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点和兴衰,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和统治,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构成、内容、实质和地位,培养“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地理范围示范图,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3.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初步理解文明之间的差异,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难点 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和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世界古代文明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文明的大概内容。 2.教师:同在北纬30度的古代两河流域,给世人创造了哪些辉煌的文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引入新课课题。 读图,各抒己见 复习已学的知识,巩固知识,抛出问题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以及流向? 2.引导学生给“两河流域”进行解释。 3.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前53 8年)图和公元前2371-前2191年)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读出古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并且用年代尺标识出过程。 出示:底格里斯河或者幼发拉底河风光图,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想一想:两河流域诞生文明的资源条件有哪些?从中有何感悟? 5.利用相关史实归纳两河流域的文明 (1)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点拨:让学生区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用的是楔形文字,两种不同的文字)师提示:土合水以及芦苇干给人类留下了楔形文字,展现了古代两河流域人的智慧和运用自然的能力。 阴历。 (3)60进位制。 二、古巴比伦王国 过渡:虽然两河流域在公元前2400年有初步统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那么最终是谁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标识并记住以下关键点: 1.建立与强大 2.国王 3.国家性质 4.统治措施与成就 师过渡: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时期,在于汉谟拉比国王除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叫做什么,它具体规定了些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三、《汉谟拉比法典》 播放短片《汉谟拉比法典》,让学生结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法典的制定者、构成、内容、实质、地位和影响等大致概况。 1.制定者 2.构成 (1)上部 结合材料想一想: 上部浮雕宣扬了什么政治观念? 提供图片和史料帮助学生阅读: 安努与恩利尔(巴比伦主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杨共乐《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 (2)下部 浮雕下部是用楔形文字镌刻的法典铭文。 3.内容: 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结合所给的三则材料归纳列举出汉谟拉比法典的三个内容 (1)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引导学生探究: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这部法典? 4.实质: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实质。 我,汉谟拉比......使国家得享太平......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受害之人得申正义...... ——杨共乐《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 师点拨强调:表面上看似维护所有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但实际上是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总的来说,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局限性) 5.《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影响 师:虽然《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它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以及后来的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谁能来说说它的地位和影响? 师:成文法典的意思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法典,这样就能减少法律解释的随意性,所以这部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通过列表对比,发现古代文明的特征,并说说感受 。 观察图片,查找地点。 学生阅读课本,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和概括: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在这个地方诞生的文明,史学称为“两河流域文明”或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向西到达地中海,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也称为“新月沃地”。 学生读图,从图中的“水”“土”“芦苇”着手,找出文明诞生的资源条件,同时认识“楔形文字”。还总结出“展现了古代两河流域人善于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结论。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时期。 学生:汉谟拉比制定了法典,法典由上部和下部构成构成。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材料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三个方面内容 学生通过法典条文探究出的法典结构完整,内容广泛、同态复仇、等级严格以及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等特征。 再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认识法典的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概括出答案: 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影响: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学生通过对比后归纳:都是大河文明的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文明由此丰富多彩。 增强学生识图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让学生手眼并用,多思考,多动脑和动手。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 增强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纵向联系的学习习惯以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学习这一课让我们知道,《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构建知识结构: 总结提升
板书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 1.地点 2.发展历程: 二、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以强大 2.统治:措施、成就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制定者: 2.结构: 3.内容: 4.实质: 5.《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