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总复习资料
(
散文的语言特色
)
(
知识精讲
)
一、要点梳理
(一)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1.用词角度
散文写作时,作者会选用很多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中,文章运用了许多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形成一种舒缓的音韵美。如“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富有韵味,同时也与文章朦胧淡雅的意境相吻合。
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如,一个“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
2.遣词造句:整句和散句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
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各有长处,散句适于叙述说明,整句长于抒情。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
例如《回忆鲁迅先生》作者通过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合理运用,使得文字张弛有度,缓急更迭,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再如《老王》一文中作者用语平淡有味,多用短句,但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如:“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3.各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荷塘月色》中多出运用比喻、比拟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荷塘月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作比:将“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用通感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比拟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描绘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效果。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4.语言风格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1)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如话、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语言风格实例:
《想北平》:
用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闲雅而热烈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彩。北平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有空闲的地方”,都有文化古城的深层内涵,更有着老舍对北平的眷恋、担忧等深沉的情感。
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抒发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胡同文化》:
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曾有人这样评价:“文字工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谈到北京胡同文化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食物)时,作者是这样写的: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很满足,简直过的是神仙的日子。——但是,我们知道,谈饮食,少不了京菜,这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讲到名菜,不会忘记全聚德烤鸭、东来顺羊肉;而满汉全席更是举世闻名的……我们听到过“大腌萝卜”、“小酱萝卜”么?作者以此活画出低层市民“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特点。
5.人称使用的角度
这里说的人称,多指第二人称,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如《洞茶》一文中第12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二、方法点拨
(一)设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二)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
①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①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②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
三点剖析
)
考点:考查对散文字、词、句的赏析能力。
重难点:了解散文的语言的风格特点;学会赏析散文语言特色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赏析散文的字、词、句、段、篇等。
易错点: 赏析语句时踩分点分析不够全面和准确。
(
题模精选
)
题模一:赏析语言风格
例1.1.1 阅读《水边的文字屋》文章,回答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火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放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的盖,不停地推到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的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1)本文在语言上有显著特色,请就其中一个地方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上:本文语言朴实亲切,细腻生动。比如作者说“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作者语言并不华丽,而是朴实亲切,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所精心创作的作品,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可以尽情抒发“我”的幸福与痛苦,让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慰。
【解析】 第一问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用来表述语言特色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细腻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朴素等。解答时,先通读全文,然后作出准确的判断。接下来,围绕这一特色,列举几个例句进行简析就可以了。
题模二:赏析多种手法
例1.2.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满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1)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③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解析】 赏析语言特色,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来赏析。例如第④段中,面对黄河时,作者写道“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用词生动形象,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再如第⑦段中,句式“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句式非常整齐,短长交错。同时,本文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
(
随堂练习
)
随练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从文中划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得具体可感。第②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特点赏析。需要抓住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关键词语等。本题中明确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考查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随练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古韵深深里,我会让自己的思绪随意地飘荡。想那青山绿水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夏夜里,明月高悬在画楼的一角,梅花的疏枝在被月光映照出的银白的水面弄着清影。此刻,该有一轻舟从那枕河的桥底悠悠荡出,船头一长衫纶巾的公子,齿白唇红,冠上一定要嵌块白玉,腰间也要悬一青绿的丝绦,这就是我幻想的丰满形象了,在他轻启的唇齿间,吟出三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伴随着寒山古寺飘渺沉静的禅钟,此情此境,醉了我是必然的。
(本文有删改)
(1)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叠词的使用,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如:垂柳依依,小河潺潺。②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如: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夏夜里,明月高悬在画楼的一角,梅花的疏枝在被月光映照出的银白的水面弄着清影。③绘声绘色。如:潺潺水声、渔舟唱晚,金色斜阳,依依绿柳、银色月光。④动静结合。如:河水的流动、倦鸟的飞翔、梅枝随风的轻拂与静态的垂柳、夕阳、月光结合。
【解析】 本选段语言十分优美,作者运用很多叠词,朗朗上口,有节奏美。其次,从句式角度也可以做赏析,长短错落。并且还有表现手法中的动静结合。这是写景的散文非常容易运用到的手法,还有感官描写,如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等。学生应熟练掌握。
作业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沙枣礼赞
①南疆地处塔里木盆地,气候异常干燥。昆仑山和天山山脉像两块巨大的屏风,将印度洋的季风挡了个严实,使这里的春天姗姗来迟。相反,西伯利亚的寒流倒是顺着天山峡谷长驱直入,致使整个南疆地区春秋两季大风吹个不停。夏天,烈日当头,盆地就像南疆维吾尔族老乡的大馕坑,十分闷热。
②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沙枣树。
③沙枣树长相丑陋,很不起眼,但是当地的各族人民都喜欢在村头路边种植它。人们看准的是它那铁杆般的风骨,它不为别人的欣赏而存在,却为自己的本色而生长,烈日烤不干它,严寒冻不死它,它的树叶小而厚实,便于避免强烈紫外线的辐射和保持水分的蒸发,同时,它的叶片表面天然的镀着一层遮光的银色,具有反光功能。时值五月,树影婆娑间,沙枣花开,金黄色的小花开得一簇又一簇,散发出浓郁得发甜、发腻的香味。微风吹拂,香气浓烈极了,乘车环游塔里木盆地,日行千里几乎都能闻到沙枣花的芳香。
④其貌不扬的沙枣树,是隔壁荒漠的尤物,得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无边旷野的趣姿,不娇贵,不媚俗,格调上自然也就缺少了品味。然而,它却留给人们无尽的享受,无限的呵护,无限的思绪。
⑤村头路边它是一堵挡风的墙;迟缓的春夏之交它向人们预告着盛夏爱的热烈;嗅之幽香,心花为之怒放。
⑥人们每年都要在沙枣树开花的时候,折上几支沙枣花插入花瓶,满屋奇香可以延续一周之久。更有趣的是沙枣树外形虽丑陋,可它的树枝却长满了像鞋钉般大小的寸刺,神圣不可侵犯,弄不好就会让采花者的手臂“挂彩”。
⑦秋天,沙枣树挂满了金色的果实。经过嫁接的沙枣树,果实累累如红枣般大小,吃起来沙甜可口。而没有经过嫁接的沙枣树结出的果实如野酸枣一样小,亦可食用,味带苦涩,是治疗拉肚子的一味良药。
⑧今夏又临,我漫步在一片沙枣树林前,目睹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得围着沙枣花发出美妙的歌声,顿时诗兴大发,一首打油诗《沙枣赋》脱口而出:“铁树银叶金黄花,其貌不扬风骨佳。挺身抗击沙尘暴,不慕桂花落天涯。”
⑨的确,南疆的沙枣树没有锦绣江南的桂花树那么名贵,也不像人们在家里盆栽的夜来香那么娇媚,但是它朴实无华,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敬仰和礼赞!
(作者:秦汉)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礼赞沙枣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是写沙枣树的,但第一段内容似乎与沙枣树无关,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沙枣树长相丑陋,其貌不扬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风吹拂,香气浓烈极了,乘车环游塔里木盆地,日行千里几乎都能闻到沙枣花的芳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漫步在一片沙枣树林前,目睹成千上万只密封嗡嗡地围着沙枣花发出的美妙的歌声,顿时诗兴大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沙枣树生命力顽强。②不娇贵,不媚俗,朴实无华。③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内在气质。④用途大:可挡风沙,预告盛夏的来临,花奇香无比,果实既能食用又是良药。
(2)不能删。因为第①段交代了沙枣树独特的生长环境:气候干燥多风,冬冷夏热。引出下文要抒写的对象——沙枣树。为后文赞美沙枣树的品质精神作铺垫。
(3)将沙枣树丑陋的外形与其内在美好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突出了沙枣树生命力顽强,不娇贵,不媚俗,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沙枣树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4)①从嗅觉角度并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沙枣花香气的浓烈,表达作者对沙枣树的喜爱、赞美之情。②从视听两个角度,以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蜜蜂的嗡嗡声比作美妙的歌声,形象描写了夏天沙枣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的景象,从侧面写出沙枣树花朵多、花味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喜悦之情。
(5)欲扬先抑。先将沙枣树和江南的桂花树、盆栽的夜来香进行对比,写沙枣树不具备名贵与娇媚的特点,突出其朴实无华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沙枣树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解析】 (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考生仔细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概括即可,注意全面。
(2)此题考查段落作用题,注意特殊段落(首段,尾段,过渡段)的作用是固定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判断。本题考查首段,联系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内容来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对沙枣树丑陋外貌描写的作用,一般都是和后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所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品质,同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5)此题考查作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考手法一般有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注意联系原文内容加以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