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0 10: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1662-1722年)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1723-1735年)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年)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并巩固
4: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7:00-12:00 处理政务
12:00-15:00 听学者讲解经史
15:00-23:00 晚膳,处理政务
由于西北军务复杂敏感 召见心腹大臣十几次 谕令三尺之童也不得旁听 雍正帝的一天:
勤政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形成奏折制度
含义:……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形成奏折制度
含义:……
特点:迅速 机密
作用:
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形成奏折制度
(含义 特点 作用)
设立:
职责:……
2、设立军机处
雍正帝 皇帝寝宫旁
枕边军机处
史上最牛的临时工
一个只用亲信不问出身的地方
“速度与激情”
皇帝的“提线木偶”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辅助谋划)于其间也。 ——清·赵翼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形成奏折制度
(含义 特点 作用)
2、设立军机处
(控制…… 摧残……)
(设立 职责)
3、大兴文字狱
维民所止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
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
雍正帝兴文字狱17次,
乾隆帝兴文字狱130余次。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二)疆域的奠定
东北
东南
西北
西部
地区 措施
东南:收复台湾
东北:抗击沙俄
西北:蒙古 新疆
西:西藏
西南:云贵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二)疆域的奠定
1682 1683 1684
雅克萨之战
1689《尼布楚条约》……
①击败蒙古准噶尔部 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
①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地区 措施
东南:收复台湾
东北:抗击沙俄
西北:蒙古 新疆
西:西藏
西南:云贵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二)疆域的奠定
1682 1683 1684
雅克萨之战
1689《尼布楚条约》……
①击败蒙古准噶尔部 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
①②③
改土归流(意义)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二)疆域的奠定
民族机构:
理藩院
掌管蒙古、藏族事务
民族政策:
因地制宜,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清辽阔疆域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三)税收:摊丁入亩
一、鼎盛:康雍乾时期
康熙:
将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
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
将数额固定的“丁银”分摊到田赋中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
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
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赋役合一
二、统治危机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开始由盛转衰
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明显
时间:
表现: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 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汪士铎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1.97亿
清康熙39年 1.50亿
乾隆59年 3.10亿
道光20年 4.10亿
——《清实录》人口数
◎白莲教之乱(绢本)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二、统治危机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开始由盛转衰
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明显
时间:
表现:
内部危机:
①人口膨胀 资源危机显露
②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积累 农民起义频发
外部危机: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 开拓中国市场
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总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结果
1、选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洩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紧临皇帝住所的一处禁门)内,后名军机处,直庐初仅板屋数间。皇帝出了后宫内苑就可达到。军机大臣值班则须从午门到军机处,距离愈 600 米。
3、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据载,凡有紧急事务,雍正则命(张)廷玉立刻入宫,自己口授大意,廷玉则于御前伏地书写,或是隔着门帘在案几书写,书写完毕即呈雍正御览,随即颁行。
2、组成: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由皇帝从亲信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特选,保留原职实缺,无定员,无固定任期。员额一般为3至8人。
4、传递: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百官的奏折也直接交军机处议复。
便:地处内廷,便于皇帝宣召。
密:选用亲信重臣,人员精干,保密性强。
速:办事效率高,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
传:军机大臣无决策权,
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命。
5、发展: 军机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
解密军机处集权命题
军机处的职权范围扩大;但有执政之实,无执政之名。由一个临时性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一个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的常设机构。
清朝——内地实行督抚制
清朝沿袭明制,设总督、巡抚为省级最高长官,掌握各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省下设道、府、县
督抚即总督、巡抚。清朝督抚分为地方、专务两种。
总督,官名,清代的最高地方官员,别称制员、制台、制府,辖一省或两三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如尚书衔者为一品。凡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都由其奏请升调免黜 ,并有对外交涉之权,定制八总督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直隶总督一人,辖分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驻保定,清末轮驻保定、天津,以驻天津时多。
两江总督一人,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江宁(今南京)。
闽浙总督一人,辖福建、浙江、台湾三省,驻福州。
湖广总督一人,辖湖北、湖南两省,驻武昌,又称两湖总督。
陕甘总督一人,辖陕西、甘肃 、新疆三省,驻兰州。
四川总督一人,驻成都。
两广总督一人,辖广东、广西及南海渚岛,驻广州。
云贵总督一人,辖云南、贵州两省,驻昆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