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试教版)
第19课
辛 亥 革 命
第19课
辛 亥 革 命
?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教材整合任务1】参照教材“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目,按时序列举“辛亥年”(1911.1.30—1912.2.17)中带有“革命性”的史实。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8小时
→占湖广总督府
49天
→十几省区独立
83天
→中华民国成立
126天
→清帝下诏逊位
【思考1】辛亥年的这场 革命有何特点?
【思考2】“大爆炸”由何发展而来?(革命只在辛亥年?)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教材整合任务2】参照教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目,按时序列举
这一阶段带有“革命性”的史实。
兴中会
1905
中国
同盟会
1911.4.27
黄花岗
起义
1894
早在“辛亥”前,革命的能量已在积聚!
二、“辛亥”为何“革命”?
只有当国家民族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办法都尝试过,都走不通,人们的忍耐程度已超出它的极限,这才会拿起武器来拼命,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才会出现。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2009年9月第1版第36页
【思考3】回溯历史,分析此时的中国已“万分危急”的外部原因。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83~1885
中法战争
《越南条款》
1894~1895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1861~1894
洋务运动
1895~1898
维新运动
1901~1911
新政立宪
1911
1912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并按
时序列举人们尝试过的“别的方法”。
二、“辛亥”为何“革命”?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83~1885
中法战争
《越南条款》
1894~1895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1861~1894
洋务运动
1895~1898
维新运动
1901~1911
新政立宪
1911
1912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原因:危机益深重 → 救亡渐成潮 → 他途已无望
条件:(革命)能量已积聚
历史的必然!
三、“辛亥革命”若何?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2.15
袁世凯被选举为
临时大总统
【思考5】 “轰轰烈烈”的后续为何是“袁氏当国、独裁复辟、军阀割据”的民国乱象?
三、“辛亥革命”若何?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2.15
袁世凯被选举为
临时大总统
【思考5】 “轰轰烈烈”的后续为何是“袁氏当国、独裁复辟、军阀割据”的民国乱象?
黎元洪
(1864—1928)
首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
“洪此次所以出督诸军之由,实非由于得已。……其时枪炮环列。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允。”
——转摘自孙梓辛《黎元洪:革命的过客 》
三、“辛亥革命”若何?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2.15
袁世凯被选举为
临时大总统
【思考5】 “轰轰烈烈”的后续为何是“袁氏当国、独裁复辟、军阀割据”的民国乱象?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并依靠全国最大多数的民众、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根本教训,而这又是当时中国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三、“辛亥革命”若何?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
前221
1949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思考6】根据时间轴下的相关材料,简述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意义。
三、“辛亥革命”若何?
1911.10.10
1912.1.1
2.12
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成立
清帝
逊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
前221
1949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乃至思想文化等等方面。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课后建议】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检索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三、“辛亥革命”若何?
【思维拓展】此时,世界上有哪些共和国?
由此认识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辛 亥 革 命
!
1840
1905
1911
1912
…—………
前221
1949
大时空中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暴力推翻清王朝,
争取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归原主所有;
革命后所增,国民共享。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901—1911)
【思考4】参看新政内容和材料,简要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新军士兵……很容易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到武昌起义前夜,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会员占当时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加上革命的同情者,在新军中已取得优势地位。军队中对革命持敌对态度的,不过一千多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辛亥革命与“新政”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着的,无法割断彼此之间多方面的因果关系。——郭世佑《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的内在联系及其他》
总理 大臣 奕劻(满、皇族) 陆军 大臣 荫昌(满)
协理 大臣 那桐(满) 徐世昌(汉) 海军 大臣 载洵(满、皇族)
外务 大臣 梁敦彦(汉) 司法 大臣 绍昌(满、皇族)
民政 大臣 善耆(满、皇族) 农工商 大臣 溥伦(满、皇族)
度支 大臣 载泽(满、皇族) 邮传 大臣 盛宣怀(汉)
学务 大臣 唐景崇(汉) 理藩 大臣 寿耆(满、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