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套餐】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导学案+教学设计+课件+随堂练习(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资源套餐】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导学案+教学设计+课件+随堂练习(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0-19 19:38:57

文档简介

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导学案(学生版)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最稳定的是______,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属于介稳体系。
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1.Fe(OH)3胶体的制备
向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性质
(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______体系。
(2)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
(3)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其方法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1 分散系及其分类
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
A.雾 B.石灰乳
C.FeCl3溶液 D.氢氧化铁胶体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是否能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知识点2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3.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两者都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4.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________。
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导学案(教师版)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最稳定的是______,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属于介稳体系。
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1.Fe(OH)3胶体的制备
向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性质
(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______体系。
(2)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
(3)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其方法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1 分散系及其分类
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
A.雾 B.石灰乳
C.FeCl3溶液 D.氢氧化铁胶体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是否能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知识点2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3.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两者都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4.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一种(或多种) 另一种 分散质 分散剂
2.溶液 胶体 浊液 溶液 浊液 胶体
二、
1.沸水 饱和FeCl3溶液 红褐
2.(1)溶液 浊液 介稳 (2)一束光亮的通路 散射 溶液和胶体 (3)①加热 ②加入电解质溶液 ③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对点训练
1.B 2.C 3.D
4.Fe2O3+6HCl===2FeCl3+3H2O
(1)FeCl3+3NaOH===Fe(OH)3↓+3NaCl
复分解 (2)红褐 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 Fe2O3是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
(1)铁盐可与碱反应,生成沉淀;(2)是Fe(OH)3胶体的制法。
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分散系概念;
2.运用实验、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自主学习胶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性质的应用
教具准备 试管若干、激光笔(或手电筒)、胶体滴管、泥水、氢氧化铁胶体
教学方法:导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
[思考与交流1]
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与整理1]
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体系。(引出分散系定义)
不同点:NaCl溶液(溶液)澄清透明且无论放置多久都均一稳定;
??????? ????泥浆水(浊液)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引出分散系的分类)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组成
①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②分散系的组成: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2.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进行分类)
【实验探究】胶体性质的探究
①Fe(OH)3胶体的制备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实验现象] 液体由黄色变成红褐色,且澄清透明。
[实验结论] FeCl3+3H2O = Fe(OH)3(胶体)+3HCl
[思考与交流2]
怎么证明制得的分散系就是胶体而非浊液或溶液?
[归纳与整理2]
从外观是澄清透明的可以判断所制得的分散系不是浊液。至于它是胶体还是溶液还需通过实验探究。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微粒直径<1nm(10-9m),具有透明、均一、稳定的宏观特征。( 实例:食盐水)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 实例:泥浆)
[溶液(CuSO4溶液)和浊液(泥浆水)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豆浆属于哪类分散系呢?]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具有澄清、透明且较均一、较稳定等宏观特征。? ( 实例:豆浆、牛奶)?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
较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说明】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过渡】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别,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他们区分开呢?
② [科学探究1?]? 胶体和溶液的区别
???? [实验步骤] 用光束分别照射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
[实验现象] 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看到Fe(OH)3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CuSO4溶液中无光现象
[实验结论] 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思考与交流3]
阅读教材P36第二自然段,解释丁达尔效应怎么产生的,并展示示意图,提出问题: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归纳与整理3]
?[实验结论] b)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 浊液>胶体>溶液
【总结】二.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 浊液>胶体>溶液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电泳,渗析
【学生自学】P37《知识点击》
(3)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小资料】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 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4)渗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质的概念,胶体的定义、性质和用途,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
【反馈练习】
1.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 ②③④
C.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2. 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割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
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B. 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固
C. 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 FeCl3溶液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3. 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微波手术可以减少病人的出血量④ 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分析:①盐卤的主要成份是MgCl2等电解质,豆浆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形成的液溶胶。用盐卤点豆腐是利用电解质使液溶胶发生聚沉。
②明矾的水溶液中含Al3+,Al3+与水作用产生Al(OH)3,Al(OH)3以胶体形式存在。Al(OH)3胶粒吸附作用很强,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和其它胶粒,例如粘土形成的胶粒,聚沉成较大的微粒而沉淀,使水得到净化。
③血液是一种液溶胶,微波产生热量,促使血液胶体聚沉。
④江河中含有大量泥砂,也含有大量土壤胶体,海洋中含有大量NaCl等电解质。电解质促使胶体聚沉,与泥沙一起形成三角洲。
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准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用洁净的小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mol/L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至液体变为透明的红褐色,⑴氢氧化铁胶体中微粒直径的范围是________。
⑵如何检验胶体制备是否成功?
⑶一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边滴加FeCl3边搅拌,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请帮他分析原因。⑷如果向中加入少量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加入过量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作业】
1. P39第4题。
2.课后实践活动
上网查阅有关胶体的性质和应用的资料,并整理成小短文,与同学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