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好课堂·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好课堂·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4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0 11: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诸侯纷争
第2课
授课人:XXX
工作单位:XXXXX
变法运动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认知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与大发展的时代特征。
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并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与意义。
历史发展脉络
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1万年~公元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
170~1万年
青铜时代
夏朝
公元前2070~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1046年
商朝
公元前1046~771年
铁器时代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221年
秦朝
公元前221~207年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9年
东汉
公元25~公元220年
思考·解读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 控制力日渐削弱,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周平王死后,其孙 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 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随后郑国派人去“慰 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阅读材料,并分析其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天子权威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社会大动荡
01
列国纷争·华夏认同
思考·解读
阅读教材下面两幅地图,你能获取到什么信息?
大动荡
诸侯争霸,相互攻伐,战乱不止,原有统治秩序遭坏,社会大动荡。
华夏认同
诸侯国减少,局部统一推动全国统一;
各族融合,华夏认同,渐趋一体
02
经济发展·变法运动
思考·解读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井田制
土地私有
氏族成员间平等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农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力大大提高
促进了农业发展,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思考·解读
战国时期各式各样的货币存在说明了什么?
货币流通广泛,是商业发展的表现,但国各式各样的货币同时在市场流通,一定程度上是不利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思考·解读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关系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解读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兴起
社会结构变化
经济的发展
奴隶主贵族衰落
地主阶级的兴起
变法运动
思考·解读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关系
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
思想
经济
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兴起
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逐步瓦解
03
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背景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文化
经济
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兴起
阶级
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逐步瓦解
知识梳理
内容
儒家
主张
子曰:“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摘自《论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
代表 时期 主张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核心观念:“仁”和“礼”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恢复周礼
教育贡献: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人性善、仁政(民本)、民贵君轻
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
知识梳理
内容
道家
主张
代表 时期 主张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世界观: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哲学观:矛盾对立的双方可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政治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崇尚逍遥自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知识梳理
内容
法家
主张
代表 时期 主张
韩非子 战国
集权观: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观:主张变法改革
法治观:依法治国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摘自《韩非子》
知识梳理
内容
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
不分出身与贵贱,平等爱所有人
反对战争,战争造成民不聊生
反对统治者掠夺民财,穷奢极欲
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知识梳理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意义
课堂小结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
礼乐制瓦解
战国变法运动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游说争辩
郡县制建立
官僚制建立
封建土地制建立
百家争鸣
新制度形成
社会大转型时代
练一练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
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C
练一练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公社的土地由定期分配变为了公社农民的永久占有,税收制度也由“同养公田”的劳役地租变为了“履亩而税”的实物地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出现
C.贵族秩序的瓦解 D.小农经济的形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公社的土地由公有变为私有, 由劳役地租变为了“履亩而税的实物地租,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一变化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土地租佃关系反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两者不是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与贵族秩序的瓦解同属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两者不是因果关系,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形成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A
练一练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下列说法能支持此观点的是( )
A.孔子反对苛政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C.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B
练一练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 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 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A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