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0 14:2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观看视频
思考:1、若有一条挖向地心的隧道,沿途地层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会有什么变化?
2、随着深度的不同,隧道内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
人类地球表面的最深钻井不足13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人类已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1/516
直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现阶段几乎不可能
曾经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采取的方法
多种多样,比如深潜,火山,大裂谷
大断层等
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呢?
地震波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概念: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构造示意图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释放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5级以上造成破坏,7级以上破坏极大。
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级和烈度一样吗?
如同一个炸弹,其所含的炸药量相当于震级;炸弹爆炸后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有大有小,这相当于地震烈度。房屋建筑的地基坚固程度、设计的好坏、抗震结构和施工质量等,都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
震级和烈度一样吗
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一、地震和地震波
(二)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叫纵波(P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叫横波(S波)
传播方向
振动方向
振动方向
纵波(P)
横波(S)
传播方向
观察可发现:横波和纵波谁的传播速度更快?
纵波>横波
速度 传播介质 感受
横波(S波)
纵波(P波)


固体
固、液、气
左右摇晃
上下颠簸
拓展 地震波的应用
地质勘探: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岩层的岩性及油气资源状况
工程探伤:常用“地震CT”查找隧道、桥梁等工程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
XX防汛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汛工作指示精神,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将事故隐患减少到最低,最大可能的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学校发展不受影响,现将防汛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防汛安全的宣传工作
1、成立防汛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学校开展防汛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会议进行安全宣传。,分析问题讨论措施布置工作。对包括学校防汛安全在内的安全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2、组织防汛安全知识教育活动。学校组织专门的防汛知识讲座,开办专栏,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防汛安全知识,增强了消防防汛安全意识。学校还对全校师生进行防汛自救的培训,提高了广大师生防汛安全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防汛教育工作。
3、教师坚持每天上午放学前几分钟宣传防汛知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三、警钟常鸣,把工作做细做实
为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学校值日教师每天巡视校园,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上报整改,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由于认识明确、措施到位,近年来,我校从未发生过溺水安全方面的意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
人会感觉到(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
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波,上下颠簸
D. S波,左右摇晃
C
A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壳
2、地震波的传播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不连续面:地震波波速在地下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17km
2900km
在地下平均17km处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在地下平均2900km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
横波
牛刀小试
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 纵波
B 横波
C 纵波和横波
D 无法判断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 5km B 17km C 33km D 400km
3
6
5
17
33
速度(km/s)
深度(km)
B
A
纵波
地壳
地幔


莫霍面
横波
界面 深度 划分圈层 地震波速的变化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km(平均深度)
2900km
横波、纵波速度都
突然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地壳和地幔
地幔和地核
古登堡面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由岩石组成。
(1)地 壳
平均厚度为17km,其中
大陆平均厚度为33km ,
大洋厚度为6km。
地壳上层为硅铝层;地壳下层为硅镁层;洋壳较薄,以硅镁层为主,因此硅镁层是连续的。
地幔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 幔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分为①上地幔和②下地幔
上地幔
顶部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km左右。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含铁、镁的硅酸类矿物,越往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软流层在上地幔上部,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岩石圈和软流层的区别:
岩石圈 软流层
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以下
状态 固态 熔融状态
400
300
200
100
深度/千米
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
莫霍面
软流层
岩石圈
上地幔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面
6371千米
2900千米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
山地
海洋
岩石圈
上地幔
地壳
软流层
莫霍界面
平原
组成物质为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地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地 核


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分为①内核和②外核
内核呈固态
横波不能再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外核是产生地球磁场的圈层。
小 结 地球的内部结构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平均厚度17km
大陆平均33km
大洋平均6km
上地幔:地壳至地下1000km
下地幔:地下1000km~2900km
外核:地下2900km~5000km
内核:
5000km以下
温度最低固态
温度较高,固态(软流层为熔融状态)
温度很高,
外核:接近液态
内核:固态
地球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在地表附近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相互重叠,又使地球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地核
地幔
水圈
地壳
生物圈
大气圈
(1)大气圈
3000km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①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②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大气圈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2000-3 000千米的高空与星间的情况很接近
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 圈
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由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组成,其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的71%。
①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狭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生活于大气圈、水圈 和岩石圈界面的生物世界
(3)生物圈
地球特有,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