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械波 整合与提升课件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机械波 整合与提升课件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20 09: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章 机械波
第6节 《机械波》整合与提升
任务1 波的形成与传播
机械波的形成实质是介质中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同时将振动形式和能量向外传播。每一个质点都由前面的质点带动做受迫振动。机械波有如下特点:(1)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振幅相同;(2)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即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波速由介质决定;(3)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例1 (多选)如图1所示,波源 从平衡位置 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 轴的正方向),振动周期 ,产生的简谐波向左、右两个方向传播,波速均为 。经过一段时间后, 、 两点开始振动,已知 、 两点与波源的距离分别为 、 。若以 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则在图2的振动图像中,可能正确描述 、 两点振动情况的是( @1@ )。
A.①为 点振动图像 B.②为 点振动图像 C.③为 点振动图像 D.④为 点振动图像
AD
[解析] 根据波长和波速的关系 得,波长 ,所以有 ,即波由波源传播到 点时, 已经振动了 ,所以当 开始振动时, 从波谷开始向上振动。由此可以判断 两项正确。
例2 (多选)弹性介质中某质点 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的规律如图1所示,它完成两次全振动后停在平衡位置,其形成的机械波沿水平方向的 轴匀速传播,波速大小为 。如图2所示, 轴上有3个质点,它们的横坐标分别为 、 、 。以质点 开始振动的时刻为计时零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
A.该机械波的波长为
B.质点 时的振动方向沿 轴负方向
C.质点 内通过的路程为
D.质点 时第一次位于波谷
AB
[解析] 由图1可知,波的周期 ,根据 ,解得波长 ,A项正确;分析图1可知,质点 (波源)的起振方向沿 轴正方向,由图2知 的平衡位置相距 ,则波传播到质点 所用的时间为 ,则质点 时刻位于平衡位置,振动方向沿 轴负方向,B项正确;波传播到质点 所用的时间为 ,则在 内,质点 振动了一个周期,通过的路程为 ,C项错误;波传播到质点 所用的时间为 ,则质点 内振动了 ,即四分之一个周期, 时质点 第一次位于波峰,D项错误。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规律
(1)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迁移。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相同,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3)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点的振动依次落后,且后面的质点总是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波传播到任意一点时,该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4)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由于介质不同,它的波长和波速可能改变,但频率和周期都不会改变。
(5)波速 的两种理解。振动形式传播的速度为 ,若沿波的传播方向上两质点的距离为 ,则在振动形式上,后面的质点要比前面的落后 ;波形平移传播的速度为 ,每经过一段时间 ,波的形状要向前推进 ,若振源振动一个周期 ,则波向前平移(传播)一个波长 ,即
(6)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同;相隔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反。波上质点振动 时,波传播 ,波的形状不变。
任务2 波动与振动的综合
波动是若干个质点振动的宏观表现,而每个质点的振动是波动的微观本质。所以波动与质点的振动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要学会从三个角度去分析波动问题:(1)波动规律:波在同一介质中匀速传播, 。了解波的图像所描述的物理性质;(2)振动规律: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常见为简谐运动),了解振动图像所描述的物理特征;(3)波动与振动之间的关联,彼此的制约与和谐。
例3 (多选)图1为一列简谐横波在 时刻的波形图, 是平衡位置 处的质点, 是平衡位置 处的质点,图2为质点 的振动图像,则( @5@ )。
A.横波的波长是 B.横波的频率是
C.质点 随波迁移的速度大小为 D. 时质点 正沿 轴正方向运动
AD
[解析] 由波的图像可知,横波的波长是 ,A项正确;由质点 的振动图像可知,横波的周期为 ,频率是 ,B项错误;质点 围绕平衡位置振动,不随波迁移,C项错误;根据质点 的振动图像, 时刻,质点 正沿 轴负方向运动,说明波沿 轴负方向传播, 时质点 正沿 轴正方向运动,D项正确。
遇到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问题时分析的一般步骤:
(1)先看两轴。由两轴确定图像种类。
(2)读取直接信息。从振动图像上可直接读取周期和振幅;从波的图像上可直接读取波长和振幅。
(3)读取间接信息。利用振动图像可确定某一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方向;再利用波的图像可进行波传播方向与某一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
(4)利用波速关系式。波长、波速、周期、频率间一定满足
例4 一列简谐横波在 时的波形如图1所示,其中 是波源;图2是波上某一质点 的振动图像。
(1)求此列波的波速大小,并说明质点 的位置。
(2)画出 的波形图。
[答案] (1) 点横坐标 (2)见解析
[解析] (1)由图1知波长 ,由图2知周期 ,所以波速 。由图2知 时质点 经过平衡位置正向上运动,且它已振动了一个周期,所以它应是图1中的波源位置,其横坐标
(2) 时,由图1算得 ,波形正好向右平移了一个波长,因此 之间的波形与 时波形相同,此时波形如图实线所示。
时,由图1算得 ,只需把 时的波形向右平移 即可,结果如图中虚线所示。
任务3 波动问题的多解性
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空间周期性、时间周期性和传播方向的双向性而引起多解,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下列情况:
1.波的空间周期性。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为波长整数倍的质点的振动情况相同。
2.波的时间周期性。由波的传播特性可知,经过整数倍个周期,波的图像相同。
3.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若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在解题时要注意考虑波的传播方向可能有两个方向。
例5 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 时刻的波形,虚线是这列波在 时刻的波形。
(1)若这列波的周期 符合 ,则该波的波速多大?
(2)若波速大小为 ,则波的传播方向如何?
[答案] (1)沿 轴正方向传播时波速为 ,沿 轴负方向传播时波速为
(2)沿 轴负方向传播
[解析] (1)①当波沿 轴正方向传播时,传播距离 满足 ,由 可知传播时间满足 ,由 可知 ,故 ,由波形图知 ,则波速
②当波沿 轴负方向传播时,传播距离 满足 ,传播时间满足 ,由 可知 ,故 ,则波速
(2)波速大小为 时,波在 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所以波沿 轴负方向传播。
机械波问题的一个特点是多解性。它一般分为
例6 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由 向 传播,相距 的 、 两处的质点振动图像如图中 、 所示,则( @11@ )。
A.该波的振幅是 B.该波的波长可能是
C.该波的波速可能是 D.该波由 传播到 最短历时
B
[解析] 由题图读出,该波的振幅 ,在 时刻,质点 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质点 位于波谷,波由 传播,画出 间可能的最简波形如图所示,考虑到波在空间上的周期性, 间距离与波长的关系为 ,得到波长 ,当 时, ;波速 ,因 为整数, 不可能等于 ,B项正确, 两项错误。该波由 传播到 的时间 ,则 不可能等于 ,D项错误。
任务4 波的特性
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匀速传播;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波速发生了变化,所以发生折射现象; 当波遇到障碍物时,如果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或与波长差不多时,表现为明显衍射,如果障碍物的尺寸大于波长时,表现为反射。在一列波与另一列波相遇时,会发生波的叠加,相遇后仍保持原有的运动特性;而一列波与另一列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会观察到多普勒效应。波的衍射与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在今后的电磁波的学习中仍十分重要。
例7 (多选)两列相干水波某时刻的波峰和波谷位置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距离为 ,波速为 ,在图示范围内可以认为这两列波的振幅均为 , 点是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中点,则( @13@ )。
A.图示时刻 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
B.图示时刻 点正处在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上方运动
C. 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可能为零
D.经 点的位移为零
BC
[解析] 两点为振动加强点, 两点振幅均为 两点竖直高度差为 ,A项错误。 点为 两点连线的中点,所以 点处在平衡位置,又因 点离波源较近,所以 点正向水面上方运动,B项正确。 点为振动减弱点,若两波源同步振动,则它到两波源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若两波源振动方向相反,则它到两波源距离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C项正确。由 ,故经 点由波峰回到波谷,D项错误。
理解波的干涉现象要注意:
(1)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产生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
(2)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保持不变。
(3)稳定干涉中,振动加强区域或振动减弱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减弱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的绝对值。
(4)加强区永远是加强区,减弱区永远是减弱区,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每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是在不断改变的,但振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的点无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振动始终是最强的。加强区内各质点的振动位移不一定都比减弱区内各点的振动位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