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一课时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一课时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0 15: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1 海水的性质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海洋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指标,是重点知识,而海水的盐度又是本章的难点。
1、人地协调观:浩瀚的海洋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前线、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即使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空间场所,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
2.综合思维:海水温度及其分布是海水热量特征的直接表现,因此海水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即取决于海水的热平衡。从海水热量收支项目突破,接着指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状况的影响因素、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水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海路热力性质和海洋队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通过读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
3.区域认知:本教学设计着重于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理的理性与严谨,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地喜悦,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地体验,逐步认识到地理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态度。
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首先结合化学上的浓度,溶解度联系地理的相关知识来突破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据此退职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其次在一些内海域,由于远离大洋,因而个性比较强,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也迥然不同。举例红海和波罗的海综合分析得知盐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部分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美国核潜艇遭遇过,129名乘员葬身海底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上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1.你知道“海上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2.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通过资料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讲授
一、海水温度
(一)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
1、 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 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
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
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
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 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2、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
根本上是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其它因素有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
不同纬度海区:由低纬向高纬方向递减。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垂直分布
上层海水 ——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
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 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
答: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4、海水温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调节气温
2、影响渔业活动
3、影响海洋运输
二、海水盐度
1、盐度—— 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海水中盐类物质很多,其中主要是氯化钠(咸味)和氯化镁(苦味)。
2、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
入海径流(河口盐度低)
海湾形状(封闭处形成极值)
洋流影响
其它因素(结冰、融冰等)
3、盐度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4、原因分析:
学生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如下: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递减。
原因: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
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远远超过降水量,因而盐度高;由副热带海区往赤道方向随降水量的增加,盐度降低;由副热带海区往高纬度随蒸发量的减少,盐度也降低。
红海——位于副热带,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少;从陆地流入的淡水也少。 盐度达4.1%,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
波罗的海 —— 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又陆地上汇入大量的淡水。盐度不超过1%,是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域。
亚马孙河口 ——从三角洲向外大约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5、海水盐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①晒盐、制碱
②提取化学资源
③海水养殖
④海水淡化
三、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在大洋表层,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2、密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面上:
(1)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2)纬度越高,密度越大
(3)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低纬度海区:
0~50m:密度无变化
50~100m:密度迅速增加,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
1500m以下:密度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垂向变化曲线近似一条直线
5、海水密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①影响潜艇航行,造成海中断崖事件
②用于军事战争,躲避敌军侦察
知识小结
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