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识记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及关系;
2.识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重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及关系;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易错易混点】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内、外力作用对比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概念 来源于地球本身的作用力,使得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来源于地球外部的作用力,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 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 ②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 ③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对地表影响 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谷,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
内外力关系 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②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③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④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
【典例1】【考点: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指出P处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答案:(1)两侧地块(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冲积扇。 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解析:(1)地质作用包含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两方面。根据图示,内力作用表现为断裂下陷,形成低地,是内力作用造成;外力作用表现为宁夏平原是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平原地形。
(2)从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其形成过程要注意,该处正处于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学法指导】我国的五大地形判定:①山地:海拔500米以上,有耸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崖;②高原:海拔500米以上,但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④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宽广平坦;⑤盆地:海拔无标准,四周高中间低。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高低不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边界类型
边界类型 典型事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①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死海、约旦河谷) ②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 ③海岭(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消亡边界――板块挤压 大陆与大陆板块 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与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与非洲板块、台湾山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
大洋板块俯冲到与大陆板块之下 ①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②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 ③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①断裂带、裂谷或海洋——约旦河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大西洋 ②褶皱(海岸)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③太平洋中的海沟和岛弧。 ④高大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①引起地表高低起伏(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和海陆变迁。 ②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地垒(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③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狭长的谷底)——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①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基本形态(地质构造):背斜,向斜
④褶皱构造对比分析表;
⑤褶皱的应用:
a.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
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b.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2)断层
①概念: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②基本单位:断层
③基本形态(地质构造):地垒,地堑
④断层构造对比分析表;
(3)火山构造
①组成: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
②火山的分类 :
a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分: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b .根据火山外貌分:盾状火山,锥状火山,复式火山,无根火山;
③形成地貌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④火山喷发的利弊分析
弊: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泥浆雨,遮蔽阳光等);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镇。
利:火山灰带来丰富的养分使土地更肥沃。
【典例2】1.【考点:板块构造学说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侏罗纪前期,现蒙古高原一带为与现太平洋一带相连的海域,称为蒙古—鄂霍次克洋。中晚侏罗纪时期,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地壳隆升形成古蒙古高原,其隆升范围、幅度及其对相尔区域构造的影响均不逊色于现今宏伟的青藏高原。古蒙古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成为重要的分水岭和物源地,对地表物质迁移产生重要影响。古蒙古高原边缘的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形成了巨厚的沉积体系(其中颗粒较细的沉积层厚度大)和油气储层,古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出现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和最早的鸟类、被子植物化石,古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之后的白垩纪时期,形成板块汇聚的内力消失,古蒙古高原在其自重下发生伸展垮塌。直到新生代的始新世晚期再次隆升,形成当前的蒙古高原。图示意古蒙古高原构造格局。
(1)分析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隆升成为高原对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的影响。
(2)有地质学家认为,准噶尔等诸多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古蒙古高原,并非来自毗邻盆地的山脉。试从此地沉积物特征上说明理由。
(3)简述与青藏高原隆升相比,古蒙古高原的隆升研究关注度较低的原因。
答案:(1)水系: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海洋隆升为高原,水系由向心状演变为放射状。气候:受海洋影响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温差加大。
(2)沉积物规模较大,推测物源发育(来源)地范围广阔;沉积层较厚,推测沉积持续时间长,与古蒙古高原隆起时间相吻合;沉积物颗粒较细,推测搬运距离较远;盆地周围山区的山地与盆地距离近,相对高差大,搬运距离短,物质分选不明显,多粒径较大的砾石沉积,沙质沉积物发育较少。
(3)青藏高原现代仍然在隆升,古蒙古高原隆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古蒙古高原对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影响较小;古蒙古高原曾经伸展垮塌,遗存证据较少。
解析:(1)从水系格局角度来看,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海洋隆升为高原,水系由向心状演变为放射状;从气候特征角度来看,受海洋影响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温差加大。
(2)从沉积物规模的角度来看,沉积物规模较大,推测物源发育地范围广阔;从沉积层和沉积时间的关系推断,沉积层较厚,推测沉积持续时间长,与古蒙古高原隆起时间相吻合。从沉积物粒径的角度来看,沉积物颗粒较细,推测搬运距离较远。
(3)从隆升的时期角度来看,青藏高原现代仍然在隆升,古蒙古高原隆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从高原隆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角度来看,古蒙古高原对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影响较小。从遗留下的证据角度来看,古蒙古高原曾经伸展垮塌,遗存证据较少。
2.【考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斜,B为 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 (流水、风力)的 (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 处。
(4)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 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 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 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多项选择)( )
A.黄土岩性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答案:(1)褶皱;背;向。 (2)流水;侵蚀。 (3)①;②;②;③。
(4)B;A。 (5)增加;滑坡和泥石流。 (6)ABD;
【解析】(1)图中有明显的岩层的弯曲,属于地质构造中的褶皱,甲处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位于河流河谷两侧的山地,是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3)①和②有明显的分层分布,属于沉积岩,而③和④与岩浆活动有关,③为侵入岩,④为喷出岩。②处岩石相对更靠近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石较坚硬,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②处;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
(4)自流井分布在向斜处,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大,森林的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水旱灾害增加,在山区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地势相对较平坦,黄土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黄土高原上植被破坏严重,植被的保持水土的能力很差;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从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法指导】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内容属于难点内容,需要多加背诵。
【知识点三】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3.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地貌类型 地貌形态及特征 分布地区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的半干旱地区
风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沙垄和沙、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河流地貌 侵蚀地貌 冲蚀 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Ⅴ”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 湿润、半湿润地区
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丹霞地貌
溶蚀 千姿百态,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形成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 可溶性石灰岩分布地区
沉积地貌 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三角形、鸟足形等,冲积岛(崇明岛);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石笋(从洞底长出)、石柱(连在一起的)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 脊,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冰斗,还有“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冰碛地貌 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 滨海地带
海积地貌 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学法指导】:较为常考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无
冰川作用 U型谷、角峰、刃脊(北美五大湖、挪威新西兰峡湾) 冰碛物
海浪作用 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沙滩
【典例3】【考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又称花岗岩石林(下图),位于大兴安岭北大山上,这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1℃。岩石裂隙发育众多,造型奇特。某科考团队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自第四纪冰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目前部分石林已倒塌,并且方向均朝东南。
材料二 达里诺尔湖位于阿斯哈图石林西侧的内蒙古高原,该湖泊盛产华子鱼。这种鱼喜栖息于流动的水中,静水中较为少见,所产卵只能在淡水中存活,因此每年春季华子鱼逆流而上进入河流产卵。
(1)列举形成阿斯哈图石林的主要外力,并说明石林向东南倒塌的原因。
(2)阿斯哈图石林与云南路南石林景观相似,但气候却不同,试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
(3)判断达里诺尔湖是淡水湖还是盐水湖 并说明判断理由。
(4)达里诺尔湖华子鱼集中分布在湖的东北部,分析原因。
答案:(1)古冰川、寒冻风化(物理风化)、风力、流水等,受到冬季西北风的影响。
(2)阿斯哈图石林形成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风力较大。云南路南石林形成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
(3)湖泊为咸水湖。理由:达里诺尔湖地处内陆(非季风区),气候干旱;流入的河流带来了盐类物质;无河流流出;湖泊水体更新慢。
(4)有河流注入(或流动的水体);饵料丰富;方便鱼类到河流中产卵。
解析:(1)根据材料,“阿斯哈图石林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故其形成过程为岩浆侵入冷凝先形成花岗岩,然后经抬升至地表,受外力作用形成地貌;根据材料,外力作用有冰川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风化等。石林向东南倒塌的原因是受到冬季西北风的影响,风由西北吹向东南,故石林向东南方向倒塌。
(2)阿斯哈图石林与云南路南石林景观相似,但气候却不同,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形成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风力较大。云南路南石林形成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少,降水多于阿斯哈图。
(3)读图可知,该湖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少。位于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只有河流流入,无河流流出,矿物质盐类不断积累,应为咸水湖。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盐度较低,湖中鱼类所产卵只能在淡水中存活,湖泊也可叫半咸水湖。
(4)读图可知,湖泊东北部有河流注入,带来丰富的饵料,且该处湖水盐度较低,鱼所产卵只能在淡水中存活,东北部接近河流,方便鱼洄游到河中产卵繁殖。所以滑子鱼主要集中分布在该湖的东北部。
2.【考点:外力坐于于地表形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柳沟流域(图1)位于黄土高原最北端,自南向北汇入黄河。流域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风蚀、水蚀复合侵蚀区。图2示意该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的月变化。
图1 图2
(1)指出该流域甲、乙两区主要侵蚀动力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与单一水蚀、风蚀比,分析该流域侵蚀作用强烈的主要原因。
(3)试从物质供应角度,说明该流域两种侵蚀作用的相互关联。
答案:(1)甲区以流水侵蚀为主,乙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原因:甲区地表起伏较大,水流速度较快,以流水侵蚀为主;乙区地表起伏小,沙丘广布,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
(2)两种侵蚀过程在时间上交替,延长了侵蚀时间;两种侵蚀过程在空间上交替,扩大了侵蚀范围(且在空间上叠加);水蚀与风蚀交互出现,加剧了侵蚀程度,成为该区侵蚀强烈的主要原因。
(3)冬春多大风、降水少,风蚀将地表物质搬运并贮存在坡面、沟道和河道中,为水蚀发生提供了额外的物质基础;夏季多暴雨,流水对地表物质的冲刷、沉积,为风蚀提供了物质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脆弱区的地质作用。
(1)读图可知,甲位于流域上游,地势较高,易受流水侵蚀;乙位于流域中游,多沙丘,易受风力侵蚀。
(2)根据图示信息,单一风蚀、水蚀的时间都较短,而存在两种侵蚀的历时更长、范围更大,部分时间两种侵蚀叠加,侵蚀力更强烈。
(3)该地冬春季大风侵蚀后,沉积在地势低洼处,成为夏季暴雨侵蚀的物质来源;流水侵蚀使得地表裸露,更容易被风力侵蚀。
【学法指导】外力作用的类型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息息相关,需要掌握其中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理。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沙丘有剑形沙丘、横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等类型。其中,弯弯的像月亮一样的新月形沙丘是最常见的。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普通的沙丘。在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带动一部分沙粒与它同行,遇到沙丘后,从沙丘顶部越过的风带走的沙粒比较少,而那些绕道从沙丘两侧经过的风,却把沙丘两侧的大量沙粒带走,这样连续不断地运动,使沙丘的中部顶着风吹来的那面凸出,而两侧则随着风向渐渐向前面伸出两个夹角,形成月牙儿的形状。
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沙丘类型:沙丘的类型可以根据含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沙丘形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沙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 。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 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其形成过程可分为:饼状沙堆阶段、盾状沙丘阶段、雏形新月形沙丘阶段和新月形沙丘形成阶段。风沙流流经沙堆产生不同的风速变化、气压不同的分布特点,沙堆顶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沙丘链等形态。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平面形状与新月形正好相反。继续发育形成平行低矮的双生沙垄。②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③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训练检测】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丁与庚均为侵入岩层,其中丁岩层还包裹着一些来自丙层岩石的碎块。完成1-2题。
1.图中的岩层由老至新的顺序是( )
A.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B.辛→庚→己→戊→丁→丙→乙→甲
C.辛→庚→己→戊→丙→丁→乙→甲 D.辛→己→戊→丙→丁→庚→乙→甲
2.图中的地质剖面图中,能反映的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有( )
①侵蚀作用 ②断层 ③变质作用 ④岩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D; 2.B 解析:1.辛、己、戊、丙岩层由下到上,由老至新依次是辛、己、戊、丙;丁为侵入岩且包裹着一些丙层岩石的碎块,即丁侵入了丙,丁的形成年代晚于丙;庚为侵入岩且侵入了丁,可判断庚形成年代晚于丁;乙岩层与其下岩层有着明显的不平整的界面,说明乙岩层是在其下方岩层遭受了外力侵蚀后才形成的,推断乙形成年代晚于其下方的岩层;甲在最上面,最后形成。故选D。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地质剖面图中有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没有断层、变质作用,①④正确。故选B。
冰砾阜是一种圆丘状或陇状的冰川地貌景观,下图中甲图至乙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冰砾阜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4.从根本上决定陇状冰砾阜整体走向的是( )
A.山脉走向 B.沟谷走向 C.河流流向 D.山坡坡向
答案:3.D; 4.B 解析:3.冰砾阜是一种圆丘状或陇状的冰川地貌景观,由甲图至乙图,冰砾阜经历了两次堆积作用,前一次是冰面河堆积作用,后一次是冰川(融化后)堆积作用。4.本题应把握住关键词“从根本上”,冰砾阜虽然与河流流向一致,但河流流向是由沟谷走向决定的。故B项正确。
5.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5.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沙丘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故答案为B。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
下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
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蚀 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
7.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 )
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 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 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 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
答案:6.B; 7.D
解析:6.读材料“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可知,石灰岩为浅海沉积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海底石灰岩被抬升成陆地,再经过海水侵蚀,形成天然拱桥,桥顶经过重力崩塌,变成陡峭的崖壁。因此B正确。故选B。
7.由图示可知,崖壁下部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天然拱桥,拱桥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因此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因此D正确。故选D。
砂岩峰林地貌,以我国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区最为典型。该地奇峰林立,造型奇特,峡谷纵横,植被茂密。下图为武陵源砂岩峰林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7.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风化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风化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风化
9.如地壳基本稳定,经极其漫长的时期,图示地区( )
A.因侵蚀作用,峰林更加陡峻 B.因沉积作用,沟谷逐渐填平
C.因岩性变化,地表更加崎岖 D.因外力作用,地表趋于平缓
答案:8.B; 9.D 解析:8.砂岩为沉积岩,故当地海拔较低,沉积作用使物质堆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砂岩高出地表,海拔较高,砂岩在风化、流水侵蚀、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峰林地貌景观,故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风化,B正确。故选B。 9.图示为武陵源砂岩峰林景观,主要在外力作用下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如地壳基本稳定,经极其漫长的时期,该地貌景观不断遭受风化、侵蚀,削高填洼,地表趋于平缓,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考点: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和“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名称)板块。
(2)据新浪网报道2014年9月到12月云南鲁甸、景谷、四川康定一带多次发生地震,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云南、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
(3)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从地形上看属于 ,该地貌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4)乙处地貌类型为 ,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主要是 。
(5)丙处是否适合建水库?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六 太平洋板块
(2)云南鲁甸、景谷、四川康定一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活动频繁。(2分)
(3)向斜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4)冲积扇(或洪积扇) 流水沉积作用
(5)不适合;此处为断层,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影响水库坝址安全,且丙处于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带来其他地质问题。
【解析】(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2)云南鲁甸、景谷、四川康定一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
(3)甲地岩层中新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4)乙处是冲积扇。位于山前地带,河流从山上携带泥沙,出山时由于地势变得平坦,泥沙大量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扇状。
(5)丙处断层,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建坝容易溃,影响水库坝址安全;丙处于断层线的部位,建设水库后,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带来其他地质问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分水岭盆地位于美国怀俄明州中南部地区,平均海拔约2100米。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120~300毫米,浅水湖面年平均蒸发量大于750毫米。地质历史时期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盆地,盆地内发育河流R(现为时令河),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特拉河;冰川期的北普特拉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气候转暖期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特拉河径流量剧增;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流无法外泄)。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下图示意大分水岭盆地及周边地形图。
(1)简述冰川消融期造成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
(3)分析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
答案:(1)(内力作用)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外力作用)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较少,里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
(2)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能力强;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差;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
(3)盆地东北侧的沙丘覆盖增大了地表高度,进一步碍流水外流;沙丘增大地表水下渗损失,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侵蚀能力,使流水切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
解析:(1)注意本题需要从内外力的角度分析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原因。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注意材料信息“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从外力的角度来说,以前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特拉河,而盆地海拔较低,冰川分布少,结合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盆地地势平坦,所以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较少,流量小,加之水速慢,侵蚀能力弱,河流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使得大分水岭盆地封闭。
(2)注意图中纬度信息,地处中纬西风带,盆地西部为山地,阻挡了盛行西风,使得盆地内降水少,多晴天,蒸发能力强(注意材料信息“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120300毫米,浅水湖面年平均蒸发量大于750毫米”),气候干燥,为沙丘的发育提供了干旱的自然背景;其次,盆地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欠发育,加之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表多疏松沉积物;最后,注意“沙丘”发育“广泛”,该盆地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沙粒的堆积空间阔,所以沙丘“广泛”发育。
(3)地质历史时期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特拉河,而注意图示信息,R河东部垭口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丘。一方面,盆地东北侧原先垭口地区被沙丘覆盖,增大了原垭口地区的地表高度,阻止了R河的外流;另一方面,盆地东北侧原先垭口地区被沙丘覆盖,地表多疏松的沙粒物质,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减小地表径流,使得河流的侵蚀能力减弱,河流难以切穿原垭口的高地地区,从而阻止R河外流。
【预习检测】
背诵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背诵内力作用形式及板块构造学说中六大版块名称,及板块碰撞、张裂形成的地貌类型;
背诵外力作用作用形式、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高一地理 第 1页 (共16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 (共16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识记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及关系;
2.识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重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及关系;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易错易混点】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内、外力作用对比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概念 来源于地球本身的作用力,使得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来源于地球外部的作用力,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 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 ②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 ③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对地表影响 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谷,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
内外力关系 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②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③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④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
【典例1】【考点: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指出P处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我国的五大地形判定:①山地:海拔500米以上,有耸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崖;②高原:海拔500米以上,但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④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宽广平坦;⑤盆地:海拔无标准,四周高中间低。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高低不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边界类型
边界类型 典型事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①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死海、约旦河谷) ②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 ③海岭(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消亡边界――板块挤压 大陆与大陆板块 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与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与非洲板块、台湾山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
大洋板块俯冲到与大陆板块之下 ①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②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 ③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①断裂带、裂谷或海洋——约旦河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大西洋 ②褶皱(海岸)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③太平洋中的海沟和岛弧。 ④高大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①引起地表高低起伏(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和海陆变迁。 ②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地垒(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③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狭长的谷底)——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①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基本形态(地质构造):背斜,向斜
④褶皱构造对比分析表;
⑤褶皱的应用:
a.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
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b.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2)断层
①概念: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②基本单位:断层
③基本形态(地质构造):地垒,地堑
④断层构造对比分析表;
(3)火山构造
①组成: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
②火山的分类 :
a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分: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b .根据火山外貌分:盾状火山,锥状火山,复式火山,无根火山;
③形成地貌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④火山喷发的利弊分析
弊: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泥浆雨,遮蔽阳光等);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镇。
利:火山灰带来丰富的养分使土地更肥沃。
【典例2】【考点:板块构造学说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侏罗纪前期,现蒙古高原一带为与现太平洋一带相连的海域,称为蒙古—鄂霍次克洋。中晚侏罗纪时期,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地壳隆升形成古蒙古高原,其隆升范围、幅度及其对相尔区域构造的影响均不逊色于现今宏伟的青藏高原。古蒙古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成为重要的分水岭和物源地,对地表物质迁移产生重要影响。古蒙古高原边缘的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形成了巨厚的沉积体系(其中颗粒较细的沉积层厚度大)和油气储层,古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出现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和最早的鸟类、被子植物化石,古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之后的白垩纪时期,形成板块汇聚的内力消失,古蒙古高原在其自重下发生伸展垮塌。直到新生代的始新世晚期再次隆升,形成当前的蒙古高原。图示意古蒙古高原构造格局。
(1)分析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隆升成为高原对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的影响。
(2)有地质学家认为,准噶尔等诸多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古蒙古高原,并非来自毗邻盆地的山脉。试从此地沉积物特征上说明理由。
(3)简述与青藏高原隆升相比,古蒙古高原的隆升研究关注度较低的原因。
2.【考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斜,B为 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 (流水、风力)的 (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 处。
(4)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 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 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 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多项选择)( )
A.黄土岩性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知识点三】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3.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地貌类型 地貌形态及特征 分布地区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的半干旱地区
风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沙垄和沙、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河流地貌 侵蚀地貌 冲蚀 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Ⅴ”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 湿润、半湿润地区
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丹霞地貌
溶蚀 千姿百态,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形成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 可溶性石灰岩分布地区
沉积地貌 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三角形、鸟足形等,冲积岛(崇明岛);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石笋(从洞底长出)、石柱(连在一起的)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 脊,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冰斗,还有“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冰碛地貌 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 滨海地带
海积地貌 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学法指导】:较为常考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无
冰川作用 U型谷、角峰、刃脊(北美五大湖、挪威新西兰峡湾) 冰碛物
海浪作用 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沙滩
【典例3】【考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又称花岗岩石林(下图),位于大兴安岭北大山上,这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1℃。岩石裂隙发育众多,造型奇特。某科考团队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自第四纪冰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目前部分石林已倒塌,并且方向均朝东南。
材料二 达里诺尔湖位于阿斯哈图石林西侧的内蒙古高原,该湖泊盛产华子鱼。这种鱼喜栖息于流动的水中,静水中较为少见,所产卵只能在淡水中存活,因此每年春季华子鱼逆流而上进入河流产卵。
(1)列举形成阿斯哈图石林的主要外力,并说明石林向东南倒塌的原因。
(2)阿斯哈图石林与云南路南石林景观相似,但气候却不同,试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
(3)判断达里诺尔湖是淡水湖还是盐水湖 并说明判断理由。
(4)达里诺尔湖华子鱼集中分布在湖的东北部,分析原因。
2.【考点:外力坐于于地表形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柳沟流域(图1)位于黄土高原最北端,自南向北汇入黄河。流域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风蚀、水蚀复合侵蚀区。图2示意该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的月变化。
图1 图2
(1)指出该流域甲、乙两区主要侵蚀动力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与单一水蚀、风蚀比,分析该流域侵蚀作用强烈的主要原因。
(3)试从物质供应角度,说明该流域两种侵蚀作用的相互关联。
【学法指导】外力作用的类型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息息相关,需要掌握其中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理。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沙丘有剑形沙丘、横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等类型。其中,弯弯的像月亮一样的新月形沙丘是最常见的。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普通的沙丘。在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带动一部分沙粒与它同行,遇到沙丘后,从沙丘顶部越过的风带走的沙粒比较少,而那些绕道从沙丘两侧经过的风,却把沙丘两侧的大量沙粒带走,这样连续不断地运动,使沙丘的中部顶着风吹来的那面凸出,而两侧则随着风向渐渐向前面伸出两个夹角,形成月牙儿的形状。
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沙丘类型:沙丘的类型可以根据含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沙丘形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沙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 。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 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其形成过程可分为:饼状沙堆阶段、盾状沙丘阶段、雏形新月形沙丘阶段和新月形沙丘形成阶段。风沙流流经沙堆产生不同的风速变化、气压不同的分布特点,沙堆顶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沙丘链等形态。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平面形状与新月形正好相反。继续发育形成平行低矮的双生沙垄。②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③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训练检测】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丁与庚均为侵入岩层,其中丁岩层还包裹着一些来自丙层岩石的碎块。完成1-2题。
1.图中的岩层由老至新的顺序是( )
A.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B.辛→庚→己→戊→丁→丙→乙→甲
C.辛→庚→己→戊→丙→丁→乙→甲 D.辛→己→戊→丙→丁→庚→乙→甲
2.图中的地质剖面图中,能反映的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有( )
①侵蚀作用 ②断层 ③变质作用 ④岩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冰砾阜是一种圆丘状或陇状的冰川地貌景观,下图中甲图至乙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冰砾阜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4.从根本上决定陇状冰砾阜整体走向的是( )
A.山脉走向 B.沟谷走向 C.河流流向 D.山坡坡向
5.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
下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
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蚀 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
7.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 )
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 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 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 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
答案:6.B; 7.D
解析:6.读材料“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可知,石灰岩为浅海沉积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海底石灰岩被抬升成陆地,再经过海水侵蚀,形成天然拱桥,桥顶经过重力崩塌,变成陡峭的崖壁。因此B正确。故选B。
7.由图示可知,崖壁下部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天然拱桥,拱桥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因此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因此D正确。故选D。
砂岩峰林地貌,以我国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区最为典型。该地奇峰林立,造型奇特,峡谷纵横,植被茂密。下图为武陵源砂岩峰林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7.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风化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风化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风化
9.如地壳基本稳定,经极其漫长的时期,图示地区( )
A.因侵蚀作用,峰林更加陡峻 B.因沉积作用,沟谷逐渐填平
C.因岩性变化,地表更加崎岖 D.因外力作用,地表趋于平缓
10.【考点: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和“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名称)板块。
(2)据新浪网报道2014年9月到12月云南鲁甸、景谷、四川康定一带多次发生地震,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云南、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
(3)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从地形上看属于 ,该地貌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4)乙处地貌类型为 ,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主要是 。
(5)丙处是否适合建水库?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分水岭盆地位于美国怀俄明州中南部地区,平均海拔约2100米。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120~300毫米,浅水湖面年平均蒸发量大于750毫米。地质历史时期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盆地,盆地内发育河流R(现为时令河),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特拉河;冰川期的北普特拉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气候转暖期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特拉河径流量剧增;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流无法外泄)。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下图示意大分水岭盆地及周边地形图。
(1)简述冰川消融期造成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
(3)分析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
【预习提示】
背诵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背诵内力作用形式及板块构造学说中六大版块名称,及板块碰撞、张裂形成的地貌类型;
背诵外力作用作用形式、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高一地理 第 1页 (共16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