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共19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共19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0 17: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章 岩石圈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识记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识记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识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预习检测
1.背出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背出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导入
旧知导入
人类活动
地表形态
聚落
交通
农业
工业

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河湖库区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山区平原
高原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 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 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
知识点一:1.不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三、新授内容
高原
山区
平原
2.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交通线的方式、形状、走向、密度、成本: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我国交通线分布图
我国地形地势图
4 0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1 000~2 000米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1)我国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
①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②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③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2)交通线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选择有利地形。
③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①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②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西藏河谷农业 云南哈尼梯田
平原地区 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 区 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高 原 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适当发展耕作业(水资源丰富地区)
丘陵或山地 适当改造为梯田,发展耕种业或林业
某个国家或地区地形类型多样
农业生产类型多样
3.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典例1】【考点: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有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图中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为铁路和高速公路,分布特点都是沿等高线分布,可以减少工程量。注意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有河流经过,交通线距河流有一段距离主要是避免洪灾影响。
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在增大。各种人类活动不断的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合理的,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例如修筑梯田、开挖沟渠;也有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典例2】【考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1) A(2) D【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如果持续放水,则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过小,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选C,(2)选B。第(1)题,①地断裂抬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②地断裂下沉,但不位于黄河干流上;③地断裂下沉,由黄河干流泥沙冲积而形成;④地断裂抬升,以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由题干可知,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②处土层较厚,且地势较高,是最理想的场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四、训练检测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下图为大兴安岭某区域示意图,该地区铁路建设历史悠久。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土层常年冻结,地表土层发生季节性的冻融作用,形成冻土地貌。图示地区分布多年连续冻土带,环境变化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
(1)描述图示地区铁路分布特征。
(2)你认为图示地区铁路的主要用途为货运还是客运 请简述理由。
(3)冻土活动层冬、夏季的反复冻融,会对列车运行的安全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请简述其过程。
答案:(1)沿山谷分布;铁路密集;树枝状分布。
(2)货运。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体积大,木材运输需求量大;木材运输对速度要求不高,适合林区铁路运输;人口密度低,经济较落后,客运需求量较小。
(3)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区土层冻结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铁轨会(冻胀)凸起;夏季气温高,冻土消融收缩,路基和铁轨随之(融沉)凹陷;由于冻融作用反复交替出现,造成路基严重变形,铁轨出现严重弯曲、高低不平,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
解析:(1)本题考查铁路分布特征。据图可知,铁路线多分布在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区,凸高为谷,故该处铁路有沿山谷分布的特点;线路较多,铁路密集;大概有两个主干,向高海拔处分出很多分支,呈树枝状分布。
(2)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特点。据材料可知,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因木材体积大,木材运输需求量大;且木材运输对速度要求不高,适合林区铁路运输;原始森林茂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经济较落后,对客运需求量较小,因此图示地区铁路是以运输木材的货运为主。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据材料可知,大兴安岭的多年冻土区,地下土层常年冻结,地表土层发生季节性冻融作用,形成冻土地貌,在冻土区修筑工程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因大兴安岭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区土层在冻结状态下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铁轨会冻胀凸起,夏季气温高,冻土消融,体积减小,路基和铁轨随之融沉而凹陷;由于冻融作用反复交替出现,造成路基严重变形,铁轨出现严重弯曲、高低不平,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发生交通事故。
五、反思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