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8.下列句子中有关谦辞敬辞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到好朋友小龙,小林说:“多年不见家严大人,甚为牵挂,请代我向他问好,过两天我一定登门去拜望他老人家。”
B.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小丽激动地说:“久仰您的大名,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勤学苦练,力争早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刘云想去好朋友小米家玩,于是对小米说:“星期六你能够邀请我去你寒舍玩吗?”
D.王海见大哥欲言又止,连忙笑着对大哥说道:“大哥,别客气,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是兄弟,愚兄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多次选用。
B.母爱是冰心作品中的三大主题之一,对母亲,冰心曾经说过,“我的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C.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他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之一。
D.玉洁同学出生在书香世家,老舍的作品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10.对下列语段的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④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⑤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A.③①④⑤② B.①④⑤②③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⑤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父亲的叮嘱》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1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1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义。
三、填空题
15.文学常识。
(1)南朝_________组织文人编写的《_________》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_(国家)诗人_________,他一生作品丰富,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课文内容识记及文学常识填空。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 )——( )——( )
(2)律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必须对仗的两联是________联和_________联。
17.请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
(3)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
1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人生需要目标感,拔节生长向晴空。②以个人青春为例,有的人走捷径,往往是拔苗助长。有的人犹豫不前,也错过了成长的机会。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树立明确的目标,有利于让行动更有指向性。④ 精准聚焦,靶向瞄准, 能破除障碍,战胜困难。
(1)第②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要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______
(2)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_____树上的绿芽也密了______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3)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_____罗摩衍那_______,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4) 后来发生了分歧_____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0.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真正懂得生活________(奥秘 秘诀 真谛)的人往往明了:身在何处并不重要,心在何处则决定了生活的意义有多深远和广阔。
(2)在同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虽年富力强,却整日_________(碌碌无为 无所事事 麻木不仁);有的人虽已至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敬辞、谦辞的用法。
D.小女是指自己的女儿,是谦辞,这里指的是对方的女儿,应该用敬辞“令爱”;
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A.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侧重写景,通过描绘济南冬天山水的景色,突出“温晴”的特点。选项错误;
故选A。
3.A
【解析】
【详解】
A.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我”为代词,不是名词。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D是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主要读者”或“为”和“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
5.D
【解析】
【详解】
A.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使用恰当;
B.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恰当;
C.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使用恰当;
D.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使用不恰当。
故选D。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C
【解析】
【详解】
A.“倾侧”的“倾”应读为“qīng”,“参差不齐”的“参”应读为“cēn”,两处错误;
B.“绽开”的“绽”应读为“zhàn”,“结束”的“束”应读为“shù”,“薄雪”的“薄”应读为“báo”,“絮絮叨叨“絮”应读为“xù”,三处错误;
C.“悄然无声”的“悄”应读为“qiǎo”,一处错误;
D.“荫庇”的“荫”应读为“yìn”,“果实累累”的“累”应读为“léi”,共有2处错误;
故选C。
7.A
【解析】
【详解】
A.“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符合语意;
B.“喜出望外”是指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高兴,小刚实力雄厚,在学校勇夺冠军是意料中的事,不能说喜出望外;
C.“咄咄逼人”是一个贬义词,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不能用来指口才;
D.“姹紫嫣红”是用来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只有一种花怒放,不能用“姹紫嫣红”来形容;
故选A。
8.B
【解析】
【详解】
A.家严是谦称,称呼自己的父亲,不是别人的父亲;
C.寒舍是谦称自己的家,不能说对方的家是“寒舍”;
D.愚兄是谦称自己,不能说对方是“愚兄”;
故选B。
9.B
【解析】
【详解】
A.“长期”与“多次”重复,可删去“多次”;
C.通常情况下一个洲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往往只有一人,应删去“之一”;
D.主客颠倒,是“她对老舍的作品”而不是“老舍的作品对她”;
故选B。
10.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排序能力。应首先从题目给出的几个句子中找出中心句并判断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选段是写“我”作出选择决定走大路,故第③句是中心句,也是首括句,应排在第一。根据③句母亲的语言“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可知,①句紧承③句;接下来根据“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可知,后面的叙述中,母亲和儿子的叙述顺序也应该是母亲叙述在前,儿子叙述在后,即顺序为⑤④;最后②加以总结议论。故排序为:③①⑤④②,答案应选D。
11.(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
12.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13.(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14.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解析】
11.
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第②段中提到了雪花从天而降,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突出了父子二人进城卖柴的艰难与生活的不易。
第⑥段“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再次提到了风雪,引出后文父亲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钱,并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只有读书才可以进城,引出后文父亲送我回到学校后教育我将来如果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自己面前低头弯腰的情节,所以对于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父亲在漫天的风雪里进城卖柴,又在风雪里乞求对方多给一块钱,还在风雪里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钱。父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能去参加竞赛。所以漫天的风雪烘托了父亲爱子情深的人物形象。
文中对于风雪的数次描写,渲染了清冷凝重的氛围。
12.
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加点词语是对买柴人的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当中不难看出,买柴人对父亲坚持多卖一块钱的要求非常不耐烦。他把钱扔在地上的行为,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冷漠与鄙视。表现了小气无礼的小市民特点。作者细致的描写此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疼惜,也引出后文父亲教育自己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的情节。
13.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①段中的“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和“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可知,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根据第④段中他乞求买柴人多给一块钱和第⑥段父亲拾起被买柴人扔在地上的钱可知,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
根据第⑦段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好好读书,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有出路,才能做城里人,⑨段父亲教育儿子要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个付出了劳动的人可知,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14.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父亲最后一次叮嘱出现在末段,“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父亲用自己的劳动来为儿子挣来上学的费用,却受到了买柴人的轻视与冷漠,买柴人把钱扔在地上,父亲只得弯腰拾起。父亲这样坚忍,只是为了儿子能有五块钱去参加竞赛。父亲的叮嘱是告诉儿子,以后如果有钱了,有能力,遇到那些付出辛苦劳动,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人,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
15. 刘义庆 世说新语 王戎识李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印度 泰戈尔 《新月集》 《飞鸟集》
【解析】
【详解】
(1)《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由刘义庆所组织的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2)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
16.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颔联和颈联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识记。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此题考查律诗的有关知识。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7.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判断起来通常比较容易。(1)根据“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以判断是语言描写。(2)根据“蹲”“背”等词语可知这是动作描写。(3)根据“心中”“感动”可知这是心理描写。
18. (1)“拔苗助长”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 (2)删去“能否”。 (3)只有(唯有) 才
【解析】
【详解】
(1)把“拔苗助长”后面的“。”改为“;”,因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2)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3)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句子,要补的关联词是:只有(唯有)……才……。
19. 。 ; ; 《 》 :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与运用。(1)句子末尾应该用句号。(2)前后两个句子是分写两个方面“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应该用分号。(3)“罗摩衍那”是一部作品,应用书名号。(4)“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示提示下文,应用冒号。
20. (1)真谛 (2)无所事事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