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一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班别 姓名 主备人:
教研组长审批: 教务处审批: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学会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定已知的三边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独立完成导学案)
1.由 的三条线段首尾 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
2.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可用符号表示为 ,读作 。
3.点 _、点 、点 称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4.△ABC的三条边分别为 、 、 。
5. 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图中△ABC的三个内角为 , , 。
6.三角形分类有哪两种方法?填一填:
(1)按 角 分类 (2)按 边 分类
(3)等腰三角形: 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 。
等边三角形: 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探究1.看图填空:(1)图中有哪几个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它们。
(2)∠B是△_______、△ 的内角,∠ADC是△ 的外角,又是△ 的内角。
探究2.(1)如图,在△ABC中,现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各条线路的长一样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提示:利用线段公理证明) 若从点A走到B或从点C走到A呢?
归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 第三边
(2)由(1)得到的式子通过移项得到的式子你又发现什么?
这又说明了:三角形两边的差 第三边
(注: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①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②已知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即 已知两边的差< 第三边<已知两边的和 )
例1.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提示:4cm的边可作为腰或底,要分两种情况计算,但要考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注:涉及等腰三角形的边的问题时,常需要分情况讨论,然后看它们是否满足三边关系,不满足要舍去。
三、巩固练习:
1.以长3cm、5cm、7cm、10cm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 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提示:只要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的线段,就可以构成三角形,反之不构成三角形)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 。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 个。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7,且第三边长是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是( ) A.14 B.15 C.16 D.17
四. 自我测评:
1.如图所示,共有______个三角形,以AD为边的三角形是________ .(提示: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从图中的某一线段开始沿着一定方向去数)
2.在△ABC中,若∠C=100°,则此三角形是________ 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29°,61°,若按边分类,它是___ 三角形;按角分类,它是____ _ 三角形.
4.课本P4 的练习(写在课本上)
教案-----教学过程设计
使用说明:
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P1—3,读懂教材,用红笔勾画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主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学案。
正课上,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全班展示,组间进行点评,教师点拨重难点,知识点升华。最后学生完成当堂检测,自己整理学案。
课堂教学环节:
一.自主学习:
课上用5分钟让学生互对互学,并互考
二、探究新知:
分组讨论及展示:
①组内交流探究1的第1、2题,并抽查1-2个小组代表展示。
(约用10分钟)
②使用“任务小纸条”
S1、S2、S3、S4分别演示四种情况,S5负责记录、S6作观察员。完成后,各小组讨论探究2并统一本组的意见,然后派代表进行展示。
(约用10分钟)
③针对重点、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点评、归纳,教师点拨。
三.例1先组内展示,再任选一组在班级展示(约用5分钟)
四、巩固新知(约用6分钟)
学生先独力完成,再组内进行对学,教师适当补充。
五、当堂测评(约用4分钟)
采用小组抢答的方式完成当堂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