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共2课时(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共2课时(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0 14: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7 回忆我的母亲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研读课文第1—7段,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和巧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
3.体会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重点难点
1.体会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2.概括展现作者的母亲形象的典型事件。
3.体会议论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锺太夫人是朱德的母亲,她忠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 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本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 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后收入《朱德选集》中。
二、指导预习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读课文
“爱”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思念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感情?
有“爱”“敬”“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三、研读课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第14—17段):以抒情、议论的笔触直抒对母亲的感谢和怀念之情,表达自己的决心。
2.全文共有17段,可划分为几部分?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三、研读课文
这一段写了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的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此而起的。
3.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三、研读课文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第2—7段)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她是个出色的劳动能手,她的高尚品德对幼年的作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不仅终日操劳而且聪明能干,尤其可贵的是,她任劳任怨,而且同情贫苦的人。二是突破家庭的范围,从更广阔的背景方面写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4.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三、研读课文
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些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三、研读课文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3)作者在记叙这方面的事情时,还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会其作用。
三、研读课文
请课后预习第8—13段,考虑这个问题。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研读课文剩余的内容,梳理事件,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2.积累字词。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第1段: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2—13段: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美德
第14—17段:直抒感谢、怀念之情,表决心
勤劳
俭朴
宽厚
仁慈
谢谢
第二单元
7 回忆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第8—17段,概括人物形象,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重点难点
概括人物形象,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溺死( ) 佃农( ) 劳碌( )  
私塾( ) 仁慈( )
慰勉( ) 不辍( )
diàn


shú
chuò
一、检查字词导入

wèi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1.文章第8—10段按时间顺序写了哪四件事?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第三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节衣缩食,东挪西借,送“我”读书。
第四件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对“我”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这表现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我”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阅读第11—12段。思考:作者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体现了母子情深。当听到母亲想见自己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层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4.写法总结。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下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5.朗读第14—15段,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文章第14—15段,承接上文叙述的事例,概述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深刻影响,说出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与文章开头呼应,又自然引出下文。文章最后两段则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悼念以及作者报答母亲的决心。
6.有的同学认为对第14—15段的划分归类不妥,但多数同学认为妥当。请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从文章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前文是具体叙述母亲“勤劳一生”,而从第14段开始的最后四段,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第14—15段,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第16—17段,抒写母亲离“我”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最后四段,写作者感谢母亲以及由爱母亲到爱党和广大人民,是感情深化、主题深化的部分。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
(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百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作者以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引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的”,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的”。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四、课堂小结
1.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拓展阅读名人回忆母亲的名篇,学写与“歌咏母爱”主题相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1885-1900年前后: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两个“感谢”两个
“尽忠”
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有远见)
1908年: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勤劳朴实)
1927-1937年前后: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
抗战以后: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支持革命)
1943年: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