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0 17:3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素养)
文体知识
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分类:
立论文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驳论文相关知识
驳论文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点
驳敌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
一般有两种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一般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间接批驳一般用正面立论。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作者简介
《且介亭杂文》简介
《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鲁迅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国人的头脑。甚至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悲观的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慨叹
省 悟
诓骗
诬蔑
脂粉
脊梁
状元宰 相
搽粉
( zhī )
( zǎi )
( xǐng )
( chá )
( kǎi )
( kuāng )
( miè )
( jǐ )
生字新词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埋头苦干: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地大物博: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
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 保全
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生字新词
第一步
树靶子
1、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的辩题是什么?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对方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作者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二步
打靶子
直接反驳
论据
论点:
总:
只:
一味: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失掉的是“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驳论证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驳论证)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自信力
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就能击中要害。
2.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
第三步
立观点
间接反驳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6—8)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以偏概全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间接反驳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在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品味语言
“总自夸”:“总”字形象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希望”:“只”字写出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可怜可悲相。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味”表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神佛的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顽固不化的心理。
这三个词语准确、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悲观论者的嘴脸,极富讽刺意味。
品味语言
2.“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各自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著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蔡伦、邓稼先、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
“为民请命的人”指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等。
“舍身求法的人”指为追求某一种规范(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生命,类似于“舍生取义”的人。如唐玄奘、商鞅、谭嗣同、秋菊、任长霞等。
3.文章最后一段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请找出其中的比喻词并体会其意思。
脂粉指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这句话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不要从统治阶级或上层人士的舆论中看,而应该到广大革命群众中去发现,因为中国的“脊梁”在他们中间。
1.“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的原因有:①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②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③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④作者把这些人比作“中国的脊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由衷的赞叹,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力。
合作探究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沦亡百年之后回到祖国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顺利返航,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人,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
概括主题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这篇驳论文明确指出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它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一颗爱国赤子之心。
1.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同“殉”)国家之急。——《汉书·司马迁传》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忧国忧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