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4届九年级历史(上)(人教实验版)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4届九年级历史(上)(人教实验版)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20 20:09:3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45分)
1.在学习某次战争的内容时,王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个小组再现的战争情景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早期,地理位置大约在地中海附近,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再现的这场战争的战争双方是 ( )
A.希腊、波斯 B.雅典、罗马 C.英吉利、法兰西 D.希腊、罗马
2.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是在(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5世纪 C.公元前4世纪 D.公元前3世纪
3.菲迪皮茨将雅典军队胜利的消息传到了自己的城内,但自己却气绝而死,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设立的体育比赛项目是( )
A.铁人三项 B.马拉松长跑 C.男子一万米长跑 D.射击比赛
4.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这说明了(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和平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化的隔阂
D.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是战争
5.古代社会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导致区域文明之间的冲撞,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
①布匿战争 ②忽必烈发动的统一战争 ③希波战争 ④亚历山大东征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6.学习历史要对一些相似事件进行比较,下列对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相同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都对外进行了侵略扩张战争 ③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④都曾经侵入亚洲的印度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小强同学在做《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的练习题时,看见了这样一句话“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 )
A.殊途同归 B.入乡随俗 C.熟能生巧 D.勤学苦练
8.张平同学在参观“罗马文化展”时看见了右面的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建筑的主要作用是( )
A.保卫城邦安全的城墙
B.把远处的泉水引入城内,供居民使用
C.为了让人们参观的名胜古迹
D.连接公路的桥梁
9.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①印度人 ②中国人 ③阿拉伯人 ④希腊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自涿州首途,行此十日毕,抵一国,名太原府,所至之都城甚壮丽……”这是马可 波罗在一本书中对太原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此书是( )
A.《东方游记》 B.《马可 波罗行纪》
C.《天方夜谭》 D.《马可 波罗西行纪》
11.考古人员在西亚曾发现大量泥版文书,它们是研究西亚历史的宝贵资料。这些文书是用什么文字记载的(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字母文字
12.2009年5月9日,陕西省扶风法门寺举行了隆重的佛指舍利安奉大典,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被永久供奉在刚刚落成的高达148米的合十舍利塔的地下“大金塔”中。这里已成为世界亿万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佛教的起源地是( )
A.耶路撒冷 B.古希腊 C.古印度 D.麦加
13.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表现了希腊人民热爱生
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表现了希腊人的朝气,因而它也被称为“赞美英雄的杰作”,这部文学名著是( )
A B C D
14.如果想研究阿拉伯帝国社会的历史,你应该选择下列哪部著作( )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巴黎圣母院》 D.《俄底浦斯王》
15.(2013·海南中考)右图所示建筑是驰名世界的天主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乐”。它是( )
A.巴黎圣母院
B.麦加清真寺
C.北京故宫
D.印度泰姬陵
二、非选择题(16题8分,17题14分, 18题17分,19题16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审视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世界古代史、还是近代史,都曾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这个过程虽是一个暴力、奴役和压迫的过程,但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不同文明的交往和融合。在公元前5世纪早期的地中海一带,就曾经发生过多次波斯人与希腊人之间的征战,但最终却是雅典海军彻底打败了波斯海军,波斯和希腊签署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独立。
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否则划上“×”。
(1)在不同国家的相互战争中,不同类型的文明相互出现了渗透。( )(2分)
(2)在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 )(2分)
(3)历史上习惯将波斯人和希腊人之间的战争称为希波战争。( )(2分)
(4)希波战争的结果以希腊人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2分)
17.阅读下列图片:
图1 亚历山大帝国
图2 罗马的扩张
请回答:
(1)观察图 1,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出发点是哪里?最远到达了哪里?根据图中箭头所示指出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6分)
(2)观察图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位统治者在位时罗马疆域不断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帝国疆域最大时的地理位置。(4分)
(3)观察图1和图2,分析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重要通道,当年在这条路上来往的商人将不同地区的物产、文化进行传递和渗透。当然,丝绸之路上运送的不仅仅是丝和丝绸……西汉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 出使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西行,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当然在这条路上,经常看见的是阿拉伯人的身影。
材料二 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快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年”“俄罗斯年”的成功举办,类似的活动也在世界其他不同地区举办,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有深度和广度,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也更加透彻和全面。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填空,并回答丝绸之路上还运输哪些商品。(7分)
(2)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3)阅读材料二,你认为当今世界我国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东岸,然后大致沿“丝绸之路”东进。他们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骑骆驼,时而步行。一路上经过叙利亚和两河流域,跨过伊朗高原,穿越中亚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再经由喀什、敦煌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这时距他们出发的时间已三年有余。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到达中国后受到哪位皇帝的赏识?当时元朝的都城在哪里?(6分)
(2)马可·波罗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录在哪本书里?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马可·波罗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人物,类似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吧?(4分)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检测题参考答案
1.A 点拨: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据此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
2.A 点拨: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3.B 点拨: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雅典获胜后,随即派战士菲迪皮茨返回雅典报捷。他一口气跑完漫长的路程,刚一进城,就向雅典人呼喊:“雅典得救了!”说罢倒地气绝而死。为纪念这位英雄,后来,人们设立了马拉松长跑这个项目。
4.A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题干中亚历山大东征是武力传播文化的方式,而文明的传播动力不止武力传播一种。
5.C 点拨: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古代世界东西方的文明交往经常会发生冲撞,即通过战争的形式。①是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②是元朝对内发动的王朝统一战争,⑤是现代战争,①②⑤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应选C项。
6.B 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④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曾经侵入过印度,但罗马帝国并没有侵入亚洲的印度,所以排除含④的A、C、D三项,答案即可选出。
7.B 点拨:“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转意为:入乡随俗。
8.B 点拨:图片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高架引水渠”,其作用主要是把远处的泉水引入城内,供居民使用。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B 点拨: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创造发明的,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开来,因此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印度人、阿拉伯人。
10.B 点拨:记述马可 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是《马可 波罗行纪》。
11.C 点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所以在西亚发现的大量泥版文书就是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用图形表示事物,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它是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腓尼基人创造了一种古代文字,经过长期发展与演变,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占卜的事项和对吉凶的判断。
12.C 点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
13.B 点拨:根据题干叙述判断,这部文学名著是《荷马史诗》。《天方夜谭》又叫《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不是有关古希腊的,所以排除A项;《马可 波罗行纪》是对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记述,所以排除C项;《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品,没有体现积极乐观等精神,所以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是B项。
14.B 点拨:本题考查识记能力。《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书中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可以作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社会的材料。
15.A 点拨:图中建筑是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由此可知本题应选A项。
16. (1)√(2)×(3)×(4)√
17. (1)马其顿。印度。从马其顿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2)屋大维。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3)两个帝国都跨亚、非、欧三洲。但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地中海是其内湖。
18.(1)张骞 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等。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3)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与文化,对加快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1)意大利人。元世祖忽必烈。大都。(2)《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3)如: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任选其中一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