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备课】2022-2023学年沪教版(上海)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单元 浩瀚的大气 单元检测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备课】2022-2023学年沪教版(上海)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单元 浩瀚的大气 单元检测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19 15: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可燃物 B.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
C.可供呼吸 D.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摔碎了的瓷碗很难拼合在一起——分子间存在斥力
B.排骨藕汤热的时候香气四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C.房间长时间不打扫就会布满灰尘——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大——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3.如图所示,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通过打气筒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大,瓶底的水汽化成白雾
B.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增大,瓶底的水汽化成白雾
C.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减小,空气液化成白雾
D.瓶内的空气对外做功,空气内能减小,水蒸气液化成白雾
4.工业上可以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氯气、氢气及另外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反应方程式2NaCl+2H2O2X+Cl2+H2方程式已配平,则X的化学式为  
A.HCl B.NaOH C.NaClO D.
5.反应式Al+Fe3O4→Fe+Al2O3配平后,Fe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是(  )
A.3 B.6 C.9 D.12
6.某无毒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而且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可以是( )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都可以
7.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A.一定量的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 B.面粉中掺入砂糖
C.各为10mL的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8.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作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可以再分
D.1L芝麻与1L大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有间隔
9.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稻花开遍香万里 B.水分子能透过滤纸
C.气体受热膨胀 D.樟脑球放在空气中逐渐变小
10.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氧气和氢气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D.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
11.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CH4+2O2CO2+2H2O
B.2H2O2H2↑+O2↑
C.2Na+Cl22NaCl
D.C+2CuOCO2↑+2Cu
12.下列关于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热胀冷缩是由于微粒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可以分,原子不可以分
D.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1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的是
A.减少燃煤量,使用清洁能 B.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排放,提升燃油品质
C.多部门齐抓共管,减少扬尘污染 D.建立区域联合机制,发布大气雾霾预警信号
1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硫 + 氧气二氧化硫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D.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1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可以作催化剂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使用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二、填空题
16.在下边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反应中辨别:
氨+氯化氢氯化铵
石油气+氧气二氧化碳+水
氯化汞汞+氧气
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填序号
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填序号.
三、简答题
17.请从微粒的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用水壶烧水,水沸腾时可以把壶盖冲起。
(2)过氧化氢和水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却不同。
四、实验题
18.下图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写装置下方的字母),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检验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能用E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4)停止加热时,先要把____________,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19.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O2,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字母),为防止试管炸裂,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写出一点),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用排水法收集O2用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何时停止收集O2?_____;
(3)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若发现导气管口刚一有气泡冒出,就立刻开始收集,会造成的不良后果是_____。
五、计算题
20.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0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请计算:
Ⅰ.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Ⅱ.求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氧气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但不能燃烧,所以不是可燃物,故错误;
B、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正确;
C、氧气可供呼吸,正确;
D、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正确;
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A、摔碎了的瓷碗很难拼合在一起,不是因为斥力;瓷碗破碎后,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导致瓷碗破碎处分子间斥力和引力可以忽略不计,故A错误;
B、排骨藕汤热的时候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打扫卫生时的尘土能看到,分子的运动是看不到的,故C错误;
D、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小,所以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故D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A、瓶底的水汽化会形成水蒸气,而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会减小,而不是增大,故B错误;
C、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减小,水蒸气液化成白雾,而不是空气液化成白雾,故C错误;
D、瓶内的空气膨胀对外做功,空气内能减小,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白雾,故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2X+Cl2+H2,反应前钠、氯、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4、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2、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钠原子、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钠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aOH。
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最后调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故配平后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是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
6.C
【解析】
【详解】
某无毒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故选:C。
7.B
【解析】
【详解】
A、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B、面粉中掺入砂糖,是宏观物体之间混合,只能说明宏观颗粒间有间隔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符合题意;
C、各为 10mL 的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是因为在外力作用下分子的间隔变小,使物质的总体积变小,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解析】
【详解】
A、氢气和液氢都可作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正确;
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D、由于芝麻和大料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宏观的具体的物质,虽然1L芝麻和1L大料混合总体积小于2L,但是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错误;
故选A。
9.C
【解析】
【详解】
A、稻花开遍香万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B、水分子能透过滤纸说明水分子体积小,不符合题意;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受热后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符合题意;
D、樟脑球放在空气中逐渐变小,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A、水通直流电分解,既是化学反应,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新的分子,正确;
B、分子在不断运动,因此能闻到深巷子的酒香,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因此氧气和氢气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正确
D、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间间隙减小,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详解】
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A错误;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B错误;
C、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D错误。
故选C。
12.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动理论来分析。
【详解】
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B、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微粒大小不变,选项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选项错误;
D、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选项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
【详解】
A、减少燃煤量,使用清洁能,可以减少有害气体与烟尘的排放,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错误;
B、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排放,提升燃油品质,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错误;
C、多部门齐抓共管,减少扬尘污染,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错误;
D、建立区域联合机制,发布大气雾霾预警信号,不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正确,故选D。
14.B
【解析】
【详解】
A、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因此A属于化合反应,故A选项错误;
B、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变多”,故B选项正确;
C、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因此C属于化合反应,故C选项错误;
D、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分解反应,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5.C
【解析】
【详解】
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B、有许多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就能进行,有许多反应需要的催化剂不是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也不是专作催化剂的,也可做反应物、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符合题意;
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
【解析】
【详解】
(1)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该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因氧气参与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3)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故属于化合反应的有(1);属于氧化反应的有(2)。
17.(1)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合理即给分);(2)二者分子构成不同(或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或二者是不同的物质等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详解】
(1)用水壶烧水,水沸腾时可以把壶盖冲起。
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导致水沸腾时可以把壶盖冲起。
(2)过氧化氢和水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却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因为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或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或二者是不同的物质等),其化学性质却不同。
18. 试管 A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集气瓶的水未装满或未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不易溶于水 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解析】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是集气瓶的水未装满或未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答一点即可)。
(3)能用E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4)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19. AC或AD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或试管外壁保持干燥、先预热等) 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时候 收集的氧气不纯
【解析】
【详解】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或D,故选用的装置是AC或AD;
为防止试管炸裂,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外壁保持干燥、先预热等;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排水法收集O2用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时候停止收集O2,因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容易炸裂试管,故答案为: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时候;
(3)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若发现导气管口刚一有气泡冒出,就立刻开始收集,会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故填收集的氧气不纯。
20.(1)9.6g(2)0.2mol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实验,以及通过反应方程式进行混合物的计算。
【详解】
Ⅰ.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8.0g﹣18.4g=9.6g。
Ⅱ.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解得:x=24.5g
氯酸钾的物质的量:。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物质的量是0.2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