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南海区里水镇旗峰中学 黄振尧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六节 202页—204页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能力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实际操作,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教材分析
旧教材中,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是独立的两部分,为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新教材加入了本节内容,研究方程和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强化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操作——自主探索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思考,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索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形”——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 故事引入
迪卡儿的故事——蜘蛛给予的启示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迪卡儿有一次生病卧床,他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
蛛顺着丝左右爬行。迪卡儿看到蜘蛛的“表演”猛的机灵一动。他想,可以把蜘蛛看成一个点,它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
在蜘蛛爬行的启示下,迪卡儿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下几何图形(形)和方程(数)建立联系。迪卡儿坐标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我们可以把图形化成方程来研究,也可以用图象来研究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数)与一次函数(形)的关系。
2、 尝试探疑
1、
你们把我叫一次函数,我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啊!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学生先是疑惑:方程就是方程,函数就是函数,它们能有什么联系呢?然后通过思考、交流,最后恍然大悟。初步感受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2、函数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
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不在函数的图
与函数有何关系?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计算。从函数图象上找几个点看它们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结果都满足。然后学生就会自主和同伴交流,问一问同伴函数图象上的点满足不满足方程。结果也都满足。这样他们就会达成共识:函数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然后学生会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另一个结论: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一定在函数的图象上。然后开始思索函数和方程到底有何关系呢?通过交流自动得出结论: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相同。
3、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与的图象,他们的交点坐标是什么?方程组 的解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学生根据画图象的方法画出两函数图象,画出交点坐标。用消元法解出方程组的解。学生会大吃一惊:两者出奇地相近或者干脆就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开始探究二者关系。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函数和的交点坐标就是由两个函数表达式组成的方程组的解。
教师作最后总结:因为函数和方程有以上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图象法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图象问题。
3、 方程与函数关系的应用
解方程组
学生会很快的用消元法解出来。
老师发问: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给予口头表扬。如果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图象的方法求方程组的解呢?这时,学生就会去探索新的思路、方法。
一回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有了!方程组的解不就是两个方程变形得到的
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吗?学生就会迅速动笔用这种方法把方程解出来。作完之后,互相交流。学生总结一下做题步骤:
1、把两个方程都化成函数表达式的形式。
2、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3、画出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
问题又出来了,有的同学的解是,有的同学的解是 ,
有的同学的解是……虽然都和消元法得到的结果相近,但各不相同。
老师提问:你能说一下用图象法解方程组的不足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用这种方法求的解是近似值。不准确。学生提出疑问:既然不准确,那学习它有什么用呢?用消元法就足够了!
教师解释一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特别复杂的方程,用消
元法解不太容易,我们就可以用电脑绘制成函数图象,很容易找出交点坐标。教师可以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一下。
[点评]用作图象的方法解方程组,这体现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数学知识,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起到化新为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4、 引申:试一试
有一组数同时适合方程和吗?你能从函数的角度解释一
下吗?
学生用消元法开始解方程组,结果无解,怎么回事呢?学生会尝试运用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画出两个函数图象。答案有了!一次函数与的图象是平行的,没有交点。所以方程组无解了。哇!太神奇了!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图象的方法解决了。
[点评]因为有了上面的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在这里,学生就会自觉地从函数的角度探究方程的问题,初步具有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5、 课后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和思考,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6、 作业
1、 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
2、如图,直线L、L相交于点 A,试求出A点坐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了三个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索,在探索中既体会到了探索的艰辛,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应用和引申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学生在紧张、愉快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x
O
y
-2
-4
-6
-8
2
4
6
8
2
4
6
8
-2
-4
-6
-8
-10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