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0 11: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了解自西汉其历代王朝法律与教化并用的统治手段。
二、时空定位
三、走进教材
1.背景
(1)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 ”的思想。
(2)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 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
2.内容
(1)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 。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 ”“以吏为师”。
3.评价
(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 ,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王嬴政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2)汉承秦制,制成《__________》。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__________。
(2)表现
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
(1)编纂《_____________》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最终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___________》,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著有《________》。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制定《__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_________》。
2.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朱熹的《_______》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内容
①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_》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四、素养点拨
1.认识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1)“德”的要求:敬天,敬祖,保民。统治者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2)“明德慎罚”: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法来迫使臣民服从。即“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3)“德教”的具体内容就是“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分析认识孔子道德教化的表现及特点
(1)主要表现:强调为政与教化不二,认为统治者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道德教化的前提,提倡以身教作为道德教化的基本方式。
(2)特点: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强调伦理道德在为政治国中的主导作用,伦理道德可以直接转化为政治统治原则。
3.先秦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异同点
(1)相同点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四分五裂,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作用 两者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2)不同点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核心思想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 讲究乱世要用重典,着重强调法的重要性
结果影响 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不适应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治需要,没有被各诸侯国的君王重用 在战国时期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秦始皇利用韩非的法家思想建立了集权的专制政权
4.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论
(1)“不法古,不循今”的进化史观:法家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运动的,法律制度因势而立。
(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在法家看来,“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治理国家不能靠道德说教,倡导用赏罚和“法治”。
(3)“废私立公”的公法观:法家把“法”和“礼”对立起来,认为前者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后者代表贵族的一己私利。为了“兴公利”,必须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治”。
(4)民富国强的功利主义:法家把“趋利避害”的人性与国家的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和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可以得到官爵田宅。
5.认识以礼入法
(1)进步性
①以礼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
②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
(2)局限性
①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上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这样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观。
②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五、规律总结
1.古代法治特点:
①重刑轻民、德主刑辅;②礼法结合;③皇权至上;④伦理法,人治 ;⑤家族本位;⑥司法隶属于行政。
2.古代法治与教化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①德与法之争;②成文法出现;③德治与法治对立。
(2)秦汉至隋唐时期:①以礼入法、礼法并用;②改法为律,律令格式,中华法系形成;③德治与法治并用。
(3)宋元至明清时期:①礼法融合、理学兴起;②唐律为本、律例合编;③德治与法治融合。
【本课高考】
1.(2021·海南·高考真题)《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2.(2013·海南·高考真题)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3.(2015·海南·高考真题)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4.(2014·全国·高考真题)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2014·海南·高考真题)“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6.(2008·上海·高考真题)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7.(2012·山东·高考真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2014·海南·高考真题)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3·江苏·高考真题)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一
1.(1)敬天保民 (3)德治 法治
(4)②成文法
2.(1)①德治 ③仁政
(2)①法治 ③以法为教
3.(1)民为贵 (2)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1.(2)九章律 2、(1)儒家化 3、(1)唐律疏议(2)大唐开元礼
知识点三 1.(1)宋刑统 (3)大明律 (4)大清律例 2、(1)家礼 (2)吕氏乡约
【本课高考】
1.B
【详解】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A,选B。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3.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韩非子的思想确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A项时代不符;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自汉武帝时,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5.B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
6.D
【详解】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选D项。
7.D
【详解】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8.D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9.(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详解】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PAGE
1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