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及解读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上承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下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述新中国成立与巩固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怎样确立社会制度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两个主题的历史史实。从 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8年以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于求成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全局性严重错误。单元内容: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本单元教材按照时序性展开,共分为三个课题:第 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 5课《三大改造》、第 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单元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的相关史实。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相关事件,距离学生不是太遥远,学生身边很多老人都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所以部分学生通过身边老人和相关影片对本单元的相关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够完整,认识的还不清晰。
单元目标:
1.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2.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知道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初步分析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原因。
5. 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下造成的严重灾难。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国动乱,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等基本史实。
6.知道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这一时期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风尚。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曲折、艰辛的必然性。单元评价:通过阅读课本和史料、图片,85%的学生能够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史料、阅读课本,90%的学生能够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列表归纳,95%的学生能够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通过观看图片和微课、分析史料和口号,90%的学生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分析史料,90%的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三大改造》是部编版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第二课时。本课共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两个子目,围绕“三大改造”这一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的主要史实。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努力,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内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路线被称作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没有普遍实行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为主体是不行的,但若离开了改造个体经济和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两翼,就妨碍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顺利进行。”主体与两翼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本单元第一课时,本册书的第 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已经讲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一主体,同时也讲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因此本课在前面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下一课所要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建设成就做了铺垫。本课的重点是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和意义,难点是三大改造的背景和实质。
2.单课思维导图构建
3、学习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与巩固的相关史实,通过学习新中国的成立,知道了我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通过学习土地改革,大部分学生明确了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是个人所占有制,这一时期的中国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第四课中学生学习了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我国在政治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制度。
(2)生活经验:通过电视新闻、网络、报纪录片等媒介和走访身边的老人,部分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
(3)思想状况: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不够,而本课讲解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学中除了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等资源外,还可以补充相关纪录片、历史故事和地方史等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走访身边的老人填写关于三大改造的调查问卷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核心素养目标及重难点
(1)课标要求:了解 “三大改造”,知道中国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学习目标:
a.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概念,以及我国进行的背景和原因。
b.通过社会调查和阅读课本、史料,观看视频和图片,知道三大改造的方式、结果和实质,理解并掌握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通过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的建设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
(3)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和意义,难点是三大改造的背景和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自制微视频:《中国力量》。视频简介:视频展示党、政府和人民在 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2021年河南洪水、2022年冬奥会的感人瞬间。
【问题】视频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答案】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问题过渡】面对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深层凝聚力,凸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我国的社会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表现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那以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的时候我国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不是,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成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这段时期被称为过渡时期。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颁布的哪一法律文件,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成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哪一年什么事件实现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从而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呢?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开始今天的探究学习。
时间轴梳理中国社会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党、政府和人民在 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2021 年河南洪水、2022 年冬奥会的感人瞬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时间轴引领学生回顾梳理中国社会变化,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通过创设驱动型问题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目标】目标引领方向,学生扫读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概念,以及我国进行的背景和原因。
2.通过社会调查和阅读课本、史料,观看视频和图片,知道三大改造的方式、结果和实质,理解并掌握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通过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的建设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探原因——苏联大哥引航向
看图说史——温故知新
【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预设答案】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教师讲述】通过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土地改革使新中国的政权得以巩固,到 1953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又将怎样做呢?观看视频找到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图史互证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历史的方式。通过图片回顾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大单元教学目标。寻根探源——观视频播放剪辑视频“百年求索——三大改造”中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相关内容
【问题】思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预设答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如果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
【教师总结】这一总路线就被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三大改造,其实质就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这也是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这一总路线是如何提出来的呢,让我们放眼看世界,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老大哥,他的发展之路无疑会给我们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来看苏联的发展情况:
材料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成就: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 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部编《世界历史》
第二册材料二: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自 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到 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人教版《世界历史》
第二册材料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部编《世界历史》第二册材料四:(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渍。......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苏联通过哪两个事件实现了社会转型,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
【归纳提升】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苏联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真正成功转型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仿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的。
【问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首先仿照苏联实施了哪一政策?
【预设答案】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过渡】一五计划期间,我们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万多个工业项目。1957年底,我国建设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而为了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实施了三大改造,哪三大改造是如何进行的,让我们走进第二篇章:
观过程——自愿互利共发展。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呈现的史料和纪录片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同时,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答案,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观过程——自愿互利共发展
自主学习——“无知”到“有知”阅读课本 23至 25页,解决下列问题(时间 4分钟)。
1.三大改造主要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2.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哪一方式?对农业的改造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哪一年基本完成?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哪一方式?哪一年基本完成?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及采取的方式?哪一政策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哪一年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照问题预习课本提高预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为后面的交流展示打下基础。
交流展示——“碰撞”出“新知”
【过渡】三大改造是对哪三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改造形式是?刚刚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农业,为什么要实行合作化运动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1)生产合作共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史料探究】
材料一:土地改革虽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过程中,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工具等因素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导致生产力水平很低,很多农民的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 ——摘自《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摘自《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问题】土地改革后,农民为什么要走合作化道路?【预设答案】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过程中,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工具等因素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导致生产力水平很低,很多农民的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材料三:“1951年 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在 12月 15日,为印发决议草案写了通知,指示全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51年》
【过渡】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指示全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让农民互助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哪我们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是怎样展开的呢?让我们来看同学们的社会调查。
【设计意图】刚刚经历了土地改革的农民为什么还要进行合作化运动,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史料探究,帮助学生轻松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
【社会调查】
1.展示××同学的社会调查视频及社会调查问卷。(利用调查问卷针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相关问题,走访身边 80岁以上的老人,形成调查报告。)
【点评】师生从××同学的语言、拍摄方式、调查结果等多方面点评××同学的社会调查视频:例如:拍摄视频时最好使用横版,这样更方便大家观看
(××同学用的竖版拍摄,因而画面小)××同学进门先和爷爷问好,然后征得爷爷同意后才开始询问,非常懂礼貌等。
【问题】通过××同学的调查我们发现,爷爷家的合作化运动经历了哪两个阶段?还有一部分生活更加清贫缺乏劳动工具的农民早期还成立了什么?
【答案预设】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农业互助组
【知识链接】提到互助组,我们来认识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我们文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他在 1944 年遵照党的号召,和本村五户农民组织了胶东解放区第一个互助组。可见互助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1952年,张富贵又带头在高村区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实现了村民的增产增收。要想了解更多张富贵的事迹,大家可以去高村金岭村参观张富贵事迹陈列馆。
【问题】加入合作社的原则是什么?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家入社的积极性如何?为什么
?【答案预设】自愿互利的原则,土地从农民的个人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因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因而大家积极加入。
【总结过渡】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因而,1955年底,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调查和补充张富贵的事迹,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身边历史,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看,五十年代我们文登的传统手工业种类很多,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学校还开设了草柳编的校本课程。照片中也有我们同学上课的身影。哪我们的手工业通过哪一方式实现了改造呢?
【问题】阅读下列几组材料和图片,说出我国手工业的改造方式?
【预设答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总结】到 1956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 10.4万余个,社员达到 603.9万
余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91.7%。合作化手工业的产值 108.76亿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 92.9%。手工业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基本完成。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材料归纳手工业的改造方式,培养学生论丛史出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文登手工业的改造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
(2)公私合营显创新——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建国初期这三种私有制经济如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材料: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公有),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私营经济,都是非公有经济,占有相当比例。
【预设答案】农业和手工业是合作社,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通过没收的方式。
合作探究
【问题过渡】对于民族资本主义我们能不能通过没收的方式来改变呢?为什么 让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当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下令封锁南北水路交通。1949年 2月,上海航运界资本家主动致电毛泽东,表示要派船装运面粉北上,交换原煤随带邮件南返,以实现上海与华北解放区的南北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并在 12日至 23日完成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首次通航。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经理顾毓琮抵制汤恩伯将纱布等物资运往台湾的命令,设法保存了 400万美元的外汇。中纺公司副总经理、纺织科技界权威人士李伯达专程赴香港,把价值 260万美元向美国订购的全套纺织机械设备运回国内。1949年 4月 25日,上海市商会、上海市工业会联合发表一份紧急通告,表明上海工商界人士保全企业、维持生产的决心。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极其鲜明的态度与国民党决绝,选择了共产党。
——《党史与党建》:侯桂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
【讲解过渡】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在解放战争中做出过积极贡献,所以不能通过没收的方式来改变,面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等一系列问题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应该怎样改造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探寻问题答案。
【观视频,寻方式】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什么?在改造过程我国是如何补偿资本家的
【预设答案】公司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细节讲解】公私合营是指国家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国家居于领导地位。具体作法是国家通过赎买政策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具体做法是: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 5%。截至 1966年,国家总共付给私营工商业者 3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请看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 ...... 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史料研读】阅读材料说出改造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状况如何?材料一:全聚德公私合营,得到了政府资金的注入和支持,它的角色悄悄地开始发生变化。全聚德成为宴请外宾的重要场所。
——《现代商业》林赛君《全聚德烤鸭:多变营销》
村料二:同仁堂在北平解放前夕,濒临破产。......公私合营后,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向着机械化、半机械化大生产迈进了一大步。到 1959年时,职工人数由 1948年的 190人增加到 539人......产值由 16万元增加到 1251.9万元......蜜制丸由 140万丸增加到 6864.2万丸。
——《北京党史》孙洪群、金永年的《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预设答案】得到了极大发展,全聚德成为宴请外宾的重要场所;同仁堂企业面貌大改观,产值大幅度增加。
【梳理讲解】我们去北京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去全聚德尝一尝哪里的烤鸭,同仁堂我们文登中心医院对面就有一家分店,他们经过改造,发展至今,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像生产大白兔奶糖的冠生园食品公司、王老吉等。通过和平赎买政策实行的公私合营,国家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工人改善了劳动条件,拥有了保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每年定期可以拿到年息,同时他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实现了和平过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因而我们说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创举。因而,到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公私合营,通过解析史料的方式理解为什么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公私合营,以及改造后的企业的发展,理解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创举,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三、话影响——改天换地终建成
【过渡】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看,农民代表和工商业代表给毛主席报喜。我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他的完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改天换地终建成。
【问题】终于建成了哪一制度?如何建立的?改天换地的含义是什么呢?
【预设答案】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社会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
【教师总结】因而,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三大改造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这是我国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探索建设社会主道路的新时期,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过渡】原定十几年的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三年完成,因而在改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三大改造过程存在哪些缺点?
材料一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材料二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评价:“从方向和路线上来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毕竟是符合于客观需要的,完成这些改造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同时指出三大改造存在着“四过”,即“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
【预设答案】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
【设计意图】通过三大改造的完成情况图表,帮助学生得出 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和通过史料归纳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培养学生论丛史出的历史素养。通过评价三大改造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要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培养学生客观认知历史的方法。
知识梳理——构建体系,温故知新
看今朝——生产合作谱新篇
【课堂结语】随着城市化和农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出现了新的问题,许多土地被荒废,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提出了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使不能得到耕种的土地可以流转给合作社,看咱们西埔村,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乡村振兴,家家住上了楼房,西山后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张家产镇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西洋参小镇,宋村的羊肚菌、高村沙柳村的西红柿等特色种植,实现了农民的增收。看,我们文登还发挥农民特长成立了多个花饽饽合作社,文登的花饽饽和西饼开始走向全国,看合作社分红,村民喜笑颜开,合作生产再谱新篇。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还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调整政策,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断的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才能实现中国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情,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认识改革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拓展作业
走访身边老人,了解人民公社的相关史实。简要撰写人民公社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