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自检卷(试题)-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交流平台。
学了《桂花雨》一课,同学们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毛毛虫:《桂花雨》作者_________,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事,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蝴蝶飞:桂花让“我”想到儿时故乡桂花_________,以及小时候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带给“我”的美好的回忆。
小豆子:学完本课,我不由得想起一句有关桂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小甲虫:《桂花雨》作者借桂花寄托思乡之情,我不由得想起几句古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背景资料,完成练习。
资料:作者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学习了琦君写的《桂花雨》一文,小明问小东:“文中有个句子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岂不是很矛盾吗?”小东读了背景资料回答说:
“_____________。”听了小东的解释,小明恍然大悟“诗人杜甫写的诗句‘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也是这个意思。”
3.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的阅读批注。
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_______________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落花生》一文依次写了______花生,______花生,_____花生,_____花生。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略写,________是详写。
(2)花生的好处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可贵的是_________。
(3)《落花生》这篇文章,通过一家人在收获节上议花生,说明了_____。在写作上用了______的写作方法。
5.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虞世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2)著名作家___________在《落花生》一文中告诉我们,人要做_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白鹭》为我们描写了三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说明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___________的道理。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小时候,我( )对什么花,( )不懂得欣赏。
(2)( )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 )觉得大了一些。
(3)( )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 )差多了。
(4)( )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 )立即飞回笼里去。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______的蓑毛,那______的流线型结构,那______的长喙,那______的脚,增之一分______,减之一分______,素之一忽______,黛之一忽______。
(2)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______的果实______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______。你们看它______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它有没有果实,必须______才知道。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_______,还有那__________________。
(4)信赖,往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把“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用一个成语代替是________。
(3)文中的“玻璃框”指________。这是一幅________的画面。课文还向我们描绘了________图、________图。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桂花雨》是____________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以____________为线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的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__________。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花生( )价钱便宜,( )味道鲜美。
(2)花生( )外表不好看,( )很实用。
(3)( )天色不大好,父亲( )来了,实在很难得。
1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平凡的事物,在有心人的眼中能引发深刻的思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儿,在郭沫若的眼中是“_________”;花生这种普通的植物,使年幼的许地山懂得了“人要做有用的人,_____________”;在与珍珠鸟的相处中,冯骥才体会到“信赖,____________”;虞世南借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12.【课文背诵】
(1)色素的( ),( )的大小,一切都很( )。
(2)那( )的蓑毛,那全身的( ),那( )的长喙,那( )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则嫌( )。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 )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 ),而它却(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 ),可它( )?
(4)或许有人会感到( ),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 )?
(5)白鹭实在是( ),一首( )。
13.看拼音,写词语
(1)今年奶奶在自家的jǐ mǔ dì( )里bō zhònɡ( )了花生,自己jiāo shuǐ( ),自己施肥,还特意fēn fù( )我们不要去地里乱踩。奶奶说花生长出来了是要用来zhà yóu( )的。
(2)最近,wài pó( )每天qīng chén( )都会去那个shū tínɡ( )附近走一走,她说那里的ɡuì huā( )很好闻。
14.读拼音,写词语。
(1)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它色素的pèi hé( ),shēn duàn( )的大小,一切都很shì yí( )。
(2)我们家后园有半亩空地,我们把它开辟出来种花生。翻地,bō zhǒng( ),jiāo shuǐ( ),没过几个月收获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fēn fù( )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
15. 读课文《珍珠鸟》请你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________
②(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 ________
③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________
④精细光滑。 ________
16.补全本单元的四字词语,并完成练习。
①美中_________ ②指指_________ ③又____又____
④神气_________ ⑤热泪_________ ⑥_____红____绿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词语②③都很有特点,请你照样子各写两个。
②________ ________③________ ________
(3)以上词语中指“虽然很好,但有缺陷”的是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
(4)这只公鸡不但不怕我,还从我身边________地走了过去。(选词填空)
17.补全古诗,做题。
蝉
垂緌饮清露,_____________。
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
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句子,品方法,练表达。
花生的好处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这段话采用了_____的表达方法,让我体会到了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请你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小草”或者“蜜蜂”,要突出事物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琦君 桂花 儿时故乡的桂花香气迷人 与母亲一起摇桂花 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迷人的香气 摇花乐 桂花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详解】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
《桂花雨》的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桂花雨》这篇课文,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喜爱桂花”“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关于桂花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关于古人思乡的诗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2. 不矛盾。这是母亲说的话,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月是故乡明
【详解】考查句子理解。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我们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的桂花,点明了主题,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桂花才是最香、最好的,饱含着母亲浓浓的思想之情。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3.“我”用真诚打动了珍珠鸟,它逐渐地信赖“我”了。
【详解】考查句子批注。
“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连用两个感叹号,表现“我”的惊奇,“小家伙”表现了“我”的欣喜。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从“小家伙”一词表现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写出了小珍珠鸟对“我”的亲昵以及信赖。
4. 种 收 尝 议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味儿美 可以榨油 价格便宜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借物喻人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1)《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其中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尝)花生,详写了议花生。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根据课文内容“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可知答案,花生最可贵的是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3)《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写作上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5.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许地山 有用 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白鹭钓鱼图 白鹭瞭望图 白鹭低飞图 内在美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这句诗是借蝉抒情,诗人在此强调: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2)课文《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3)课文《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创作的一篇散文。《白鹭》描写的三幅画面: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文中作者通过描绘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6. 无论 都 即使 也 如果 就 只要 就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1)本题前面分句提出条件“我对什么花”,后面分句说明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我不懂得欣赏”,分句之间为条件关系,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都……”。
(2)本题前面分句提出假设“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后面分句说明这种假设下产生的结果,“觉得大了一些”,分句之间为假设关系,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
(3)本题前面分句提出假设“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后面分句说明这种假设下产生的结果,“比摇下来的香味差多了”,分句之间为假设关系,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
(4)本题“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提出条件,“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说明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分句之间为条件关系,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
7. 雪白 全身 铁色 青色 则嫌长 则嫌短 则嫌白 则嫌黑 埋在地里 鲜红嫩绿 高高 爱慕之心 矮矮 立刻分辨出来 挖起来 “摇花乐” 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
(1)选自《白鹭》,原文: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选自《落花生》,原文: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3)选自《桂花雨》,原文: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4)选自《珍珠鸟》,原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8. 觅食 栖息 低飞 喜爱和赞美 恰到好处 清水田 水田钓鱼 枝头闲立 黄昏低飞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1)《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2)这句话意思是:增长一分就会让人觉得太长,减短一分就会让人觉得太短,涂一丁点白色就会让人觉得太白,涂一丁点黑色就会让人觉得太黑。所以可以用“恰到好处”代替。
(3)结合句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可知文中的“玻璃框”指清水田。这是“水田钓鱼”,课文还向我们描绘了“枝头闲立”图和“黄昏低飞”图。
9. 琦君 桂花香 “摇花乐” 对家乡亲人和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 香飘十里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详解】(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课文内容理解。
《桂花雨》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桂花雨》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理解句子含义和诗词歌赋默写。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出自课文《桂花雨》,课文语段为: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写了母亲回想起了家乡的桂花,这里的桂花虽然很香,但是家乡的桂花已经在母亲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家乡的一事一物都融入母亲的生活,成为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给母亲留下的美好的回忆,从这句话中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之情。
10. 不但 而且 虽然 但是 尽管 也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
(1)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花生价钱便宜并且味道鲜美。可知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应该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
“不仅……而且”、“不光……还……”“不只……还……”等。
(2)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是味道鲜美。可知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该填写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
“虽然……但是”、“虽然……却”“尽管……可是”等。
(3)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天色不大好,本以为父亲不能来,可是父亲却来了。可知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该填写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
“虽然……却”、“尽管……也”、“虽然……还是”等。
11. 一首精巧的诗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出自郭沫若的《白鹭》,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出自许地山的《落花生》,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出自冯骥才的《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课文结构紧凑、线索清晰。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是文章叙事的线索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小珍珠鸟每靠近一步都和作者的举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说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12. 配合 身段 适宜 雪白 流线型结构 铁色
青色
长
短 白 黑 孤独 不安稳 很悠然 望哨 真是在望哨吗 美中不足 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一首诗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默写。
(1)“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语段选自《白鹭》,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语段选自《白鹭》,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语段选自《白鹭》,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4)“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5)“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语段选自《白鹭》,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注意“配、型、孤、悠、哨、歌、骨”容易写错。
13. 几亩地 播种 浇水 吩咐 榨油 外婆 清晨 书亭 桂花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播、浇、榨、亭”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4. 配合 身段 适宜 播种 浇水 吩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两个句子都选自课文,同学们能够比较快地知道相应的词语。同学们写完后要检查书写是否有误,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要求工整、规范、正确。
同学们写字时要多留意“配”“段”“浇”“吩咐”的书写。“配”字的部首是“酉”,记得写里面的一横,“己”字不要写成“已”。“段”字要注意左边部分的书写。“浇”要注意不要在“尧”字加一点。“吩咐”要记得加上口字旁。
15. 斑斑驳驳 流泻 生意葱茏 细腻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描绘了在一丛绿意盎然、充满生气的吊篮里的一只鸟笼里,一只红嘴小精灵在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一寓意。此文语言轻柔婉约,却也波澜跌宕,其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
①本题中的语境“颜色深浅不一”“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可以得出对应的词语是“斑斑驳驳”释义为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指植物和其他物体将阳光阻挡而产生的光斑。)
②本题中的语境“迅速地流出”可以得出对应的词语是“流泻”指 (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泉水从山涧里~出来。一缕阳光~进来。
③本题中的语境“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可以得出对应的词语是“生意葱茏”释义:草木青翠茂盛; 形容树木茂盛。生机勃勃、生气勃勃、树木苍翠、苍翠挺拔。
④本题中的语境“精细光滑”可以得出对应的词语是“细腻”指细致光滑,也可用来形容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
16. 不足 点点 细 亮 十足 盈眶 鲜 嫩 兢兢业业 清清楚楚 碍手碍脚 彻头彻尾 美中不足 十全十美 ④
【详解】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1)美中不足:事情虽然很好,但还有不够完善、不够理想的地方。
指指点点:指的是在别人背后议论人或者挑别人的毛病、说坏话。
神气十足:神气: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十足:十分充足。形容摆出一副非常了不起的样子。
热泪盈眶:释义为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2)本题考查的是仿写词语,词语②的格式是AABB式的词语,类似的词语有:多多少少、明明白白、星星点点、吞吞吐吐、轰轰烈烈、蹦蹦跳跳、隐隐约约、密密麻麻、断断续续、勤勤恳恳、浩浩荡荡、偷偷摸摸、慌慌张张、从从容容
词语③的格式是ABAC式的词语,类似的词语有:自由自在、一五一十、十全十美、再三再四、人来人往、冷言冷语、非亲非故、百发百中、毛手毛脚、一心一意、多种多样、一年一度、无边无际、实话实说
(3)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以及反义词。
本题中“虽然很好,但有缺陷”的是美中不足,反义词是十全十美,意思是形容十分完美,没有缺陷。
(4)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形容公鸡的神态。可以用神气十足来形容。
神气十足:神气: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十足:十分充足。形容摆出一副非常了不起的样子。
17. 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唐 虞世南 外形 习性 声音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默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蝉》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考查了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从“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可知,古诗从外形、习性、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考查了诗句意思的理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这句诗告诉我们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句诗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的品格高洁。
18. 对比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蜜蜂不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让人一见倾心,却会默默为花授粉。
【详解】考查了文段的写作手法和内容的理解。
结合“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可知,父亲说的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花生的特点,体现了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本句话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仿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小草”或“蜜蜂”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