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4:51:1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1.(2019三上·大兴期末)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 瓮,足 水中。众皆弃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写字,注意把字写工整。
(2)把下列是“瓮”的一幅图选出来。
A. B. C.
(3)读古文的时候,通常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中间停顿一下,请你把下面不符合这种停顿方法的一项选出来。(  )
A.群儿/戏于庭 B.众皆/弃去 C.儿/得活
(4)读完短文,你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把下面恰当的一项选出来。(  )
A.勤学好问 B.聪明机智 C.诚实守信
【答案】(1)登;跌没;持
(2)B
(3)B
(4)B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司马光》作者是宋代的司马光,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儿登瓮”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大缸。结合图示选B。
(3)查评划分停顿方法。A: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故正确。
B:众皆/弃去:其他孩子都/跑了。故错误。改为:众/皆弃去。
C:儿/得活:孩子/得救了。 故正确。
(4)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知司马光遇事冷静,善于动脑,聪明机智。
故答案为:(1)登;跌没;持
(2)B
(3)B
(4)B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2.(2020六上·菏泽期末)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   
志:   
(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两处)。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   。
(4)读了《伯牙鼓琴》,我们知道了人们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答案】(1)一会儿,不久。;心志,情志。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高山流水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志:心志,情志。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意在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句意,是否正确理解了句子的结构。句中停顿,单从字面上不易掌握,必须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鼓、复”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鼓:弹奏。复:再。
(4)由《伯牙鼓琴》联想到高山流水,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故答案为:(1)1、一会儿,不久。2、心志,情志。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高山流水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此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及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3.(2020五上·瑞安期末)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读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短文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ǚ)里:乡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B.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从小就写诗歌文章,一直写到成人。
B.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C.他从小写诗歌文章,就是跟成人学的。
(4)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写;书写。书本、书籍
(2)A
(3)B
(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第一句,意思是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写”是动词,写字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书可以给他读了。这里的“书”是名词,书本、书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意思来停顿,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则,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 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句子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行进理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自幼”是小时候的意思,“作诗赋文字”是写诗歌文章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4)本题考查感悟,联系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事例来谈感悟即可。从欧阳修角度来谈,要学习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欧阳修的母亲角度来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很重要。
故答案为:(1)写;书写。书本、书籍(2)A(3)B(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在我们日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不仅会写,更能读出情感来。(3)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4)可以从欧阳修个人、欧阳修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谈。
4.(2020五上·瑞安期末)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读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短文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ǚ)里:乡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B.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从小就写诗歌文章,一直写到成人。
B.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C.他从小写诗歌文章,就是跟成人学的。
(4)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写;书写。书本、书籍
(2)A
(3)B
(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第一句,意思是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写”是动词,写字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书可以给他读了。这里的“书”是名词,书本、书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意思来停顿,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则,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 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句子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行进理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自幼”是小时候的意思,“作诗赋文字”是写诗歌文章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4)本题考查感悟,联系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事例来谈感悟即可。从欧阳修角度来谈,要学习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欧阳修的母亲角度来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很重要。
故答案为:(1)写;书写。书本、书籍(2)A(3)B(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在我们日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不仅会写,更能读出情感来。(3)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4)可以从欧阳修个人、欧阳修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谈。
5.(2020五上·许昌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知之为知之(  )
A.知道 B.记住 C.智慧
②是知也(  )
A.知道 B.记住 C.智慧
③心到最急(  )
A.紧急 B.重要 C.着急
(2)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两则片段都是讲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中,片段①侧重讲   ,片段②侧重讲   。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4)片段①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   。片段②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   ,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
【答案】(1)A;C;B
(2)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3)B;A
(4)孔子;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知之为知之”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所以“知”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才是智慧,这里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心到最急”意思是心到最重要 。这里的“急”是重要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重点字词:既、岂。句子意思是: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3)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要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作答,第一则意思是: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则意思是: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所以第一则侧重学习态度,第二则侧重学习方法。
(4)本题考查内容出处,第一则出自《论语·为政》,在孔子言行;第二则出自朱熹《朱子家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意“源头”一词的写法,“源”的偏旁是氵,右面是原。
故答案为:(1)ACB(2)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3)BA(4)1、孔子2、朱熹3、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写出恰当的句意。(3)理解文段的意思,然后体会侧重点。(4)考查文章的出处,在学习中注意积累、识记相关知识点。
6.(2020五上·南通期末)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乡博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理解词语。
树穴:     。 谋:     。 遂:    。
(2)用原文语句填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群儿击球时“   ”,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     ”,结果“    ”。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答案】(1)树穴:树洞。;谋:想办法。;遂:于是,就。
(2)球忽跃入树穴;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3)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突然球进人了树洞中,因为树洞太深,小伙伴无法取球,这时文彦博往树洞灌水,球浮了上来。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文的翻译为:宋代人文彦博,年幼时与一群孩子打球玩,球滚入圆洞中,不能拿出.文彦博用水灌入洞中,球就浮了上来。(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树穴”是树洞的意思;“谋”出自句子“群儿谋取之”,是想办法的意思;“遂”出自句子“球遂浮出”,是于是,就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写原文的句子。起因就是球滚入圆洞中,即“球忽跃入树穴”;文彦博的办法就是用水灌入洞中,即“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结果球浮出来了,即“球遂浮出”。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然后进行逐句的翻译。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对翻译内容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理解的基础上写意思即可。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讲故事。
故答案为:(1)1、树穴:树洞。2、谋:想办法。3、遂:于是,就。(2)1、球忽跃入树穴2、以盆取水,灌入穴中3、球遂浮出(3)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突然球进人了树洞中,因为树洞太深,小伙伴无法取球,这时文彦博往树洞灌水,球浮了上来。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读懂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即可,注意题目要求要写原文。(3)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
7.(2020六上·镇海期末)阅读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   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答案】(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轻风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原文的积累,在背诵的时候要背准确,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注意书写美观、正确。其中“锺”在结构是左右结构,偏旁是钅,左钅右重;“巍”的偏旁是“山”,结构是上下结构,上山下魏;“复”是再的意思,不要写成“负”。
(2)本题考查知识点的延伸 ,《伯牙鼓琴》是成语高山流水的来历,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读懂例句的结构,然后进行仿写,“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结构是“**乎如**”,所写内容要与奏琴内容有关,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2)1、高山流水2、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3)1、皎皎乎若明月2、悠悠乎若轻风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重点文言文的积累,背诵的时候要准确,书写要正确。要理解文章的意思,拓展相关知识点的积累。
8.(2020六上·盐城期末)小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②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用。秦青弗止⑤,饯于郊衢⑥,抚节①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⑧行云。薛谭乃谢⑨而求反中,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于:向。③穷:尽,完。④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⑤弗止:没有劝阻。⑥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⑦抚节:打着节拍。⑧遏:阻止。⑨谢:道歉。
(1)下列对“响遏行云”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形容秦青的歌声非常悲痛。
B.说明秦青的歌声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
C.说明秦青的歌声悦耳,天空中的云都被陶醉了,忘记了流动。
D.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人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下列对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谭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
B.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C.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别力。
D.薛谭有着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3)读画横线的句子,结合注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4)薛谭要回家的原因是 。(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5)这则文言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1)D
(2)C
(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4)自谓尽之
(5)示例: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文翻译为: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考查句子的理解,先读懂句子“响遏行云”的意思: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然后联系上下文:出现在秦青为薛谭送行时,唱歌的情景。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秦青的歌声嘹亮,高人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考查,做这道题,先要读懂文章的意思,根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薛谭拜师学习唱歌,因为对自己认知不清楚,所以拜辞师父,又因为被师父的歌声所震惊,又回来继续跟师父学习,所以他的性格是:知错就改、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而秦青歌技高超,对学生则是非常的宽容大度。
(3)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展开想象,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描述的时候注意写具体情节。“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是薛谭拜别秦青,秦青歌唱送别时的情景。“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理解,答案锁定在第一句,第一句写薛谭拜师及离开的原因,题干要求找出他回家的原因,第一句的翻译是: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要用短文中的话回答,就是:自谓尽之。
(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感触,通读全文,找到答案点,本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薛谭的角度说,如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也可以从秦青的角度说,如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故答案为:(1)D(2)C(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4)自谓尽之 (5)示例: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题,要先根据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及注释,读懂文言文的意思,然后题目都是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的。
9.(2020六上·江苏期末)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答案】(1)凿壁借光
(2)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①匡衡于是凿开墙壁,让光亮照射进来,拿起书本借着光亮读起来。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要刻苦学习以及像他一样拥有顽强的意志。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在理解故事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凿壁借光(2)1、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2、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3)①匡衡于是凿开墙壁,让光亮照射进来,拿起书本借着光亮读起来。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要刻苦学习以及像他一样拥有顽强的意志。
【点评】(1)此题主要考对故事及成语的理解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寇准雅量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1①初:当初。②入相:当了宰相。③僚属:下属的官。④及:到了.的时候。⑤罢还:免去官来。罢,被免官,停职。⑥严:这里作尊敬解。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具,备办。待,接待。⑧《霍光传》:载于班固(汉书3)《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监子大理”之语福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⑨莫谕:不明白。谕,了解,明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谓其僚属曰 谓:   
咏适自成都罢还 适:   
淮送之郊 之:   
咏徐曰 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②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3)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
【答案】(1)对...说;恰逢;到,往;慢慢地
(2)①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参见译文)(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1、对...说 2、恰逢 3、到,往 4、慢慢地(2)①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被封为丞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才啊,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等张咏要离开的时候。寇准送他到市郊,并问他:"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 "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懂他的意思,回去了,把《霍光传》取出来阅读,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11.读古文《书戴嵩画牛》,完成题目。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囊玉(  ),常以自随。
一日(  )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2)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文中下列字词的意思。
戴嵩:    拊掌:    股:    谬: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则文言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锦;轴;曝;矣
(2)唐代画家;拍手;大腿;错误
(3)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4)杜处士:喜好书画,能坦然接受批评。牧童:不畏权威,敢说真话,善于观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遇到问题要多向行家请教。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的易错字有: 锦;曝 。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股:即自胯至脚腕的部分。特指胯至膝盖的部分。文中指 大腿 。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耕: 耕种。奴: 农民 。织:织布。婢: 女佣 。
(4)①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杜处士:喜好书画,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牧童:敢说真话,善于观察。
②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故答案为:(1)锦;轴;曝;矣 (2)唐代画家、拍手、大腿、错误(3)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4)杜处士:喜好书画,能坦然接受批评。牧童:不畏权威,敢说真话,善于观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遇到问题要多向行家请教。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①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②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2.(2020六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对牧童的性格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B.勤于思考,知错能改。
C.善于观察,率真活泼。 D.勇敢果断,活泼可爱。
(2)对选文蕴含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B.知错能改,才能获得真知。
C.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下列诗文名句与选文表达的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1)C
(2)B
(3)B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译文),比较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3)此题要在理解八字成语的基础上解答。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故答案为:(1)C(2)B(3)B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此题主要考查对八字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牧童评画》译文
江南财主杜处士爱好书画,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收藏了一幅名画《斗牛图》,特别是对两牛相斗时那高高翘起的尾巴,经常带在身边。一天,展示书画的时候,有一个牧童观后拍手说:“这画画的是斗牛!斗牛相对时牛尾巴从来是夹紧的.而画上的尾巴是翘起的,这是错的”。处士笑着说:古人说过:耕地的事情要请教农民,织纺的事情要请教织女,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说明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
13.(2020六上·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世老人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厌⑷,而不敢自用。或人⑸从⑹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⑺。自⑻堂而出,随步辄减⑼。比⑽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⑾复嘱⑿云:“我倾家赡⒀君 ,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⒁死,田宅没官⒂,货财充于⒃内帑⒄矣。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接近。③或人:有人。④丐:施予,给子。⑤寻:不久,过了一会儿。⑥慎:千万,切切。⑦效:仿效。⑧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⑨没官:被动语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⑩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聚敛无厌 厌:   
或人从之求丐者生 求:   
比至于外 比至:   
我倾家赡君 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②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3)根据文意,我们得知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1)满足;乞求,请求;等到;资助
(2)①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②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聚敛无厌: 积攒钱财从不满足。 厌:满足。或人从之求丐者生: 如果有人向他乞讨。 求:乞求,请求。比至于外: 等到走出门去。 比至:等到。我倾家赡君: 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赡:资助。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聚敛: 积攒钱财 厌:满足。②赡:资助。君: 你。
(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汉世老人》这篇文言文主要讽刺了像汉世老人一样吝啬的人,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
故答案为:(1)1、满足 2、乞求,请求 3、等到 4、资助
(2)①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②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生性朴素吝啬,衣食粗劣。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不一会又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给了国家。
14.文言文阅读
余(常 尝)(渭 谓)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 既)不专一,却只(慢 漫)浪(通 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凯 岂)不到乎?
(1)在上面的“   ”上把这篇短文补充完整。
(2)文中括号里的汉字用哪个合适,在原文中找出来。
(3)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从这段选文,我们知道了一种读书方法。本学期,你还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简要写出一种。
(4)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这段选文的作者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两句诗也是他创作的。
(5)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赏“   ,桃花流水鳜鱼肥”之美景,品“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之乡思,悟“非澹泊无以明志,   ”之境界……“一万年太久,   ”,让我们抓住现在,走进经典,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
(6)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本学期你用心读书了吗?选一本你印象最深刻的,把书名和主要内容写在下面。
书名:《   》,主要内容:   。
【答案】(1)谓心到、眼到、口到;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尝;谓;既;漫;诵;岂
(3)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感兴趣的文章略读,感兴趣的文章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
(4)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
(5)西塞山前白鹭飞;故园无此声;非宁静无以致远;只争朝夕
(6)略;略
【知识点】字形;语言表达;诗文朗读、默写、翻译;文言文阅读;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文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要符合要求,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3)谈自己的读书方法,意思对即可。(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选段的作者是朱熹,题目中的两句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6)考查语言表达,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1)谓心到、眼到、口到;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尝;谓;既;漫;诵;岂(3)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感兴趣的文章略读,感兴趣的文章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4)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5)西塞山前白鹭飞、故园无此声、非宁静无以致远、只争朝夕(6)略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3)这类题答案不唯一,能根据题意表述清楚即可。(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6)在平时课外学习中,要多读书,多积累,遇到这样的题目才能得心应手。
15.背写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5)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答案】(1)代词,代指李子;代词,代指王戎;代词,代指李子
(2)B
(3)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A
(5)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A;B;C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所有小孩都跑去取它。之:它,指李子“人问之”意思别人问他。之:他,指王戎。“取之,信然。”意思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之:它,指李子。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说明年纪小,这么小的年纪能判断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体现了他很聪慧。
(3)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重点词语有:子:李子。此:这。必:一定。句意思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信然”是的确如此的意思。说明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信服。
(5)依据课文内容可知,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1、代词,代指李子2、代词,代指王戎 3、代词,代指李子
(2) B
(3)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A
(5)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 A B 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读懂文言文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不难找出“之”指代的内容。
(2)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通读文章,结合意思,体会句子的作用。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信然”是指在王戎阐述完理由,大家“取之”后的态度,王戎说得很对,所以是信服。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要用课内的句子回答。
(6)王戎的品质: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有对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16.文言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   。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6)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假如你当时要是在场,听了王戎说李子是苦的,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答案】(1)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道边苦李
(5)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6)“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我要是当时在,我也会怀疑,即使相信他的话,也会去证实一下,到底是不是苦的。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取之,信然”意思是拿过来试了一下,果然是这样的。“信”是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好其中的重点词语。 子:李子。此:这。 必:一定。 句意为: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由第2句话“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可知。别人问的应该是: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我们主要从王戎身上获得启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 树在道边而多子 ”推断出“ 此必苦李 ”,延伸一下,用于其他事情中,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6)考查王戎的本质,就要从他的言行中概括。从他与 诸儿对比中看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 树在道边而多子 ”推断出“ 此必苦李 ”,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第二问要联系自身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道边苦李
(5)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6)“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我要是当时在,我也会怀疑,即使相信他的话,也会去证实一下,到底是不是苦的。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对常用的词语也应加强记忆。(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范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加标题,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可取其中主要事物、人物及蕴含的道理,概率为题目。(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6)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17.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善:擅长。③使:让。④鸿鹄(hóng hú):天鹅。⑤弓缴(zhuó):弓箭。⑥弗若:不如。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   、   。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  )。
A.支援 B.拉 C.引
(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  )很重要。
A.学习态度 B.经验 C.智力 D.基本功
【答案】(1)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B
(3)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
(4)A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专心致志”的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依据句意可知近义词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想拿弓箭去射它。援:引,拉。“援”的意思是。拉
(3)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篇小古文通过讲第一个学生学习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告诉我们:在学习时,学习态度 很重要。
故答案为:(1)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 B
(3)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
(4) A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对常用的词语也应加强记忆。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可。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8.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子:   
折枝:   
②取之,信然。
之:   
信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如果再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道边苦李 B.王戎与诸小儿游
C.王戎七岁 D.多子的李树
【答案】(1)果实。;把树枝压弯了。;代指李子。;的确如此。
(2)①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②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因为王戎知道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那么多李子,说明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人。
(4)A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句意为: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子:果实。折枝:把树枝压弯了。② 取之,信然:句意为: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信然:的确如此。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尝”:① 辨别滋味。 ②试,试探。 ③经历。④ 曾经。在句中是曾经的意思。 “游”: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②不固定。③河流的一段。④交往,来往。④嬉戏玩耍。在句中是嬉戏玩耍的意思。
“走”:①行。②离去。③古代指奔跑。在句中是跑的意思。“之”:①助词,表示修饰关系。②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③虚用,无所指。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代词,在句中是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3)①由“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如果道边的李子不是苦的,那也早被路人摘光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人。
(4)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1、果实。2、把树枝压弯了。3、代指李子。4、的确如此。
(2)①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②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因为王戎知道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那么多李子,说明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人。
(4)A
【点评】(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此题主要考查确定文章标题的能力。掌握主要内容是关键。
19.(2020四上·湖里期中)阅读古文《盘古开天地》回答问题。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①变,神②于天,圣③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④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注释:①九:表示多的意思。②神:智慧。③圣:能力。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1)文中的“鸡子”的意思是(  )
A.公鸡 B.母鸡 C.小鸡 D.鸡蛋
(2)“天日高一丈”中的“日”的意思是(  )
A.太阳 B.日出 C.每天 D.天天
(3)“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这句是什么意思?试着写下来吧!
(4)理解小古文的办法有哪些呢?请你写出两条吧。
【答案】(1)D
(2)C
(3)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4)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古汉语字典、看插图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鸡子”在这里指的是鸡蛋。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在这里,“天日高一丈”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平时我们在理解文言文内容时,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古汉语字典、看插图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
故答案为:(1)D
(2)C
(3)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4)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古汉语字典、看插图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在平时学习中要善于积累和总结。
20.(2020六上·湖里期中)文言文阅读.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
(1)下面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谨识之 识:记住 B.已失之矣 失:丢失
C.伯鲁不能举其词 举:拿出 D.而果昌赵 果:果然
(2)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B.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C.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D.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3)结合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赵简子要选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儿子为好,就写了训诫在竹简上考察他们。
B.赵简子最终选立了小儿子,因为他时刻谨记父亲的训诫。
C.赵简子通过观察小儿子“诵其词甚习固”、“ 出诸袖中而奏之”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
D.这个故事表现了赵简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爱心的父亲。
(4)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答案】(1)C
(2)B
(3)D
(4)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意对即可)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B、D正确 C伯鲁不能举其词:伯鲁已经不能记住训戒之词了。 举:记住。(2)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的意思是: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记住训戒之词了,问伯鲁(当初给他的)那块竹简了,(伯鲁说)它已经丢失了。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答案为:(1) C (2) B(3)D(4)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意对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1.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
A.老媪 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C.没有实际意义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   ,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1)B
(2)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3)A
(4)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代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体会意思。“问之”的前面内容是“逢老媪方磨铁杵”,意思是正好遇到一位老妇人用在磨铁杵。后面就是李白和老妇人的对话,所以,“之”指代的是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逢:碰上。句子意思是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3)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选出恰当的选项。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文段出自《铁杵成针》。
(4)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文段意思是: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所以体现的是“铁杵成针”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启示也围绕这个意思来说,示例: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故答案为:(1)B(2)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3)A(4)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点评】(1)代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体会。(2)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句子意思,平时多注意积累。(3)考查文段的理解,要熟悉故事内容。(4)抓住主要事件,能通过事件理解本质。
22.(2020五上·沧县期末)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   代诗人   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余尝谓   
②心不在此   
③却只漫浪诵读    
④心到最急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里。
【答案】(1)宋;朱熹
(2)①说;②这或书上都对;③随意;④紧要、重要
(3)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C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对作品的作者、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本文出自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的作品。
(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①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②心不在此:心思不在书本上。此:这或书上都对。③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随意。④心到最急:心到才是真的读书。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矣、岂、乎”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矣:了。岂……乎:难道……吗?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故C错误。
故答案为:(1)宋、朱熹
(2)①说 ②这或书上都对 ③随意 ④紧要、重要
(3)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C
【点评】(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的掌握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1.(2019三上·大兴期末)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 瓮,足 水中。众皆弃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写字,注意把字写工整。
(2)把下列是“瓮”的一幅图选出来。
A. B. C.
(3)读古文的时候,通常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中间停顿一下,请你把下面不符合这种停顿方法的一项选出来。(  )
A.群儿/戏于庭 B.众皆/弃去 C.儿/得活
(4)读完短文,你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把下面恰当的一项选出来。(  )
A.勤学好问 B.聪明机智 C.诚实守信
2.(2020六上·菏泽期末)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   
志:   
(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两处)。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   。
(4)读了《伯牙鼓琴》,我们知道了人们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2020五上·瑞安期末)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读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短文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ǚ)里:乡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B.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从小就写诗歌文章,一直写到成人。
B.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C.他从小写诗歌文章,就是跟成人学的。
(4)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4.(2020五上·瑞安期末)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读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短文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ǚ)里:乡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B.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从小就写诗歌文章,一直写到成人。
B.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C.他从小写诗歌文章,就是跟成人学的。
(4)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5.(2020五上·许昌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知之为知之(  )
A.知道 B.记住 C.智慧
②是知也(  )
A.知道 B.记住 C.智慧
③心到最急(  )
A.紧急 B.重要 C.着急
(2)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两则片段都是讲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中,片段①侧重讲   ,片段②侧重讲   。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4)片段①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   。片段②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   ,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
6.(2020五上·南通期末)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乡博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理解词语。
树穴:     。 谋:     。 遂:    。
(2)用原文语句填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群儿击球时“   ”,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     ”,结果“    ”。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7.(2020六上·镇海期末)阅读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   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8.(2020六上·盐城期末)小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②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用。秦青弗止⑤,饯于郊衢⑥,抚节①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⑧行云。薛谭乃谢⑨而求反中,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于:向。③穷:尽,完。④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⑤弗止:没有劝阻。⑥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⑦抚节:打着节拍。⑧遏:阻止。⑨谢:道歉。
(1)下列对“响遏行云”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形容秦青的歌声非常悲痛。
B.说明秦青的歌声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
C.说明秦青的歌声悦耳,天空中的云都被陶醉了,忘记了流动。
D.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人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下列对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谭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
B.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C.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别力。
D.薛谭有着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3)读画横线的句子,结合注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4)薛谭要回家的原因是 。(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5)这则文言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9.(2020六上·江苏期末)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寇准雅量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1①初:当初。②入相:当了宰相。③僚属:下属的官。④及:到了.的时候。⑤罢还:免去官来。罢,被免官,停职。⑥严:这里作尊敬解。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具,备办。待,接待。⑧《霍光传》:载于班固(汉书3)《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监子大理”之语福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⑨莫谕:不明白。谕,了解,明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谓其僚属曰 谓:   
咏适自成都罢还 适:   
淮送之郊 之:   
咏徐曰 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②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3)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
11.读古文《书戴嵩画牛》,完成题目。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囊玉(  ),常以自随。
一日(  )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2)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文中下列字词的意思。
戴嵩:    拊掌:    股:    谬: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则文言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2.(2020六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对牧童的性格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B.勤于思考,知错能改。
C.善于观察,率真活泼。 D.勇敢果断,活泼可爱。
(2)对选文蕴含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B.知错能改,才能获得真知。
C.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下列诗文名句与选文表达的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2020六上·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世老人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厌⑷,而不敢自用。或人⑸从⑹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⑺。自⑻堂而出,随步辄减⑼。比⑽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⑾复嘱⑿云:“我倾家赡⒀君 ,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⒁死,田宅没官⒂,货财充于⒃内帑⒄矣。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接近。③或人:有人。④丐:施予,给子。⑤寻:不久,过了一会儿。⑥慎:千万,切切。⑦效:仿效。⑧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⑨没官:被动语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⑩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聚敛无厌 厌:   
或人从之求丐者生 求:   
比至于外 比至:   
我倾家赡君 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②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3)根据文意,我们得知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4.文言文阅读
余(常 尝)(渭 谓)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 既)不专一,却只(慢 漫)浪(通 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凯 岂)不到乎?
(1)在上面的“   ”上把这篇短文补充完整。
(2)文中括号里的汉字用哪个合适,在原文中找出来。
(3)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从这段选文,我们知道了一种读书方法。本学期,你还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简要写出一种。
(4)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这段选文的作者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两句诗也是他创作的。
(5)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赏“   ,桃花流水鳜鱼肥”之美景,品“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之乡思,悟“非澹泊无以明志,   ”之境界……“一万年太久,   ”,让我们抓住现在,走进经典,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
(6)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本学期你用心读书了吗?选一本你印象最深刻的,把书名和主要内容写在下面。
书名:《   》,主要内容:   。
15.背写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5)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16.文言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   。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6)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假如你当时要是在场,听了王戎说李子是苦的,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17.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善:擅长。③使:让。④鸿鹄(hóng hú):天鹅。⑤弓缴(zhuó):弓箭。⑥弗若:不如。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   、   。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  )。
A.支援 B.拉 C.引
(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  )很重要。
A.学习态度 B.经验 C.智力 D.基本功
18.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子:   
折枝:   
②取之,信然。
之:   
信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如果再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道边苦李 B.王戎与诸小儿游
C.王戎七岁 D.多子的李树
19.(2020四上·湖里期中)阅读古文《盘古开天地》回答问题。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①变,神②于天,圣③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④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注释:①九:表示多的意思。②神:智慧。③圣:能力。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1)文中的“鸡子”的意思是(  )
A.公鸡 B.母鸡 C.小鸡 D.鸡蛋
(2)“天日高一丈”中的“日”的意思是(  )
A.太阳 B.日出 C.每天 D.天天
(3)“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这句是什么意思?试着写下来吧!
(4)理解小古文的办法有哪些呢?请你写出两条吧。
20.(2020六上·湖里期中)文言文阅读.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
(1)下面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谨识之 识:记住 B.已失之矣 失:丢失
C.伯鲁不能举其词 举:拿出 D.而果昌赵 果:果然
(2)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B.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C.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D.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3)结合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赵简子要选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儿子为好,就写了训诫在竹简上考察他们。
B.赵简子最终选立了小儿子,因为他时刻谨记父亲的训诫。
C.赵简子通过观察小儿子“诵其词甚习固”、“ 出诸袖中而奏之”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
D.这个故事表现了赵简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爱心的父亲。
(4)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21.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
A.老媪 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C.没有实际意义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   ,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22.(2020五上·沧县期末)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   代诗人   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余尝谓   
②心不在此   
③却只漫浪诵读    
④心到最急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登;跌没;持
(2)B
(3)B
(4)B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司马光》作者是宋代的司马光,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儿登瓮”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大缸。结合图示选B。
(3)查评划分停顿方法。A: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故正确。
B:众皆/弃去:其他孩子都/跑了。故错误。改为:众/皆弃去。
C:儿/得活:孩子/得救了。 故正确。
(4)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知司马光遇事冷静,善于动脑,聪明机智。
故答案为:(1)登;跌没;持
(2)B
(3)B
(4)B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2.【答案】(1)一会儿,不久。;心志,情志。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高山流水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志:心志,情志。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意在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句意,是否正确理解了句子的结构。句中停顿,单从字面上不易掌握,必须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鼓、复”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鼓:弹奏。复:再。
(4)由《伯牙鼓琴》联想到高山流水,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故答案为:(1)1、一会儿,不久。2、心志,情志。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高山流水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此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及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3.【答案】(1)写;书写。书本、书籍
(2)A
(3)B
(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第一句,意思是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写”是动词,写字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书可以给他读了。这里的“书”是名词,书本、书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意思来停顿,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则,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 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句子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行进理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自幼”是小时候的意思,“作诗赋文字”是写诗歌文章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4)本题考查感悟,联系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事例来谈感悟即可。从欧阳修角度来谈,要学习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欧阳修的母亲角度来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很重要。
故答案为:(1)写;书写。书本、书籍(2)A(3)B(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在我们日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不仅会写,更能读出情感来。(3)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4)可以从欧阳修个人、欧阳修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谈。
4.【答案】(1)写;书写。书本、书籍
(2)A
(3)B
(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第一句,意思是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写”是动词,写字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书可以给他读了。这里的“书”是名词,书本、书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意思来停顿,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则,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 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句子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行进理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自幼”是小时候的意思,“作诗赋文字”是写诗歌文章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4)本题考查感悟,联系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事例来谈感悟即可。从欧阳修角度来谈,要学习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欧阳修的母亲角度来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很重要。
故答案为:(1)写;书写。书本、书籍(2)A(3)B(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在我们日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不仅会写,更能读出情感来。(3)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4)可以从欧阳修个人、欧阳修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谈。
5.【答案】(1)A;C;B
(2)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3)B;A
(4)孔子;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知之为知之”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所以“知”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才是智慧,这里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心到最急”意思是心到最重要 。这里的“急”是重要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重点字词:既、岂。句子意思是: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3)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要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作答,第一则意思是: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则意思是: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所以第一则侧重学习态度,第二则侧重学习方法。
(4)本题考查内容出处,第一则出自《论语·为政》,在孔子言行;第二则出自朱熹《朱子家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意“源头”一词的写法,“源”的偏旁是氵,右面是原。
故答案为:(1)ACB(2)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3)BA(4)1、孔子2、朱熹3、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写出恰当的句意。(3)理解文段的意思,然后体会侧重点。(4)考查文章的出处,在学习中注意积累、识记相关知识点。
6.【答案】(1)树穴:树洞。;谋:想办法。;遂:于是,就。
(2)球忽跃入树穴;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3)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突然球进人了树洞中,因为树洞太深,小伙伴无法取球,这时文彦博往树洞灌水,球浮了上来。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文的翻译为:宋代人文彦博,年幼时与一群孩子打球玩,球滚入圆洞中,不能拿出.文彦博用水灌入洞中,球就浮了上来。(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树穴”是树洞的意思;“谋”出自句子“群儿谋取之”,是想办法的意思;“遂”出自句子“球遂浮出”,是于是,就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写原文的句子。起因就是球滚入圆洞中,即“球忽跃入树穴”;文彦博的办法就是用水灌入洞中,即“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结果球浮出来了,即“球遂浮出”。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然后进行逐句的翻译。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对翻译内容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理解的基础上写意思即可。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讲故事。
故答案为:(1)1、树穴:树洞。2、谋:想办法。3、遂:于是,就。(2)1、球忽跃入树穴2、以盆取水,灌入穴中3、球遂浮出(3)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突然球进人了树洞中,因为树洞太深,小伙伴无法取球,这时文彦博往树洞灌水,球浮了上来。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读懂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即可,注意题目要求要写原文。(3)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
7.【答案】(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轻风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原文的积累,在背诵的时候要背准确,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注意书写美观、正确。其中“锺”在结构是左右结构,偏旁是钅,左钅右重;“巍”的偏旁是“山”,结构是上下结构,上山下魏;“复”是再的意思,不要写成“负”。
(2)本题考查知识点的延伸 ,《伯牙鼓琴》是成语高山流水的来历,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读懂例句的结构,然后进行仿写,“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结构是“**乎如**”,所写内容要与奏琴内容有关,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2)1、高山流水2、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3)1、皎皎乎若明月2、悠悠乎若轻风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重点文言文的积累,背诵的时候要准确,书写要正确。要理解文章的意思,拓展相关知识点的积累。
8.【答案】(1)D
(2)C
(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4)自谓尽之
(5)示例: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文翻译为: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考查句子的理解,先读懂句子“响遏行云”的意思: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然后联系上下文:出现在秦青为薛谭送行时,唱歌的情景。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秦青的歌声嘹亮,高人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考查,做这道题,先要读懂文章的意思,根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薛谭拜师学习唱歌,因为对自己认知不清楚,所以拜辞师父,又因为被师父的歌声所震惊,又回来继续跟师父学习,所以他的性格是:知错就改、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而秦青歌技高超,对学生则是非常的宽容大度。
(3)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展开想象,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描述的时候注意写具体情节。“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是薛谭拜别秦青,秦青歌唱送别时的情景。“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理解,答案锁定在第一句,第一句写薛谭拜师及离开的原因,题干要求找出他回家的原因,第一句的翻译是: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要用短文中的话回答,就是:自谓尽之。
(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感触,通读全文,找到答案点,本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薛谭的角度说,如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也可以从秦青的角度说,如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故答案为:(1)D(2)C(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4)自谓尽之 (5)示例: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题,要先根据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及注释,读懂文言文的意思,然后题目都是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的。
9.【答案】(1)凿壁借光
(2)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①匡衡于是凿开墙壁,让光亮照射进来,拿起书本借着光亮读起来。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要刻苦学习以及像他一样拥有顽强的意志。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在理解故事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凿壁借光(2)1、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2、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3)①匡衡于是凿开墙壁,让光亮照射进来,拿起书本借着光亮读起来。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要刻苦学习以及像他一样拥有顽强的意志。
【点评】(1)此题主要考对故事及成语的理解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10.【答案】(1)对...说;恰逢;到,往;慢慢地
(2)①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参见译文)(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1、对...说 2、恰逢 3、到,往 4、慢慢地(2)①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被封为丞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才啊,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等张咏要离开的时候。寇准送他到市郊,并问他:"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 "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懂他的意思,回去了,把《霍光传》取出来阅读,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11.【答案】(1)锦;轴;曝;矣
(2)唐代画家;拍手;大腿;错误
(3)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4)杜处士:喜好书画,能坦然接受批评。牧童:不畏权威,敢说真话,善于观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遇到问题要多向行家请教。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的易错字有: 锦;曝 。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股:即自胯至脚腕的部分。特指胯至膝盖的部分。文中指 大腿 。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耕: 耕种。奴: 农民 。织:织布。婢: 女佣 。
(4)①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杜处士:喜好书画,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牧童:敢说真话,善于观察。
②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故答案为:(1)锦;轴;曝;矣 (2)唐代画家、拍手、大腿、错误(3)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4)杜处士:喜好书画,能坦然接受批评。牧童:不畏权威,敢说真话,善于观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遇到问题要多向行家请教。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①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②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2.【答案】(1)C
(2)B
(3)B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译文),比较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3)此题要在理解八字成语的基础上解答。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故答案为:(1)C(2)B(3)B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此题主要考查对八字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牧童评画》译文
江南财主杜处士爱好书画,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收藏了一幅名画《斗牛图》,特别是对两牛相斗时那高高翘起的尾巴,经常带在身边。一天,展示书画的时候,有一个牧童观后拍手说:“这画画的是斗牛!斗牛相对时牛尾巴从来是夹紧的.而画上的尾巴是翘起的,这是错的”。处士笑着说:古人说过:耕地的事情要请教农民,织纺的事情要请教织女,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说明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
13.【答案】(1)满足;乞求,请求;等到;资助
(2)①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②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聚敛无厌: 积攒钱财从不满足。 厌:满足。或人从之求丐者生: 如果有人向他乞讨。 求:乞求,请求。比至于外: 等到走出门去。 比至:等到。我倾家赡君: 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赡:资助。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聚敛: 积攒钱财 厌:满足。②赡:资助。君: 你。
(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汉世老人》这篇文言文主要讽刺了像汉世老人一样吝啬的人,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
故答案为:(1)1、满足 2、乞求,请求 3、等到 4、资助
(2)①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②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生性朴素吝啬,衣食粗劣。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不一会又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给了国家。
14.【答案】(1)谓心到、眼到、口到;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尝;谓;既;漫;诵;岂
(3)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感兴趣的文章略读,感兴趣的文章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
(4)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
(5)西塞山前白鹭飞;故园无此声;非宁静无以致远;只争朝夕
(6)略;略
【知识点】字形;语言表达;诗文朗读、默写、翻译;文言文阅读;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文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要符合要求,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3)谈自己的读书方法,意思对即可。(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选段的作者是朱熹,题目中的两句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6)考查语言表达,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1)谓心到、眼到、口到;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尝;谓;既;漫;诵;岂(3)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感兴趣的文章略读,感兴趣的文章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4)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5)西塞山前白鹭飞、故园无此声、非宁静无以致远、只争朝夕(6)略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3)这类题答案不唯一,能根据题意表述清楚即可。(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6)在平时课外学习中,要多读书,多积累,遇到这样的题目才能得心应手。
15.【答案】(1)代词,代指李子;代词,代指王戎;代词,代指李子
(2)B
(3)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A
(5)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A;B;C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所有小孩都跑去取它。之:它,指李子“人问之”意思别人问他。之:他,指王戎。“取之,信然。”意思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之:它,指李子。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说明年纪小,这么小的年纪能判断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体现了他很聪慧。
(3)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重点词语有:子:李子。此:这。必:一定。句意思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信然”是的确如此的意思。说明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信服。
(5)依据课文内容可知,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1、代词,代指李子2、代词,代指王戎 3、代词,代指李子
(2) B
(3)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A
(5)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 A B 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读懂文言文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不难找出“之”指代的内容。
(2)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通读文章,结合意思,体会句子的作用。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信然”是指在王戎阐述完理由,大家“取之”后的态度,王戎说得很对,所以是信服。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要用课内的句子回答。
(6)王戎的品质: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有对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16.【答案】(1)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道边苦李
(5)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6)“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我要是当时在,我也会怀疑,即使相信他的话,也会去证实一下,到底是不是苦的。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取之,信然”意思是拿过来试了一下,果然是这样的。“信”是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好其中的重点词语。 子:李子。此:这。 必:一定。 句意为: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由第2句话“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可知。别人问的应该是: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我们主要从王戎身上获得启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 树在道边而多子 ”推断出“ 此必苦李 ”,延伸一下,用于其他事情中,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6)考查王戎的本质,就要从他的言行中概括。从他与 诸儿对比中看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 树在道边而多子 ”推断出“ 此必苦李 ”,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第二问要联系自身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道边苦李
(5)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6)“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我要是当时在,我也会怀疑,即使相信他的话,也会去证实一下,到底是不是苦的。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对常用的词语也应加强记忆。(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范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加标题,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可取其中主要事物、人物及蕴含的道理,概率为题目。(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6)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17.【答案】(1)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B
(3)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
(4)A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专心致志”的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依据句意可知近义词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想拿弓箭去射它。援:引,拉。“援”的意思是。拉
(3)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篇小古文通过讲第一个学生学习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告诉我们:在学习时,学习态度 很重要。
故答案为:(1)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 B
(3)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第二个学生三心二意。
(4) A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对常用的词语也应加强记忆。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可。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8.【答案】(1)果实。;把树枝压弯了。;代指李子。;的确如此。
(2)①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②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因为王戎知道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那么多李子,说明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人。
(4)A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句意为: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子:果实。折枝:把树枝压弯了。② 取之,信然:句意为: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信然:的确如此。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尝”:① 辨别滋味。 ②试,试探。 ③经历。④ 曾经。在句中是曾经的意思。 “游”: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②不固定。③河流的一段。④交往,来往。④嬉戏玩耍。在句中是嬉戏玩耍的意思。
“走”:①行。②离去。③古代指奔跑。在句中是跑的意思。“之”:①助词,表示修饰关系。②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③虚用,无所指。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代词,在句中是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3)①由“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如果道边的李子不是苦的,那也早被路人摘光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人。
(4)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1、果实。2、把树枝压弯了。3、代指李子。4、的确如此。
(2)①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②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因为王戎知道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那么多李子,说明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人。
(4)A
【点评】(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此题主要考查确定文章标题的能力。掌握主要内容是关键。
19.【答案】(1)D
(2)C
(3)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4)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古汉语字典、看插图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鸡子”在这里指的是鸡蛋。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在这里,“天日高一丈”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平时我们在理解文言文内容时,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古汉语字典、看插图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
故答案为:(1)D
(2)C
(3)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4)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古汉语字典、看插图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在平时学习中要善于积累和总结。
20.【答案】(1)C
(2)B
(3)D
(4)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意对即可)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B、D正确 C伯鲁不能举其词:伯鲁已经不能记住训戒之词了。 举:记住。(2)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的意思是: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记住训戒之词了,问伯鲁(当初给他的)那块竹简了,(伯鲁说)它已经丢失了。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答案为:(1) C (2) B(3)D(4)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意对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1.【答案】(1)B
(2)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3)A
(4)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代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体会意思。“问之”的前面内容是“逢老媪方磨铁杵”,意思是正好遇到一位老妇人用在磨铁杵。后面就是李白和老妇人的对话,所以,“之”指代的是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逢:碰上。句子意思是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3)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选出恰当的选项。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文段出自《铁杵成针》。
(4)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文段意思是: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所以体现的是“铁杵成针”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启示也围绕这个意思来说,示例: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故答案为:(1)B(2)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3)A(4)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点评】(1)代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体会。(2)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句子意思,平时多注意积累。(3)考查文段的理解,要熟悉故事内容。(4)抓住主要事件,能通过事件理解本质。
22.【答案】(1)宋;朱熹
(2)①说;②这或书上都对;③随意;④紧要、重要
(3)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C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对作品的作者、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本文出自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的作品。
(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①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②心不在此:心思不在书本上。此:这或书上都对。③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随意。④心到最急:心到才是真的读书。
(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矣、岂、乎”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矣:了。岂……乎:难道……吗?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故C错误。
故答案为:(1)宋、朱熹
(2)①说 ②这或书上都对 ③随意 ④紧要、重要
(3)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C
【点评】(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的掌握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