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0 09: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
一、列国纷争(政治)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政治
怎一个“乱”字了得!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华夏一体
诸侯各国自称“华夏”;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
局部统一、华夏认同为大一统提供了前提!
学以致用:下面这两幅图片各出现在什么时期?
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
怎一个“发展”了得!
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性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问题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新秩序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铁犁牛耕
王室衰微
兼并战争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
地主
佃农、自耕农
(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土崩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驳?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表现为:
(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4)文化上,私学兴起。
三、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2
1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于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屡遭冷遇。
晚年开始专心从事文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还对《诗》《书》《礼》《易》《乐》进行了整理,并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3
1
孔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6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学习态度:“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02
03
04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7
2
老子
(1)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9
(2)朴素的辩证法
2
老子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8
(3)政治思想:
2
老子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百家争鸣”
背景: 社会大变革
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22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孟子
核心:“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义利观:先义后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性论: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01
02
03
04
24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庄子
“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
“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道家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5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阴阳家
五行学说;“相生相胜”理论;
“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邹衍
26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墨子




墨家
兼爱非攻
天志明鬼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
孔子“爱人”是有等差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7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韩非子




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以法治国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人性:人性本恶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8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9
“百家争鸣”
(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繁荣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四、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代背景):
1、政治:
(1)旧制度衰落
(2)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富国强兵
2、经济:
(1)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
( 2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代背景):
3、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4、文化:
(1)私学兴起
(2)士阶层崛起
(3)法家学说成为改革思想武器
商鞅变法
怎一个“变”字了得!
变法背景: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
变法性质:
商鞅变法
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拆大分小,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经济措施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变法结果:
先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推行县制,君主集权
政治举措
评价: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工;
土地私有,什伍连坐,县制推行;
儒家孔子,仁者爱人,推行仁政;
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
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大爆发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奠基时代,是中华民族人文意识、民本主义的躁动时期,更是治国思想、治国体制的实验时期。传承不忘根,治国不忘本,有此时期,文化幸甚!民族幸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