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检测题参考答案
1.D 点拨:本题是一道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题目,旨在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从题干中找到突破口,由“沈阳市”“不忘国耻”等关键信息,确定该事件是指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
2.A 点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3.B
4.B 点拨:本题考查识记能力。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侵华事件,之后不到半年,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的新局面的到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在谈判桌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答案为B项。
5.B 点拨: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所以B项符合题意。
6.D 点拨: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1895年《马关条约》中已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排除A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就已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除B项;制造南京大屠杀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调集大批军队向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依仗军事优势,迅速灭亡中国,故D项符合题意。
7.B
8.C 点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电影片段中的场景及日本官方言论都不是最有力的证据。只有C项符合题意。
9.C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35年12月27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推翻清朝统治是在1912年,打倒北洋军阀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争取和平民主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时间上都不符合,只有C项正确。
10.C 点拨:A项发生于1926年的湖北境内,B项发生于1937年9月的山西境内,D项发生于1927年的江西南昌。所以A 、B、D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于1938年春的山东南部,符合题意。
11.C
12.C 点拨: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的目标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故C项符合题意。
13.D
14.C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中国军民的抗争。
15.B
16.C 点拨:根据地图判断,此历史事件是台儿庄战役,所以C项符合题意。
17.D 点拨:A项发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与黄土高原无关;B项发生于贵州遵义;C项发生于西安;D项发生于延安,符合题意,故选D项。
18.B
19.A 点拨:解题关键是联系此诗写作的背景“中共‘七大’召开后”,理解“万众瞩目”的原因不是会议在哪里召开的,而是中共“七大”召开的意义,所以A项符合题意。
20.D 点拨: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所以D项符合题意。
21.A 点拨: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项。
22.C 点拨:①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②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春,③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8月15日,④百团大战自1940年8月开始。所以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④③。
23.C
24.B 点拨:抗日战争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①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25.D
26.(1)蒋介石。(2)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4)原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5)西安事变。(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努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点拨: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了解张学良,再从问题回归教材。从九一八事变到不抵抗政策到张、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再到发动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张学良,理解对张学良的高度评价:“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7.(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2)不是。那只是个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调集军队,向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有佟麟阁和赵登禹等。体现了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献身的精神。(3)南京大屠杀。是事件开始的时间和在该事件中被杀害的中国同胞人数。南京大屠杀暴露出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4)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5)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28.(1)1938年。李宗仁。(2)两省:山东省、江苏省。意义: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3)活动项目:寻找台儿庄大战英烈,中国抗战图片史料展,台儿庄大战胜利75周年纪念演出,观看台儿庄大战纪念影视剧,台儿庄大战胜利75周年纪念故事会,台儿庄大战胜利75周年纪念征文比赛等。(列出三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9.(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台儿庄战役。(3)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4)言之成理即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等。
30.(1)九一八事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2)七七事变。(3)血战卢沟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4)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某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这一做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那么这一做法所选的日子是( )
A.1月1日 B.7月7日
C.8月13日 D.9月18日
2.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的呐喊和呼号。石雕台历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石雕台历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3.“劝蒋——扣蒋——释蒋”这一过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
4.推动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历史事件
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 D.百团大战
5. 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看到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这个“更大图谋”指日本( )
A.割占台湾 B.侵占东北三省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灭亡中国
7.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31年9月18日 B.1937年7月7日
C.1937年12月13日 D.1945年8月15日
8.我们要反驳日本右翼势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下列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B.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
D.日本的官方言论
9.右侧材料中“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倒北洋军阀 C.抵抗日本侵略 D.争取和平民主
10.1938年,田汉为庆祝某一战役的胜利写了一首歌词。歌词中写道:“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一战役是( )
A.贺胜桥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南昌起义
11.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卢沟桥抗战
12.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这份嘉奖电的背景是( )
A.红军长征胜利
B.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D.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3.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写道:“八年间的死亡留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 )
A.8月5日 B.8月10日 C.8月12日 D.8月15日
14.某校同学准备举办“1919~1949年历史图片展”。小军找到一幅《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入的栏目主题是( )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B.十年对峙,烽火绵延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15.下列影片反映的事件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 )
A B C D
16.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7.“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能够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B.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二大” D.遵义会议
19.中共“七大”召开后,陈毅写诗赞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你认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原因是( )
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中共“七大”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③此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④这里是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看那尸山血河般雄壮的,多少烈士用鲜血铸成的钢铁意志,一场场厮杀,一座座丰碑。一时间没有了军阀割据,没有了党派争端,只有民族荣辱和国家兴亡。”以上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1.下列内容都是你熟悉的,但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辨别出来( )
A.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2.将下列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台儿庄战役 ③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2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 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军队 B.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的美军
C.国民党军队 D.中国全民族抗战
二、非选择题(26题8分,27题11分,28题13分,29题7分,30题11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 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军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 张学良逝世后,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
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1分)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了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了什么态度?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2分)
(3)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1分)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1分)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1分)
(6)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了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
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材料二 有两个数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在心:12.13,300 000……万人坑里无言的尸骨、黑白照中疯狂的杀戮、耳畔回响着惊恐的呼喊……走进纪念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被深深地刺痛……3 500多幅历史照片、3 300多件文物、130多部影视资料、10多处实景再现和近20个日本老兵的证词、1.4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的档案……每一笔每一划都将残暴的侵略者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材料三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22日,向全国公开发表了共产党于7月15日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告“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中的文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2)材料一中“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是事实吗?为什么?第二十九军的将士中牺牲的代表人物是谁?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4分)
(3)材料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两个数字“12.13”和“300 000”分别有什么含义?你怎样看待这个事件?(3分)
(4)材料三中所说的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5)结合三则材料,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后未能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28.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4月8日,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敬重生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台儿庄古城管委会、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组织了台儿庄大战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
———2013年3月7日中新网
材料二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
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 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抗战经典战例:台儿庄大捷》人民网
(1)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指挥该战役的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谁?(4分)
(2)阅读《台儿庄战役示意图》,说明台儿庄位于哪两省交界处?台儿庄战役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6分)
(3)如果让你代表台儿庄古城管委会组织这次“纪念活动”,你会组织开展哪些纪念活动项目?(3分)
29.1937~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根据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哪次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2分)
(3)抗战开始后,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什么?(2分)
(4)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1分)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重大事件?东北人民是何时“回到可爱的家乡,欢聚一堂”的?(2分)
(2)材料二歌曲的创作与日军发动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
(3)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3分)
(4)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通过重温以上经典歌曲,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目前)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毛泽东(1935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