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2022-2023统编版九上历史精品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2022-2023统编版九上历史精品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0 08:14: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500年以后,侵入印度逐渐建立起许多小国家的是( )
A.苏美尔人 B.雅利安人 C.希伯来人 D.阿拉伯人
2.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下列图片与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A. B. C . D.
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漠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4.“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 )
A.种姓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级制
5.如图反映的佛教传播情况开始出现于( )
A.约公元前2200年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6.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二、培优促能
1.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下列图片与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A.B.C.D.
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正确的宗教信仰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道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④基督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3.印度种姓制度中,下列选项符合当时手工业者身份的是( )
A.掌管祭祀 B.掌管行政权力 C.与国王的女儿通婚 D.为前二个等级服务
4.下列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而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 )
①雅典:帕特农神庙 ②中国:敦煌莫高窟
③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④法国:巴黎圣母院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5.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与“种姓制度、创立佛教”相关的古代文明发祥地是(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6.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当时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新航路开辟,葡萄牙人到来之后,称这个社会等级制度为
A.种姓制度 B.城邦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庄园制度
7.古代印度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勤劳的印度人在这里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材料二 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种制度?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实质?
(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该宗教为什么能够成为印度的国教?
(3)结合所学,试评价印度的种姓制度。
三、同步中考
1.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项基本能力。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学习内容应是( )
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
③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④创始人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
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雅利安人建立的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该制度发端于(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罗马
3.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 )
A.种姓制度 B.采邑制度 C.四等人制 D.农奴制度
4.如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
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 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
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 D.打败了外族入侵延续了文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推出过一部大型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生动再现了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以下文明成就可以在片中展现的是( )
①金字塔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佛教 ④阿拉伯数字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6.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与“种姓制度、创立佛教”相关的古代文明发祥地是(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 种姓制度一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住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部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经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的国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500年以后,侵入印度逐渐建立起许多小国家的是( )
A.苏美尔人 B.雅利安人 C.希伯来人 D.阿拉伯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认识,准确理解古印度文明发展的历程。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选项A“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创造楔形文字的居民,属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明内容并非题干的印度文明。选项B,是公元前1500年来自西亚自称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在印度北部建立许多小国的居民,所以此题肢正确。选项C“希伯来人”,是古代闪米特分支,分布在今巴勒斯坦,后被称为以色列人,与题干不符。选项D“阿拉伯人”是西亚和北非讲阿拉伯语的居民,也北非印度河流域居民,故排除。本题选B。
本题体现在具体时空下客观分析历史事物,做出辨别后选择;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2.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下列图片与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成为释迦牟尼,提出“众生平等”,故D符合题意;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成果,故AB不合题意;古代埃及发明象形文字,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本题将历史置于图片中,了解不同图片反映不同地域的文明成就,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漠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古埃及奴隶制度、《汉漠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
本题是在一定的史实条件下,了解不同地域的古代文明制度;考查“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4.“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 )
A.种姓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不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制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不是宗教等级制度,排除D。故选A。
本题是在一定的史实条件下,了解不同地域的古代文明制度;考查“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5.如图反映的佛教传播情况开始出现于( )
A.约公元前2200年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公元前3世纪,佛教向南,传入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新疆及中国大部分地区,伴随着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向朝鲜、日本传播,故C符合题意;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世纪表述错误,故AD不合题意;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诞生,故B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本题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了解佛教传播的时间;考查“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6.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和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符合题干“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所以选项B是正确。选项A“基督教”倡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没有体现题干的“众生平等”,故排除。选项C“伊斯兰教”,教义是“和平顺从”,也没有“众生平等”的含义,也排除。故此题选择B.本题体现了在掌握世界古代的文明成果;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优促能
1.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下列图片与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时代相袭。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C项符合题意;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A项不合题意;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项不合题意;D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正确的宗教信仰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道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④基督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伊斯兰教在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所以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③。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包含哪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在世界三大宗教之列。
3.印度种姓制度中,下列选项符合当时手工业者身份的是( )
A.掌管祭祀 B.掌管行政权力 C.与国王的女儿通婚 D.为前二个等级服务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印度的种姓制度将分为四个等级,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为前二个等级服务符合手工业者的身份,D符合题意;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掌管祭祀不符合手工业者身份,排除A;等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握国家的军事、行政大权,掌管行政权力不符合手工者的身份,排除B;种姓制度的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权利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与国王的女儿通婚不符合手工业者的身份,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4.下列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而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 )
①雅典:帕特农神庙 ②中国:敦煌莫高窟
③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④法国:巴黎圣母院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与佛教无关,故含有①的BD不合题意;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与佛教无关,故含有④的C不合题意;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出生在尼泊尔的兰毗尼;中国的敦煌莫高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而闻名,②③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与“种姓制度、创立佛教”相关的古代文明发祥地是(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可知,发祥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等古代文明,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所以D项符合题意;两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成果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尼罗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成果有金字塔等,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黄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成果有青铜器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当时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新航路开辟,葡萄牙人到来之后,称这个社会等级制度为
A.种姓制度 B.城邦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庄园制度
【答案】A
【解析】
考查点:种姓制度。解题思路:由材料“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故A符合题意;城邦制度存在于古希腊时期,排除B;封君封臣制度是建立在封土制基础上的封建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庄园制度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以庄园为财产制度的单位,排除D。故选A。
古代印度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勤劳的印度人在这里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材料二 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种制度?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实质?
【答案】种姓制度。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所以,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可知,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该宗教为什么能够成为印度的国教?
【答案】佛教。佛教倡导在佛门之内众生平等,接纳低种姓社会成员入教,这对于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不变论是一定程度的否定,因此受到很多人,包括世俗统治者的欢迎,一度成为古代印度的国教。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宣扬‘众生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所以,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佛教。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包括世俗统治者的欢迎,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结合所学,试评价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案】种姓制度是婆罗门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严格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立并坚持的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婆罗门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这种社会制度的延续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致使印度长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
三、同步中考
1.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项基本能力。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学习内容应是( )
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
③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④创始人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
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
【解析】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教的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材料中内容论述的是佛教,故B符合题意;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A;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主张博爱,排除C;伊斯兰教创始人是默罕默德,排除D。故选B。
2.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雅利安人建立的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该制度发端于(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罗马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信息“种姓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雅利安人建立的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C正确;古代埃及文明代表有金字塔、太阳历等,A排除;古巴比伦王国最典型的文明代表史是《汉谟拉比法典》,B排除;古代罗马在法学方面、建筑方面的成就较大。D排除;故选C。
3.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 )
A.种姓制度 B.采邑制度 C.四等人制 D.农奴制度
【答案】A
【解析】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吠舍属于第三等级,“贱民”属于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残存在部分印度人心中,故选择A项;采邑制度盛行在封建时代的欧洲,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
4.如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
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 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
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 D.打败了外族入侵延续了文明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故A符合题意;只有古印度产生了世界性宗教,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古埃及公元前36世纪出现了国家,故C不符合题意;两者文明均中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推出过一部大型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生动再现了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以下文明成就可以在片中展现的是( )
①金字塔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佛教 ④阿拉伯数字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亚洲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佛教属于亚洲古印度的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达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属于亚洲文明,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金字塔属于非洲古埃及的文明成果,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与“种姓制度、创立佛教”相关的古代文明发祥地是(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可知,发祥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等古代文明,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所以D项符合题意;两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成果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尼罗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成果有金字塔等,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黄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成果有青铜器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 种姓制度一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住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部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经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的国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的原因。
【答案】
职业;所居地区;所居聚落等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时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
【解析】
根据材料一“种姓制度一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可得出古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根据材料一“各种姓依所居住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可得出古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所居地区;根据材料一“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部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可得出古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所居聚落。
根据所学知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的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可得出佛教创立的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根据材料二“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可得出佛教创立的背景: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根据所学知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所以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的国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