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大兴城
大兴城是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是隋朝国都。直到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大兴城则成为陪都。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属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课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
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关陇集团
一、隋朝兴亡
1、隋朝建立
隋文帝杨坚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赵翼:《廿二史札记》
(1)581年,隋朝建立
(2)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开皇之治”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经济建设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
(3)修建运河
1969年,在洛阳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贞观十一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吴兢:论奢纵·贞观政要
其时府库极为充实,重要的去处,仓储亦极丰盈。其国富,古今少可比拟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利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因河而兴的城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积极作用: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经济建设
弊
又造龙舟凤 ,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诸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幐,执青丝缆挽船,以幸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隋书·食货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经济建设
★隋朝灭亡的原因: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一、隋朝兴亡
3、隋朝灭亡
暴君≠昏君(有功无德)
承上启下的王朝:隋朝
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志》
材料三: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材料四: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这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建立:618,李渊长安称帝
李渊(566年—635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
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
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隋唐史》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唐朝全盛时期
社会空前繁荣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一、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制度完善:
经济繁荣:
文化灿烂:
民族交融:
对外开放:
唐朝繁荣表现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唐三彩)、商业(长安)
唐诗、书法、绘画、雕版印刷
民族政策开明、管辖方式灵活
兼容并蓄、玄奘取经、鉴真东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民族 史实 方式 作用
突厥 太宗:灭东突厥,尊天可汗;高宗:灭西突厥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吐蕃 太宗:文成公主入藏;9世纪:唐与吐蕃会盟。 靺鞨 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回纥 册封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战争
设置机构
和亲、会盟
册封
册封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及材料,完成表格填写
保障边疆稳定
利于边疆开发
密切经济联系
促进民族交融
巩固统一多民族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羁縻府州制度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原地区:道-州-县
边族地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
唐朝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这就构成唐的“一国两制”。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755-763):由盛而衰
思考:安史之乱原因及过程?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755-763):由盛而衰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
①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权重,外重内轻
②中央:玄宗怠政,朝政腐败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志第四十兵》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新唐书·兵志》
①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②边疆不稳。
③唐朝由盛转衰。
④经济中心南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755-763):由盛而衰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755-763):由盛而衰
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唐朝藩镇由于他们与中央政治、财政、军事关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这四种藩镇可以分别称之为河北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是唐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藩镇的存在不是必然会削弱帝国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力并将其逐渐推向灭亡深渊的根源。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学术观点:藩镇割据,毒药还是良药?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唐中后期:弊端丛生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
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今天下苍生, 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
官吏苛刻, 一苦也。
私债征夺, 二苦也。
赋税繁多, 三苦也。
所由乞敛, 四苦也。
替逃人差科, 五苦也。
冤不得理, 屈不得伸, 六苦也。
冻无衣, 饥无食, 七苦也。
病不得医, 死不得葬, 八苦也。
——唐 刘允章《直谏书》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875年,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
朱温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史称后梁
朱温
4、五代十国:分裂再现
周世宗
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公元581年:杨坚建隋
公元618年:
李渊建唐
公元907年:
朱温灭唐
公元960年:
赵匡胤建宋
五代十国
隋
唐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