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风成地貌
教材中介绍风力作用中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着重介绍了风蚀地貌和沙丘的形成,以此为实例,给学生介绍风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貌形态的。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知道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知道一些基本的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如沙丘。并知道如何区分沙丘迎风面和背风面。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风成地貌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学生提前预习有关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重点: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2、难点: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课前准备】
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一)、导入
【教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进入一堂别样的地理课堂,用探究式学习法来探究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首先,我们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观察事物。请同学们观看一张图片。
【教师】展示雅丹地貌,提问:大家看一下,在这一幅图片当中,你看到了些什么?你觉得这是在我国哪些地方拍摄的一些景色呢?
【学生】一些小土包和沙漠,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
【教师总结】他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拍摄的一幅景观图。大家都知道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就称作为地貌,图中的地貌有个专业的名称,雅丹地貌,虽然名字叫雅丹地貌,实际上与雅和丹都没有关系。它是维吾尔语,意思就说有陡壁的小土包,然后在这个小土包当中,一个个就像城市中高耸的楼房,而中间的平地,好比城市的街道,在这一座城市当中,没有人的居住,飞禽走兽都很少,偶尔还有奇怪和诡异的声音,所以当地人把它称之为叫:魔鬼城。
【教师】那这个魔鬼城是怎样形成的呢?就要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去收集资料,找什么资料,这个地方大家需要具备一个地球表层圈层的概念,大家请看白板,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地球的表层圈层。这四个圈层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个圈层都受到了来自其他圈层的影响,那同学告诉我,我们刚才看到雅丹地貌该属于哪个圈层呢?
【学生】岩石圈
【教师】那我们首先来思考,雅丹地貌与生物圈和水圈之间的关系大还是小,为什么?
【学生】与生物圈和水圈的关系比较小,飞禽走兽少,动物少,图中又没有看到水
【教师】因此,你推测雅丹地貌和哪个圈层关系密切。
【学生】大气圈。
【过渡】雅丹地貌的确和我们大气圈的关系很密切,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找到了收集资料的方向。老师通过网络已经为大家收集好了敦煌市的气候资料(读表三部曲,表名,然后看分别给了哪些要素,关键的是去思考,每个要素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教师】分组讨论,1、思考敦煌的温度有怎样的特点,2、降水有怎样的特点,提示大家降水一般看年降水量和季节分配的情况,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或者全年都比较少。3、讨论一下风速是大还是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0C) -8.2 -3.4 4.3 12.5 18.6 22.7 24.6 23.1 17.0 8.6 0.5 -6.4
月降水量(m) 0.8 0.8 2.1 2.4 2.4 8.0 15.2 6.3 1.5 0.8 1.3 0.8
月平均风速(米/秒) 1.9 2.2 2.5 2.6 2.4 2.0 2.0 1.8 1.6 1.5 1.8 1.9
【学生】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
【教师补充】月平均风速相对比较抽象,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则资料:敦煌地区风力统计:每年大小风要刮到300多次,占年度天数的86.5%,7-8级以上大风每年不少于40次。从以上资料我们要得出敦煌的气候特点。
【学生】1、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2、大风天气多。
【过渡】那这样的气候特点会对它的地貌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就要进入我们的第三步,大胆的推测.......
【教师演示】:由于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因此,风化作用就比较强,因此,就有了刚才的看到的地表有很多沙,那么他的小土包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会不是风吹出来的呢?
雅丹地貌只是风力作用塑造的一种地表形态,为了对风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先来学习风力作用。
(二)风力作用
1、概念: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3、主要表现方式:侵蚀、搬运、堆积等。
4、形成的地貌类型: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三)风蚀地貌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副图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它像什么?它的作者是谁?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广泛分布于哪类地区?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为了对风力侵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请同学们观看一则风力侵蚀的动画。
思考,风如何改变视频中岩石的形状?
【过渡】通过视频的学习,同学们对风力侵蚀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总结】
1、风力侵蚀:风扬起砂石、吹蚀、磨蚀、剥蚀的表的过程。
2、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指:石窝、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荒漠、裸岩荒漠等。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风蚀地貌的相关图片,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生工。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视频反映了风力是通过什么作用来塑造岩石的形状的?
(四)风力搬运
【教师】
1、定义: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
2、特点: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
展示沙尘暴图片。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五)风力沉积地貌
【 【教师】1、风力沉积地貌指: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漠、黄土堆积、沙丘、沙垄等。
2、风力沉积的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观看沙丘、沙垄图片,思考:1、他们的作者是谁?2、他们属于什么地貌?3、你能根据地貌正确的判定出风向吗?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在图中解释,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沙垄和沙槽伸展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让学生观察图片,总结出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的构造差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图片的形式解释风力沉积的分选性,解释黄土的形成过程: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1、粗大砾石留在原地——戈壁
2、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沙漠
3、细小的尘土—东移南下——黄土层
【联系生活实际】扬场:用木锨等农具播扬谷物、豆类等,以去掉壳、叶和尘土
【教师】风力作用的差异: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教师总结】我国西北地区,风化作用提供了沙源,风力为主的外力主要出现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风力侵蚀,形成了风力侵蚀地貌;风力沉积,形成了风力沉积地貌。风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风速越小,堆积作用越强,人类读懂了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原理,学以致用,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从而保护了我们的农田和绿洲,减少了经济损失。
【教学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