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使人想起:huì àn 了又明晰、明晰了又huì àn 、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dà chè dà wù !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 ,容不得闭塞。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mò rán 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rǒng zá 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答案】(1)晦暗;晦暗;大彻大悟
(2)羁绊
(3)蓦然
(4)冗杂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1)“悟”易错写成“语”。(2)“绊”易错写成“拌”。(3)“蓦”易错写成“暮”。(4)“冗”易错写成“沉”。书写时应注意。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亢奋(kàng) 烧灼(zhuó) 渺远(miǎo) 叹为观止(wéi)
B.晦暗(huǐ) 闭塞(sè) 恬静(tián) 惊心动魄(pò)
C.羁绊(jī) 遗落(yí) 旋风(xuàn) 戛然而止(gá)
D.颤栗(lì) 挣脱(zhèng) 蓦然(mù) 大彻大悟(wù)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A正确
B项,“晦暗”的“晦”应读huì,注意与“悔”字的读音区别;
C项,“戛然而止”的“戛”应读jiá,注意不要与“嘎”的读音混淆;
D项,“蓦然”的“蓦”应读mò,注意与“募”字区别。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
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
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D.屏气疑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A.应为:左右逢源;
B.应为:五体投地;
C.正确;
D.应为:屏气凝神。
故答案为:C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C.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答案】A
【知识点】安塞腰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B项语意重复,“大约”和“余”二去一;
C项缺少主语,去掉“随着”;
D项主语和宾语不一致,改为“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的烈士公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安塞腰鼓随着声音消失,各个舞者动作都戛然而止。
C.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一个人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大彻大悟,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D.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B句“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故答案为:B
【点评】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成语的“涵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答案】A
【知识点】引号;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A项应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7.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答案】D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安塞腰鼓》一文并不是平实的叙述,全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对常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烂熟于心,再结合文章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二、综合题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答案】排比;比喻;拟人;比喻、对偶;反复
【知识点】安塞腰鼓;比喻;拟人;排比;反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三句结构相同,语义相关,语气一致,可判断为排比。
(2)“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将“山崖”比作“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将“腰鼓”赋予人的神情“呆呆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将“急促的鼓点”比喻成"骤雨”,将腰鼓舞动速度之快,比喻成“旋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这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义相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本句连续使用“这么厚”,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时,学生要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9.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答案】(1)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成语的积累和运用。(2)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要点。(3)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三、阅读理解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1—5段主要写 。
(2)第1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3)第4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4)读第6—8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
【答案】(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知识点】安塞腰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由句子“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可知1——5段主要写的是“舞姿”。
(2)叹为观止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àn wéi guān zhǐ,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结合形容对象分析句意。
(3)“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本义。
(4)读第6—8段,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故答案为:(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点评】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11. 《社戏》《安塞腰鼓》节选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就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B)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结合(甲)语境,说说“依稀”的意思。
(2)(乙)段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文中的词来说,安塞腰鼓是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的。
(3)甲乙两文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4)上面的两篇文章,写作风格迥异,你更喜欢哪篇文章,说说理由。
【答案】(1)隐隐约约 (或模模糊糊)等 。
(2)壮阔、豪迈,火烈
(3)A、采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想要看戏的心情。B、“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4)示例: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 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特定的时间“夜晚”以及我看戏的心情“迫切”,“依稀”一词的意思为“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根据“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分析出“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迈、火热”的特点。
(3)A、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形象的表现出船行之快,同时也表现出我想看戏的迫切心情。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安塞腰鼓”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其安静时的情态,为下文写后生敲打安塞腰鼓这一情节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4)一篇经典的作品,有他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优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来谈写作风格。示例: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 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 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点评】(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关键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不能仅从词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意思,一定要联系前后文,具体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语境义。
(2)概括文章的内容,先要浏览文章的内容,了解了大意之后,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锁定相关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3)鉴赏文中精彩的语句,一般是先分析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最后谈作者融入该句的情感 。即:方法+效果+情感。
(4)评论文章,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主题等角度进行评论。如本道题,我们主要是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评论的。
12.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陕北的山
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里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
(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⑦段为例,自选角度进行赏析,不少于30字。
(4)比较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
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
(5)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6)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1)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
(2)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
(3)可以从语言形式的短小有力和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语言极富生动性来分析。
(4)陕北的山和“安塞腰鼓”均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
(5)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6)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
(1)抓住第一句主干句摘引即可,主干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
(2)抓住提问句中的关键词“怀抱”“温馨”“甜蜜”理解作者的情感,据此搜寻作者表达这一意义的文字段即第六自然段,摘引第一句作答即可。
(3)阅读此段,注意作者语言的特点,可以从语言形式的短小有力和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语言极富生动性来分析。
(4)联系两篇作品所表现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从读者的情感认识这个角度来概括。
(5)要说明作者运用的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目的是为后面赞美陕北的山作铺垫。
(6)注意理解四句话的内容含义,从文化特色、精神象征这方面来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⑩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②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③上感悟,遽起
④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宋先生其来乎?
②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等缺点。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1)第二年;近侍,侍从,近旁的人;立即,匆忙;适逢,正赶上
(2)①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②(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3)优点: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
缺点:残暴(或:残忍、嗜杀、健忘等)。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安塞腰鼓;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 明年:第二年
②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 “皇上”)身边。 左右:近侍,侍从,近旁的人
③皇上突然省悟,立即起身。 遽:立即,匆忙
④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 会:适逢,正赶上
(2)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其:大概。 ②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方:正在。另外应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句是省略句,应补充出主语---皇上。
(3)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从朱元璋还是给辞官回家的宋濂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可知其尊老敬老;从宋濂未来后,他不断询问,关心他是否受大风阻扰,可知其体贴臣子、尊老敬老;从“上感悟,速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可知其知错就改、善于纳谏;从“命即其家斩之”可知朱元璋非常的残暴、残忍。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可借鉴《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中对于劝谏方式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宋濂学士,洪武年问凭借文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问:“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皇上)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问:“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问:“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 “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问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速速前去赦免宋濂.说:“宋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 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于是皇上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平时学习时,应多加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对原文的翻译不可图省力,必须下真功夫,按照“信、达、雅”的原则,逐句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使人想起:huì àn 了又明晰、明晰了又huì àn 、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dà chè dà wù !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 ,容不得闭塞。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mò rán 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rǒng zá 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亢奋(kàng) 烧灼(zhuó) 渺远(miǎo) 叹为观止(wéi)
B.晦暗(huǐ) 闭塞(sè) 恬静(tián) 惊心动魄(pò)
C.羁绊(jī) 遗落(yí) 旋风(xuàn) 戛然而止(gá)
D.颤栗(lì) 挣脱(zhèng) 蓦然(mù) 大彻大悟(wù)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
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
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D.屏气疑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C.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安塞腰鼓随着声音消失,各个舞者动作都戛然而止。
C.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一个人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大彻大悟,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D.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7.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二、综合题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9.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三、阅读理解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1—5段主要写 。
(2)第1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3)第4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4)读第6—8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
11. 《社戏》《安塞腰鼓》节选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就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B)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结合(甲)语境,说说“依稀”的意思。
(2)(乙)段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文中的词来说,安塞腰鼓是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的。
(3)甲乙两文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4)上面的两篇文章,写作风格迥异,你更喜欢哪篇文章,说说理由。
12.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陕北的山
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里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
(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⑦段为例,自选角度进行赏析,不少于30字。
(4)比较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
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
(5)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6)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⑩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②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③上感悟,遽起
④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宋先生其来乎?
②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等缺点。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晦暗;晦暗;大彻大悟
(2)羁绊
(3)蓦然
(4)冗杂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1)“悟”易错写成“语”。(2)“绊”易错写成“拌”。(3)“蓦”易错写成“暮”。(4)“冗”易错写成“沉”。书写时应注意。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A正确
B项,“晦暗”的“晦”应读huì,注意与“悔”字的读音区别;
C项,“戛然而止”的“戛”应读jiá,注意不要与“嘎”的读音混淆;
D项,“蓦然”的“蓦”应读mò,注意与“募”字区别。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3.【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A.应为:左右逢源;
B.应为:五体投地;
C.正确;
D.应为:屏气凝神。
故答案为:C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答案】A
【知识点】安塞腰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B项语意重复,“大约”和“余”二去一;
C项缺少主语,去掉“随着”;
D项主语和宾语不一致,改为“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的烈士公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5.【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B句“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故答案为:B
【点评】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成语的“涵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6.【答案】A
【知识点】引号;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A项应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7.【答案】D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安塞腰鼓》一文并不是平实的叙述,全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对常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烂熟于心,再结合文章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排比;比喻;拟人;比喻、对偶;反复
【知识点】安塞腰鼓;比喻;拟人;排比;反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三句结构相同,语义相关,语气一致,可判断为排比。
(2)“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将“山崖”比作“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将“腰鼓”赋予人的神情“呆呆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将“急促的鼓点”比喻成"骤雨”,将腰鼓舞动速度之快,比喻成“旋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这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义相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本句连续使用“这么厚”,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时,学生要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9.【答案】(1)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成语的积累和运用。(2)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要点。(3)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10.【答案】(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知识点】安塞腰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由句子“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可知1——5段主要写的是“舞姿”。
(2)叹为观止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àn wéi guān zhǐ,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结合形容对象分析句意。
(3)“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本义。
(4)读第6—8段,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故答案为:(1)绮丽的舞姿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3)尽情宣泄内心的情感。
(4)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5)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点评】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11.【答案】(1)隐隐约约 (或模模糊糊)等 。
(2)壮阔、豪迈,火烈
(3)A、采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想要看戏的心情。B、“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4)示例: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 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特定的时间“夜晚”以及我看戏的心情“迫切”,“依稀”一词的意思为“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根据“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分析出“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迈、火热”的特点。
(3)A、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形象的表现出船行之快,同时也表现出我想看戏的迫切心情。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安塞腰鼓”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其安静时的情态,为下文写后生敲打安塞腰鼓这一情节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4)一篇经典的作品,有他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优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来谈写作风格。示例: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 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 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点评】(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关键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不能仅从词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意思,一定要联系前后文,具体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语境义。
(2)概括文章的内容,先要浏览文章的内容,了解了大意之后,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锁定相关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3)鉴赏文中精彩的语句,一般是先分析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最后谈作者融入该句的情感 。即:方法+效果+情感。
(4)评论文章,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主题等角度进行评论。如本道题,我们主要是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评论的。
12.【答案】(1)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
(2)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
(3)可以从语言形式的短小有力和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语言极富生动性来分析。
(4)陕北的山和“安塞腰鼓”均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
(5)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6)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
(1)抓住第一句主干句摘引即可,主干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
(2)抓住提问句中的关键词“怀抱”“温馨”“甜蜜”理解作者的情感,据此搜寻作者表达这一意义的文字段即第六自然段,摘引第一句作答即可。
(3)阅读此段,注意作者语言的特点,可以从语言形式的短小有力和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语言极富生动性来分析。
(4)联系两篇作品所表现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从读者的情感认识这个角度来概括。
(5)要说明作者运用的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目的是为后面赞美陕北的山作铺垫。
(6)注意理解四句话的内容含义,从文化特色、精神象征这方面来理解。
13.【答案】(1)第二年;近侍,侍从,近旁的人;立即,匆忙;适逢,正赶上
(2)①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②(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3)优点: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
缺点:残暴(或:残忍、嗜杀、健忘等)。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安塞腰鼓;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 明年:第二年
②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 “皇上”)身边。 左右:近侍,侍从,近旁的人
③皇上突然省悟,立即起身。 遽:立即,匆忙
④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 会:适逢,正赶上
(2)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其:大概。 ②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方:正在。另外应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句是省略句,应补充出主语---皇上。
(3)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从朱元璋还是给辞官回家的宋濂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可知其尊老敬老;从宋濂未来后,他不断询问,关心他是否受大风阻扰,可知其体贴臣子、尊老敬老;从“上感悟,速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可知其知错就改、善于纳谏;从“命即其家斩之”可知朱元璋非常的残暴、残忍。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可借鉴《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中对于劝谏方式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宋濂学士,洪武年问凭借文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问:“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皇上)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问:“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问:“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 “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问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速速前去赦免宋濂.说:“宋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 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于是皇上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平时学习时,应多加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对原文的翻译不可图省力,必须下真功夫,按照“信、达、雅”的原则,逐句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