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 6.水墨山水画(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 6.水墨山水画(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9-19 20:0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一眼千年·回望宋元
水墨山水画
一眼千年
水墨山水画
第一篇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陪衬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独 立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43 × 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画面内容 人们山中游乐的场景,青山、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表现技法 比例恰当,丈山尺树寸马豆人、青绿设色、( )
艺术特色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青绿山水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青绿设色、浓墨重彩,画出勃勃的盛唐气象
青绿山水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局部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局部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43 × 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画面内容 以春游为主题,青山、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表现技法 比例恰当,丈山尺树寸马豆人、青绿设色、
勾填法(用墨勾 轮廓后用青绿填色)
艺术特色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青绿山水
思考:从两幅作品局部看隋、唐时期的山石表现技法?
《雪溪图》绢本,水墨、设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纵36.6厘米,横30厘米
文人画出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苏轼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用墨勾轮廓后,用淡墨或浓墨渲染
唐 王维
勾染法
五代 巨然 《 层岩从树图 》绢本 67x206
皴法出现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局 部
勾皴擦点染技法成熟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为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感、阴阳、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cun)法”。
后世画家们根据不同山石的形貌,凝练出各种皴擦法。常见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折带皴等。
折带皴
雨点皴
斧劈皴
披麻皴
登峰造极
宋代人有“格物”的精神,绘画讲求理性的客观写实。
两宋的山水画从成熟直达艺术的巅峰,笔墨皴法已趋向完备,画家可以用笔墨尽精微而至广大地表现出自然万象。
自元以来,山水画则从客观的表现自然逐渐转化为主观地表现心境。把画从绢移到纸上,使得笔墨性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把书法用笔运用到了绘画中,诗书画印俱全,文人画在追求意境与气韵上趋于成熟,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转折点。
明清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多以笔墨的变化来推进,笔墨逐渐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发展至此山水画进入平稳时期,有的潜心仿古,有的像写意画迈进……
文人画成熟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清 石涛 淮扬洁秋图
追求笔墨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小结
鉴宝游戏
尝试鉴定这幅作品的年代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局部
回望宋元
水墨山水画
第二篇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赏析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画面内容 北方山水、商旅队伍点缀其间
表现技法 勾皴擦点染、雨点皴
绘画特色 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宋书画家米芾: 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元书画家赵孟頫:真古今绝笔也
明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宋画第一
近代画家徐悲鸿: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
请同桌两人为一小组赏析(素材里有细节)
描述一下画了什么?
重点分析怎么画的?
说说你对这幅画的感受?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布局: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如徐悲鸿所评价: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
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如此崇高雄壮的北方山水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像一块巨碑,中锋鼎立,
是中国山水画观察法“三远”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平远、深远】中的高远的代表作。
高大与渺小的对比
粗壮与纤细的巧妙
动与静、黑与白的巧妙
复杂、高妙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笔墨:有力、多变
方折有力的墨线勾勒轮廓脉络,极富力度美感
浓淡干湿变化的雨点皴层层积累皴染粗糙肌理
这张画的笔墨是否也突出了画面厚重雄壮的效果呢?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意境:崇高、厚重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206.3×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画面内容 北方山水,巨峰矗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山路上一支商旅队伍,还有一弯溪流,点出溪山行旅的主题
表现技法 绘画特色 布局:三段式构图,远景主山占画幅三分之二,像一块巨碑中峰鼎立,高远透视突出北方山水雄壮的气势,高大主山与渺小的驴队形成对比,鼓起的主山形状与恰到好处的收腰对比,一线天的瀑布倾泻而下,动静对比,均衬托出主山的崇高。在布局上复杂、高妙。
笔墨:方折有力的墨线勾出山的轮廓和脉络,再用密如雨点的墨痕皴染,有浓淡干湿变化的雨点皴层层积累,彰显出点线面的力度美感,在笔墨上有力、多变
意境:将北方山水的崇高、厚重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尽致。崇高、厚重。
描述
绘画语言分析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转化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想是不可或缺的。
唐 张璪:“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西方风景画——主要是再现真实自然
中国山水画——
《林间小道 》 油画 霍贝玛 荷兰
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还有内心世界的呈现
基本信息 作 者 纸本水墨,35.5 × 7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容膝斋图》
画面 内容 江南山水,一河两岸,下方土坡杂树五棵,树后平坡茅亭,中间留白,上方远山重叠。
表现 技法 艺术 特色 布局: 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平远透视法衬托出江南山水的俊秀。大面积的留白耐人寻味
简略而不单薄
笔墨:先横后纵的折带皴法画出山石顶面与侧面,表现立体感,浓淡干湿不同的侧锋表现出微妙的笔墨层次,近坡皴多染少,焦墨点苔,极为淡雅,
笔精墨妙
意境:惜墨如金,化繁为简,透出文人画家远离尘嚣,寄情于画的情怀。
秋深萧瑟
绘画语言分析
描述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合作赏析
要求: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共同赏析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合作赏析
小提示:可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对比欣赏
基本信息 绢本设色,206.3×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画面内容 北方山水,巨峰矗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山路上一支商旅队伍,还有一弯溪流,点出溪山行旅的主题
表现技法 绘画特色 布局:三段式构图,远景主山占画幅三分之二,高远透视突出北方山水雄壮的气势,高大主山与渺小的驴队形成对比,鼓起的主山形状与恰到好处的收腰对比,一线天的瀑布倾泻而下,动静对比均,衬托出主山的崇高。布局复杂与高妙。
笔墨:方折有力的墨线勾勒轮廓脉络,极富力度美感,密如雨点的墨痕皴染肌理,雨点皴画层层积累,浓淡干湿变化层次丰富,在笔墨上追求雄健与多变。
意境:将北方山水的崇高、厚重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尽致。雄浑与传神。
基本信息 作 者 纸本水墨,35.5 × 7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容膝斋图》
画面 内容 江南山水一河两岸,下方土坡杂树五颗,树后平坡茅亭,中间留白,上方远山重叠。
表现 技法 艺术 特色 布局:
笔墨:
意境:
·········
基本信息 作 者 纸本水墨,35.5 × 7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号云林)江苏无锡人(1301-1374)
画面 内容 江南山水,一河两岸,下方土坡杂树五颗,术后平坡茅亭,中间留白,上方远山重叠。
表现 技法 艺术 特色 布局: 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平远透视法表现出江南山水的俊秀。大面积的留白耐人寻味,简略而不单薄。
笔墨:先横后纵的折带皴法画出山石顶面与侧面,表现立体感,浓淡干湿不同的侧锋表现出微妙的笔墨层次,近坡皴多染少,焦墨点苔,极为淡雅,笔精墨妙
意境:惜墨如金,化繁为简,透出文人画家远离尘嚣,寄情于画的情怀。
绘画语言分析
描述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合作赏析
要求: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共同赏析
师 古 人
中国山水画
第三篇
值得一生去探究
中国山水画
课后拓展: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台湾美学名家 蒋勋
《山山水水聊聊画画》 马菁菁
《意外艺术》
《国家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