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行国:政治中心不断迁徙,游牧文明区
城国:固定的城池,农耕文明区
思考:辽与西夏政权有什么特征?
兼有农牧两种经济
【任务一】整理教材知识,完成表格。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制度
其他
916-1125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①南北面官
②四季捺钵
1038-1227
党项族
元昊
一套制度
两套官称
1115-1234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猛安谋克
①迁都北京
②大定之治
①行省制度②四等人制
1271-1368
蒙古族
忽必烈
【任务二】结合教材回答各地图中的政权。
一、辽与西夏
(一)辽朝统治916-1125
1.建立:916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
2.政治制度:
①南北面官(南汉北契丹)——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②皇帝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3.灭亡:1125亡于金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思考:材料一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思考:材料二从哪个角度反映了材料一的特点?
服饰
四季捺钵
燕云十六州
◆四季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二)西夏1038-1227
1.建立:1038党项族首领元昊,定都兴庆府
2.政治制度:
①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②中央机构有汉式与本民族官称
3.灭亡:1227亡于蒙古
西夏文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二、金朝入主中原1115-1234
1.建立: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上京)
2.扩张:灭辽、灭北宋,迁都燕京(中都)
3.政治制度:①沿袭唐宋制度;②“猛安谋克”
4.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大定之治”“小尧舜”
5.灭亡:1234,被蒙古所灭。
五朝古都北京:
燕、辽、金、元、明、清
◆猛安谋克制度
1.性质:
2.职能:
3.特点:
4.意义:
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兵农合一的制度)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畋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1206年
统一蒙古
1218年
灭西辽
1227年
灭西夏
1234年
灭金朝
收服吐蕃
兼并大理
远征亚欧
铁木真(1162—1227)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蒙古崛起:
1.建国:1206,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成吉思汗”
2.扩张:蒙古灭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兼并云南大理,西征中亚、西亚、东欧。
(二)元朝统一:
1.1260,忽必烈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2.1271,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元世祖;
3.蒙古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
4.1276,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5.1279,崖山之战灭南宋,完成统一(文天祥)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成吉思汗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秀夫负帝投海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宋濂《元史》
共2100多万平方公里
唐:1200多万平方公里
西汉:550多万平方公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思考:面对如此广袤的领土,帝国如何统治?
元:2100多万平方公里
(三)国家治理:
1.驿传制度: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作用);设立急递铺(作用)。
2.中央官制: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站,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
宣政院
“一省两院一台”
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
思考1:宣政院选官标准是什么?
思考2:长官名为什么?
思考3:宣政院与哪一地区有关?
(三)国家治理:
3.行省制
(1)性质:中书省外派机构→地方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特点:
行省起初是中书省临时派出,世祖末成宗初演变为地方最高官府。……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双重性
地方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之势?
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节制;
②“犬牙交错”原则,难以形成割据。
犬牙交错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三)国家治理:
3.行省制
(3)意义: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为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行政效率较高。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任务】指出元朝不采用行省制的地方
4.其他机构:
①腹里地区:中书省直辖(冀晋鲁)
②吐蕃地区:宣政院(管辖西藏,设在中央)
性质: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事务的中央官署;
意义: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③西域地区: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新疆)
④台湾地区:澎湖巡检司(澎湖列岛)
“两山一河”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思考】对比唐与元边疆治理:
1.治理方式是否与内地一致 2.治理效果何者更稳定
唐:不一致——间接控制、不稳定
元:一致——直接控制、稳定
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1.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2.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一)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民族融合)
(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三)元朝灭亡——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蒙古部落
蒙古族
回回
【本课总结】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基于民族特色的汉化改革
战与和之下的民族交融
辽宋关系:在辽宋关系相当的165年中,两相和平时期为122年,其失和者仅为43年而已。 ——翁独健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宋夏关系: 1038年开始双方不断爆发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到1084年,宋夏再次交战,到1098年后双方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金关系: 共存110多年的共存关系中,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和平关系一直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认识1: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但和平交往是主流。
历史认识
辽西地区的契丹腹地,此处发现的契丹墓葬反映的汉化是整体性的……此地汉人墓葬中,部分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
——冯恩学《辽墓反映的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
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都城距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在陕西、山东和河北一带设立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的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行动的需要而代表中央的临时机构。 ——谢鲁元《试论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变迁的特点》
如果说辽代汉人有“被动”接受契丹文化的地方,也只能举出汉族宠臣接受契丹皇帝赐姓“耶律”一例……其他方面的契丹文化,则完全是由汉族人主动接纳或者民族交往中潜移默化接收的。
——张国庆《契丹族文化对汉族影响刍议》
认识2:
少数民族政权多向中原政权学习政治制度,各民族更在发展中相互学习、交融。
历史认识
……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华夏形成了现在的中华,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才葆有了不断攀升的原动力。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