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二首》【2022-2023统编版七上语文高品备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散文诗二首》【2022-2023统编版七上语文高品备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0 08: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散文诗二首》 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味人间挚爱亲情,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重点)
2.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挚爱亲情,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整体把握课文,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理解诗歌中体现的亲情,激发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的情感。
◆活动一:情景导入
1.出示孟郊《游子吟》,学生诵读。
引导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溪,她温柔、清澈、远而流长。孟郊在《游子吟》中就曾高度赞美过母爱,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一遍。正如诗中所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能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但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馨,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起来欣赏一篇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
◆活动二:资料助读
1.文学常识——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有诗的意境,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分行,不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通常形式短小灵活。
2.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印度诗圣”。他是印度国歌的作者。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影响很大。他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诗集代表作:《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tán)迦(jiā)利》
3.金色花,即“黄兰”,木兰科常绿乔木,树形高大,开金黄色花朵。印度将其视为圣树。又译作“瞻波伽”。
◆活动三:探究读文
一、读准字音
1.请把你挑出的容易读错的字在书上标注。
嗅(xiù) 罗摩(mó) 衍(y n )那 匿(nì)笑 祷(d o)告 花瓣(bàn )
2.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试着把握停顿,读出情感。
二、读美语气、语调
1.抽读或者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完以后,要点评读得怎么样)
2.教师指导朗读: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情感来读?
出示句子: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学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出示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ⅴ ”表示停顿,“ ”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表示音调拉长。
三、读出情感
1.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背后的小小心思。
——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他为什么要躲起来,惹妈妈着急呢?
——妈妈开始还问“你在哪里呀?”挺着急的,后来没找到孩子,自己居然去沐浴、读书、查看牛棚,一点也不着急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在小庭院里做祷告,是不是为孩子的安全祈祷呢?
2.感受美好
引导语: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1)请用“当妈妈______时,我就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并写写批注。
预设
①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批注:让妈妈可以闻到花香。表现出“我”对母亲默默的关爱之情。
②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批注: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表现出“我”对母亲的牵挂之情。
③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批注:妈妈给我知识与智慧。表现出“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教师小结:孩子三次与妈妈捉迷藏,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的奇思妙想,以虚拟的情境,表现出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也表现出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①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②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
③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个勤劳美丽的妈妈。
④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3)你觉得这对母子之间关系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
特点:互相了解、彼此关心、感情很深……
3.主旨探究:“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 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总想无时无刻地关注妈妈,所以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三次跟妈妈玩起“躲猫猫”,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亲昵之举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孩童活泼顽皮的天性。
◆活动四:拓展阅读
1.走近泰戈尔及其作品
泰戈尔是一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宝贵的文艺作品。191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这个大奖的东方人。大家称他为“东方圣人”。但是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他40岁之前,就相继失去了他最亲近的嫂子、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儿女。可他仍然热情地唱着爱的颂歌,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神奇,甚至带有宗教色彩。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童真与浓浓的爱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这样的特色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2.推荐阅读
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
◆课堂小结
《金色花》以一位成年人真实地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构思虚拟之境,塑造了一位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印度母亲形象,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语言活泼,富有口语化,令人印象深刻。
◆板书设计
妈妈 做祷告时 读书时 拿灯去牛棚时 “我” 散发香气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母子情深
◆作业设计
试一试将《金色花》改成小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热爱的写法。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活动一:导入新课
引导语: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继续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活动二:预习检查
一、字词积累
花瑞(ruì):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lián péng):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菡萏(hàn dàn):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徘徊(pái huái):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豫不决。
欹斜(qī):倾斜,歪斜。
遮拦(zhē )
荫蔽(yìn bì):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二、了解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诗集《繁星》、《春水》等;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可以说,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活动三:初读感知
一、听范读并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荷叶 母亲》,荷叶和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展示荷叶雨中护莲相关图片,给学生启发)
明确:荷叶象征母亲。荷叶给予红莲的爱和保护与母亲给予我的爱和呵护是一样的,都包含着浓浓的母爱。
二、梳理文章内容
1.引导思考:在我赏莲的过程中,对红莲直接描写有几次?红莲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我赏莲时的心情随着红莲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红莲有什么样的表现?
2.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分别用〈〉、()、[]表示。学生完成表格。
现实环境 红莲 “我”的心情
一写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了,亭亭 有些烦闷
二写红莲 雷声作了、大雨愈下愈大 左右欹斜 不适意、徘徊
三写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四写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不动摇 深深地受了感动
3.红莲转危为安,作者的心情也由“烦闷”变为 “深深的受了感动”,作者为什么那么感动,她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联想的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以及自己对母亲的依恋。
◆活动四:品读探究
1.出示句子,引导思考:“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预设:“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2.“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怎么理解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1:反问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预设2:点明了文章主旨,深化了中心。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的感激、依恋和赞美之情。这样讴歌母爱,联想丰富,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3.拓展仿写:
仿“荷”抒情,以“母亲是______,我是______”写一句话。
示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活动五:写法探究
1.赞美荷叶也就是赞美母亲!作者借助荷叶这种具体形象来歌颂浓浓的母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写法?
明确:借物抒情。诗人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物予以抒发。
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比较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思想内容 母爱 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少女对母亲的赞颂
感情基调 热爱、亲昵 感激、赞美、依恋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金色花象征天真的孩子 荷叶象征母亲
构思角度 想象之事 现实与联想
语言风格 清新雅致 语言活泼、口语化 典雅和书面化
人物形象 可亲可敬 沉静、美丽、慈爱的母亲 呵护心灵、保护孩子的母亲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激起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
◆作业设计
1.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诗词文章和感人故事
2.回报母亲:周末回家,亲自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3.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