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故都的秋》文眼
首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故都的秋景及特点
五幅画面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斜阳
清秋佳果
清
静
悲凉
知人论世
秋的况味即人生之味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合欢树》的线索
梳理全文内容:先回忆 “我”十岁时、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发生的事情以及母亲的生前之事;再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后写母亲生后之事:“我”去看母亲生前为安慰和鼓励“我”种下的合欢树。合欢树象征了母爱。
全文隐藏的线索:“我”对母亲深沉的追忆和愧疚之情。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关注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更要关注描写的句子,因为景物描写或是人物描写中都密切关联作者的主观情思,仔细揣摩体会其中的意味。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阅读都要从感受景物特征入手,梳理出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从而把握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
(3)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夸张……
《老王》的“形”与“神”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细致的人物描写刻画老王的忠厚,表现老王对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悲剧时代,仍坚守做人的良知,人的善良之心没有泯灭!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荷塘月色》的丰富联想
作者由眼前的荷塘“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从而引出了《采莲赋》和《西洲曲》。这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场景是出于联象,是“虚”。把它与“现实”勾连起来看,朱自清在现实世界是孤独的,于是他就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的世界与之对抗,寄托自己的向往。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想北平》的语言特点
纯朴、简练、俗白,平淡却有情致,自有一种亲切感人的味道。
他写《想北平》,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典型化地感染了读者,激起共鸣。
2022-09-20
本文语言平淡、朴实、口语化,很有味儿, 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 沉浮与成就》)
《胡同文化》的语言特点
2022-09-20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2022-09-20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 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园里的荷花池。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初读课文, 找出文眼,理清线索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此说有待商榷)
时代背景: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
我们首先看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个“另一个世界”指什么呢?从原文中找。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作者在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这是作者内心渴望而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是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本文线索: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
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
缘 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 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
第五段:塘中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情感线索(找出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幻想超脱现实)→“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获得片刻的宁静后,仍不能完全摆脱不宁静的思绪)→“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遥想南国,怀念古代江南的美好,更加怅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回到现实中仍然“不宁静”,向往江南的美好)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
参考钱理群的《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荷塘月色》的丰富联想
作者由眼前的荷塘“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从而引出了《采莲赋》和《西洲曲》。这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场景是出于联象,是“虚”。把它与“现实”勾连起来看,朱自清在现实世界是孤独的,于是他就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的世界与之对抗,寄托自己的向往。
小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荷塘”!
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荷塘
月色
四周
荷叶、荷花、荷香、荷水
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树色、灯光、蝉蛙声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景物形象逼真,你能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吗?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直立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荷花的各种形态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形象地写出荷花仪态万千的各种曼妙姿态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描绘对象更加形象动人,而且起到化静为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描写月光、月影时,把视觉转为听觉,传神地写出月光和月影的和谐美令人陶醉。
练习: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品味词语
1、叠词使用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荷叶的繁盛、修长、优雅的形象。读起来声韵和谐,具有节奏感,使句子富有韵律美。
2、动词使用得好,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一个“泻”字,再加上“静静地”修饰语,就准确生动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一个“浮”字写出青雾弥漫着的月下荷塘朦胧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