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2022-2023统编版七上语文高品备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2022-2023统编版七上语文高品备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0 08: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1.掌握本课的字词,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1.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重点)
2.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难点)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霍金、贝多芬、史铁生
史蒂芬·威廉·霍金,ALS患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2.出示作者资料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3.引导思考:史铁生与霍金、贝多芬的共同点?
明确:身残志坚、成绩卓著。
引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笔下,看看他又是怎样描绘母亲的。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瘫( tān )痪(huàn ) 诀(jué )别 侍( shì )弄 整宿( xiǔ ) 憔(qiáo)悴
仿膳(shàn) 豌( wān )豆 烂漫( màn )翻来覆( fù )去 絮絮(xù )叨(dāo ) 叨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②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三、整体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文中写母亲给“我”的嘱托是什么?阅读课文,然后在文中勾画。
明确: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四、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细读课文,思考“我”双腿瘫痪后,有没有“好好儿活”?“我”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问:同学们,此时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在文中找一找。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③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问:“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挡”一词,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可见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
④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明确:“憔悴”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表现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祥,母亲是多么希望“我”能振作,走出阴影。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从母亲急切的话语中,体现出母亲想让儿子早一点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的心情,母爱之深溢于言表。
“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 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因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渐渐从自暴自弃中脱离出来而高兴得手足无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⑤“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⑥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3.结合文章的叙述描写,说说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母亲——慈爱,宽容,细心,善良,乐观,坚强,睿智,无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主要的内容,我们一起从字里行间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了人间的真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自暴自弃
母亲身患绝症——自己坚强,让儿子坚强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母亲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了母爱的细腻和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还有哪些方面能够体现母爱的伟大。
1.文中母亲几次要求带“我”去看菊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瘫痪给他带来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母亲生前两次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其实是想借此缓解“我”强烈的悲观情绪,让“我”在秋天,在这人生最灰暗的日子里,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明白生命的美好,从而好好地活着。反映了母亲希望孩子活下去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二、思考探究,理解主旨
1.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1)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2)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3)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4)母亲爱花,“我” 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5)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 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
明确:不同颜色的花有不同的寓意:白色的花高洁,黄色的花淡雅,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通过绚丽多彩的菊花展现秋天美丽的一面,也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对母亲的歌颂与赞美。体现出“我”的坚强与自信。
3.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4.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明确:“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明确:“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6.总结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突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现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三、写法探究
1.文中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的?
明确:“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表现了“我”失落的心情。“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文章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中有三处插叙:一处是写母亲爱花,但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一处是妹妹告诉“我”母亲病重的消息;一处是母亲病危前的临终遗言。(这三处都体现了母亲的精神品质:坚强、无私、爱护子女。)
作用:交代了母亲的身体状况和母亲对“我”的爱,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
3.文章结尾写“我”和妹妹“看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是“我”走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结束全文,与开头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理解
1.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2.把握情感结合课文,将摘录的史铁生其他作品中的语句在班上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我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在幽冥中与她会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3)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摘自史铁生《病隙碎笔》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作业设计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