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15.家乡的艺术-(教案+课件+素材)(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15.家乡的艺术-(教案+课件+素材)(共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9-19 20:27:58

文档简介

《家乡的艺术》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
2、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3、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寻找家乡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本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调查的充分准备。
2、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
3、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及艺术特征的总结。
4、在学生常见的平凡物上,发现其美的因素,并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学习材料: 上网查找家乡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课题:
1、什么是“家乡的艺术”?(教师可展示实物或图片)。
2、这些物品都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熟悉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
三、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1、欣赏课本中民间艺术的图片,分析。
(1)这些艺术品美在哪里?
(2)它们有什么用处?
2、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上的图片中选择一件大家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介绍。
3、引导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搜集的或者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实物或照片,说一说。
4、同学或老师介绍大连的民间艺术:
(1)复州皮影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过来的。复州皮影戏艺术活动距今约有300余年历史。复州皮影戏主要分为南北两派。目前,复州皮影戏有4个比较著名的戏班,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主要遗存的复州皮影戏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
(2)庄河剪纸:《庄河县志》记载“剪纸艺术,很早就流传民间广大妇女中”,比较盛行。据史实研究认为:庄河剪纸的传承一是来自民族文化积淀的耳濡目染,文化天成;另外便是大量存在于“上炕剪子、下炕镰刀”的以妇女为主体所形成的家族式传乘体系。其传乘形式是母亲传给女儿、儿媳,方法为面授口传,心领神会。目前有七八十岁的民间剪纸艺人20余名。
(3)长海船(渔)民号子:长海号子,即长海县船(渔)民号子,是流行在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劳动号子。长海由百多个岛屿组成,千百年来居民以渔猎为生,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各种劳动号子。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号子。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小,渔民号子内容比较单一。
(4)复州东北大鼓:东北大鼓说唱艺术,一直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复州城镇、永宁镇、西阳乡、赵屯乡、土城乡、太阳乡等地。据《东北俗文化史》介绍,东北地区早在清军入关前就有人说书了。大约是在民国时期,复州城内关永安及其5个徒弟的精彩演出,使得复州东北大鼓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初演唱东北大鼓时,演员自带一种小型三弦,用一只脚踏节子板,边弹弦边唱,因此也被称为弦子书。
(5)金州龙舞:金州龙舞起源于大连金州古城西门外村(现为友谊街道园艺村),辐射到周围乡镇街道及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已有120多年历史。光绪七年(1881年),清朝毅军提督刘盛林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每逢元宵节,均在军营内表演龙舞。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就偷艺仿制了一条龙,从此金州诞生了龙舞,也称西门外龙舞。至今为止,金州耍龙艺人已相传9代。目前,金州龙舞的花样有盘龙、行龙、龙出海等近40种,舞龙的伴奏音乐主要选用东北秧歌的曲牌。
(6)复州双管乐:复州双管乐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传过来的,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双管乐以复州城镇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街道,并影响临近的庄河市、盖州市及稍远的海城市,甚至影响到更远的沈阳市。复州双管乐自产生之日起,主要是为婚丧嫁娶服务的。解放后,婚丧形式从简,鼓乐班失去了市常据了解,现在能演奏复州双管乐的民间艺人只有七八个。在复州双管乐的演出、发展、繁荣过程中,形成了4个比较著名的双管乐班,分别是秦家班、李家班、于家班和刁家班。
四、仿制家乡的艺术作品
1、播放老奶奶剪纸的照片或录象。
2、模仿制作一件你喜爱的民间艺术品。
五、体会对家乡艺术的感情
1、展示学生收集和仿制的民间艺术作品。
2、当我们接待外国友人时,我们可以拿出什么样的礼物呢?
3、希望同学们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们的家乡艺术更加繁荣、昌盛。(共12张PPT)
徽州三雕
木雕
石雕
砖雕
明清时期是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的雕刻能手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方面,无不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砖雕,石雕,木雕,号称徽州装饰艺术“三绝”。
徽州民居建筑砖雕装饰
徽州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厅,塔,桥等建筑上许多构建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尤其是阔绰的建筑(如承志堂),从入口到室内,两厢回廊的左右上下,精美的石木砖雕仰俯皆是,美不胜收。
民居建筑门罩上面砖雕的大致位置和他的一些雕刻细部
上行横匾雕刻
两行匾端头连接处得雕刻
上行横匾雕刻
门罩额头雕刻
门罩垂化雕
徽州民居墙体上面的砖雕细部。
徽州民居建筑砖雕中的花雕
徽州民居建筑砖雕中的人物雕刻雕
西递胡文光石牌坊
徽州石雕
徽州石雕除了在牌坊上大量体现以外,在建筑和生活场所里面也有大量的体现,如门前的石墩雕刻,墙上石壁的雕刻等,木柱石基础等等,每一处都体现了徽州石雕技术的精湛。
石墩雕刻
木柱石基础雕刻
大门前的抱石鼓
石墙体雕刻
徽州民居石雕分布十分广泛
那些各具特色的庭院巷弄中的石雕漏窗或园或方,或如扇面,或像秋叶,或似云朵,皆精雕细琢,将徽州民居装点的格外古朴典雅。
最经典的是园林中的松石,竹梅两块石雕漏窗,堪称一绝。
竹梅上青竹红梅相互映衬,婆娑多姿。
松石上两株苍松斜立于嶙峋怪石之上,显得苍劲有力
徽州庭院巷弄中的精美石雕
徽州民居厅堂梁大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尤其以清代中后期为最。其横梁中部领略为拱起,民间俗称“冬瓜梁”,两端端头部位雕出偏园曲线或曲线纹样,中间段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大气,洗练,隽美。
具有代表性的”承志堂“厅堂内梁枋采用直径四十多厘米的巨木,上面雕刻有“百子闹元宵 ” “唐肃宗宴请图”分别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儿童们喜庆元宵的场景和宴请百官的盛大场面,画面宾主有序,疏密协调,人物神态生动逼真。
徽州民居厅堂大梁雕刻
徽州将民居厅室内的短梁架雕刻
梁架用料粗大,加工精细,结实牢靠。上面雕刻有流云飞卷的吉祥纹样,两侧的卷形条纹内又刻有梅兰竹菊等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中间部位一般多为逼真的人物雕刻。这种短梁将室内装饰的非常精美。
斜撑也展现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高超技艺,斜撑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建筑结构。明代初期,斜撑仅仅是一根较细窄的支撑斜木棍杆形状,只稍微雕些竹节 花鸟 松树之类简单的浅雕。到明代中期到清代,徽州居民中多以卷草,灵芝,竹,云或鸟兽,戏曲人物等纹样雕刻在斜撑上,增加了外檐的装饰效果。
徽州民居厅堂内斜撑雕刻
做工精细的各种徽
州斜撑细部照片
徽州门窗上的装饰图案取材多样,装饰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有时也会在一块木板上运用几种雕法。
徽州民居建筑门窗雕刻
浮雕
镂空雕
圆雕
镂空雕和圆雕结合
浮雕,圆雕,镂空雕结合(共12张PPT)
《家乡的艺术》课件
家乡的艺术


川剧是重庆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约有300多年历史,重庆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
川剧——脸谱
家乡的艺术






綦江农民版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重庆民间书画艺术中的骄傲,重庆綦江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家乡的艺术





摆手舞发源于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土家人代代相传,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舞蹈动作。
民间舞蹈音乐




家乡的艺术
“川江号子”已成为一种民歌形式,唱出了重庆人的豪迈激情。
民间舞蹈音乐




家乡的艺术


家乡的艺术


家乡的艺术


家乡的艺术
课外拓展
运用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搜集你最感兴趣的家乡艺术作品,在班上或学校里举办一个展览会,将家乡艺术介绍给更多的人 。
y29
A022④1002222
开幕式
位:三家首第地
信庆布人此是打
重庆振业集型
的的
目贯

8
年友杂
四川有劇院制
《沙陀散兵》李克用
四川省州刻院制
《鬧龍宫》教廣
望剧礼M
四省川熟院制
《起兒配》雷神




盥儿






映培

90
29
0e
000
00B00
583633了LC
西阳自治县土家摆手舞大寒
暨万人摆手舞申报基尼斯纪亮展演活助
第金届中民间它述爸
神质文化道产
面人重
他透程置人(共3张PPT)
民间艺术简谈
什么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民间美术中的花样
花样,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本元素,出现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
字典中的基本解释为,花纹的式样。
(1) 泛指各种事物的式样或种类。
(2) 特指绣花用的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