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生版)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地震波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关注】
①地震 ②地震波 ③不连续面 ④地壳、地幔、地核 ⑤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课前自主学习 】
一 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1.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 。
2. 震级: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
3.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 。
(二)地震波:
1. 地震波类型: (P波)和 (S波)
2. 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
(1)纵波(P波):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 、 和 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 ,只能通过 传播。
共同点: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变化而变化。
震区的居民应先感到 颠,再感到 晃。如人乘船行在水上,则只感到
颠。
二 、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传播速度的变化。
不连续面:
C 表示 :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D表示 :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依据地震波在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 、 和
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1)地壳和岩石圈 :
① 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 在各圈层中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 ,大洋地壳较 。
② 地幔:由 物质组成; 上地幔上部有一个 ,其物质处于 状态,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关系:岩石圈由坚硬的 组成,包括 和 (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存在于 之中,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2)地核 :
① 范围:地球的 部分,即 所包围的球体。
② 分层: :高温高压下呈 或熔融状态; :一般认为呈 。
三 、 地球的外部圈层:
(
A
B
岩石圈
C
)
A表示 :由 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氧。
B表示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但不规则的圈层。
C表示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 、 。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
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 圈与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 圈之间,火山灰形成于岩石圈和 圈之间。
【课中合作探究 】
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2. 发生海底地震时,在船上的人们感觉如何?
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千米?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
4.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5.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
【当堂检测】
下刻关于地赛的说法,正确的是( )
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B.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C .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大 D. 震源越浅,烈度越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3~4题。
图中①表示(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4.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 地幔 B. 地壳 C. 外核 D. 内核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5~6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6 . 上图中的X处为( )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核与外核交界
7. 地震发生时,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 )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上下颠簸
读图完成8题。
8 .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0.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课前自主学习答案 】
一 、 (一) 1. 地面震动、自然灾害 2. 高、震级 3. 程度、烈度
(二)1. 纵波、横波 2. (1)快、固体、液体、气体(2)慢、固体、性质(3)上下、左右、上下
二 、1. 地震波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3. 地壳、地幔、地核
(1)① 厚、薄 ② 固态、软流层、熔融、岩浆、③ 岩石 、地壳、上地幔顶部、岩石圈(2)① 核心、古登堡面 ②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三、 1. 大气圈 、气体2. 水圈 、连续3. 生物圈 、底部、上部
4.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大气圈
【课中合作探究答案】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所以在地震时,船上的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
3. 如下表:
界面 地下深度(千米) 波速变化
莫霍面 17(平均) 该面以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 900 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5.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
【当堂检测答案】
【答案】1. B 2. D
【解析】
1.B 不论震源是深还是浅,震级都是一样的,A 项错误。震级越大,则烈度越大,B 项正确。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 C 项错误。震源越浅,烈度越大,D 项错误。
2.D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A 项错误。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渡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B、C 项错误。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答案】3. B 4. A
【解析】
3 . 读图,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判断,图中①表示地壳,B对。②表示地幔,③表示地核的外核,A、C错。软流层在上地幔中,D错。
读图,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判断,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软流层在上地幔中,A对。
【答案】5. A 6. B
【解析】
5. 从图中读出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A正确;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B错误;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
6. 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A错误,B正确;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在80千米深处,C错误;内核与外核交界在5150千米深处,D错误。
【答案】7. D
【解析】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上下颠簸,故D项正确。
【答案】8. D
【解析】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岩浆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答案】9. D 10. B
【解析】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示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