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聚焦】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与东汉 一轮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考点聚焦】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与东汉 一轮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0 15: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初疆域图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郡国并行制:
1.汉初政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3)王国问题的产生及初步解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4)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材料一: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材料二: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
提倡节俭
减轻刑罚
2.汉初经济(“文景之治”):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措 施 结 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种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B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二、汉武帝推行的对内措施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颁布“推恩令”
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选拔范围广,为真正优秀的人提供机会
促进地方监察,
强化地方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大国不过十余城,
小侯不过十余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内)朝】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得到信任,可以有力贯彻皇帝的旨意
地位较低,可以减少盗权窃柄的顾虑
【察举制】——自上而下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制度利弊:
利: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
作用: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 审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后来,刺史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
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2012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
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D错误。
措施 目的(作用)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文化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均输平准】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
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反思:扼制学术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三、汉武帝推行的对外措施
1.平定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敦煌郡
酒泉郡



武威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4.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流民问题
社会动荡
外戚干政
政治黑暗
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23年
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王莽篡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①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计划社会矛盾
②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
③赤眉绿林农民起义
新朝灭亡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
四、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B
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湖北卷)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B
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福建卷)如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
A.存在大量戍边军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耕作方式日益完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B
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边疆地区进行铁犁牛耕生产,说明的是边疆地区的生计方式受到中原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画中人物的身份,排除A项;当时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排除C项;当时内蒙地区仍然是游牧经济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全国乙卷)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
都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
(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A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与国争民争利,影响国家税收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农民起义
控制察举,垄断仕途
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五、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史记》(西汉)司马迁
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形式,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130卷
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评价: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东汉)班固
内容:以本纪、表、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共100卷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评价:语言工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后世史书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纪传体的断代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文学成就: 汉赋---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乐府诗
3.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4)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武帝设乐府令,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4.数学成就:
(1)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
7.天文成就: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撰写专著《灵宪》
6.农学成就:《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5.造纸术(四大发明之一):
(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B
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真题】
(2021年江苏卷)《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根据材料可知,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故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档案文献、出土简牍、墓志铭文等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小结】
西汉建立
文景之治
汉武帝大一统
王莽
代汉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两汉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思维导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模拟演练】
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
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
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 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在继承秦制方面是实行郡县制,在照顾东方社会习俗方面则是实行封国制度,故C符合题意;贯彻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不是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排除A;举孝和廉以及重用品秩低的官员都是西汉时期的创新,不能体现继承秦制,排除BD。
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模拟演练】
《史记平准书》中留下了西汉时期“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记载;《汉书严延年传》中也有“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录。这种现象( )
A.影响了汉代治国方略的调整 B.改变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埋下了王国割据问题的隐患 D.源于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汉代豪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出现了“以武断于乡曲”、“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载,在此背景下,汉代除了打击豪强之后,后汉政权逐渐与豪强合作,治国方略发生了变化,A正确;题干中所述豪强影响地方政治,并未导致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王割据,排除C;豪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而非郡国并行制,排除D。
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模拟演练】
如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优戏图》,描绘的是三位优
人集体演出,舞姿各呈风采。该作品体现了()
A.汉代戏剧演出的丰富多样
B.汉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风貌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汉代画像砖是汉代时期的文物,首先体现了史料价值;根据画像砖的内容可以反映当时民众的审美特点,所以该作品兼具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故选D;仅根据一个画像砖并不能说明汉代戏剧演出的丰富多样和汉代社会的整体风貌,排除AB;仅根据画像砖的内容并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交融,排除C。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