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燕歌行并序
高适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学习目标
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孤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
诵读提示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天宝八年(749),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背 景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边 塞 诗
燕国 摐金 征戍
碣石 玉箸 蓟北
塞草腓 功勋
旌旆 逶迤
注 音
yān
chuāng
shù
jié
zhù
jì
féi
xūn
jīng pèi
wēi yí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燕歌行》译文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燕歌行》译文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总体思路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整体感知:层次结构梳理
第一层 八句 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 八句 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 八句 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 四句 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第一层 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chuānɡ
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下文“汉将”,用法与此相类。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 在东北:指在东北方向。 残贼:指残忍暴虐的敌寇。
男儿本自重横行:男子汉本来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 摐金伐鼓:指击打征、饶之类的金属乐器和鼓,作为行军指挥信号。摐,撞击。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征、饶等金属乐器。伐,敲击。 榆关:古关名,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 旌旆pei:旗帜。 逶迤:舒展的样子。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校尉:武官名,泛指统帅。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瀚海: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拖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 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
狼山:古代称狼山者不止一处,这里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
山川萧条:边境的景色非常萧条荒凉。 极:穷、尽。边土:即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 胡骑凭陵杂风雨:指敌人侵犯,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胡骑:这里指契丹人、灵人的军队。 凭陵:逼压。 凭:凭借,依仗。 凌:凌辱、欺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犹如狂风夹杂着暴雨而来。 军前:战场。 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 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们还在饮酒行乐,还在营帐内看美女唱歌跳舞。 帐下:指统帅的营帐中。 穷秋:晚秋,深秋。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唐军失败的悲壮景象。 腓: 枯萎。 当: 承受。 恩遇: 天子的知遇之恩。力尽关山未解围:兵士们竭尽全力,还是没能解除敌人对边境城堡的攻势。这两句描写战士心理,誓死保卫国家,但这次增援还是失败了。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二层 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féi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第三层 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辛勤:辛苦。
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应啼别离后:是倒装句,“别离后应啼”,是说家中的妻子恐怕在与我分手之后就一直在流泪哭泣。城南:总指家乡妻子的住处,不是确指。欲断肠:少妇们伤心到了断肠的程度。表伤心程度非常深。征人:士兵。
蓟北:蓟州(今属天津)以北地区。
边庭飘飖那可度: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飘飖,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那可,即“哪可”。
绝域:极远的地方。苍茫:形容荒凉。无所有:一无所有。杀气:战争气氛。 三时:早、午、晚。
阵云:浓重堆积似战阵的云层。 寒声:凄凉的声音。
刁斗: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相看白刃血纷纷:指战斗结束以后,士兵们聚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刀刃上都是鲜血。纷纷:表示多。
死节从来岂顾勋:意思是,历来志士为(保卫国家的)气节献身,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君不见:这三个字在唐诗歌行体中经常见到。
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是感慨当时没有李将军那样的守边将帅。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任右北平(辖今河北承德及天津蓟州区以东地区)太守,捍御匈奴,关爱士卒,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进犯。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李牧对抗匈奴,厚待战士,曾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四层 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主 旨
艺术特色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1、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2、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3、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
(1)写将帅的:
男儿本自重横行;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
(2)写士卒的: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3)精神面貌:将帅恃勇轻敌,好大喜功,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不体恤士卒;士卒英勇顽强,奋力杀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1、诗中哪几句是写将帅的 哪几句是写士卒的 分别反映了将帅和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课文探究
2. 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声一夜传刁斗”几句
这八句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得让人想知道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段。
3.诗歌的结尾为什么提到古代的“李将军” 试简要分析。
诗中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诗中的“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勇猛善战,善待部伍,与士卒同甘苦,士卒亦乐为之用,从而博得了广泛的敬重;与李将军相比,只知寻欢作乐的唐军将帅,就愈显出其面目之可鄙了。诗人提到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历经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将军,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诗人提到李将军,巧妙点明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意义。诗歌以李将军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4. 诗人高适通过叙述这场失败的战争,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表达了对士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图名利崇高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士兵离家远戍、流血牺牲、饱受征战之苦的同情;对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的谴责,以及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愤慨;同时,揭示了官兵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5. 在这首诗中, 诗人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对比手法。分析: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这一对比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先夫妇后妇夫,错落有致,在对比中揭示了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突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伍,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这一古今对比,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④出征前“重横行”“摐金伐鼓”“旌旆逶迤”“常轻敌”,战败后“斗兵稀”“未解围”。出征前大张旗鼓、不可一世、狂妄轻敌的骄态,与战败后残兵败卒、陷入重围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而后者正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