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方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会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党或义而逸之 义:认为……坚守道义
B.请贰之 贰:抄写副本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②以伤先帝之明
B.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何陋之有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B.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C.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D.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空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2)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函三序
方苞
①道之不明久矣,士欲言中庸之言,行中庸之行,而不牵于俗,亦难矣哉。A苏子瞻曰:“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今之所谓中庸者,循循焉为众人之所为。”B自吾有知识,见世之苟贱不廉,奸欺而病于物者,皆自谓中庸,世亦以中庸目之。C其不然者,果自桎①焉,而众皆持中庸之论以议。D
②其后燕人刘君函三令池阳,困长官诛求②,弃而授徒江淮间,尝语余曰:“吾始不知吏之不可一日以居也。吾百有四十日而去官,食知甘而寝成寐,若昏夜涉江浮海而见其涯,若沈疴之霍然去吾体也。”夫古之君子不以道徇人,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刘君所行,□非甚庸无奇之道□?而其乡人往往谓君迂怪不合于中庸,与亲呢者则太息深颦,若哀其行之迷惑不可振救者。虽然,吾愿君之力行而不惑也。
③无耳无目之人,贸贸然适于郁栖③坑阱之中,有耳目者当其前,援之不克,而从以俱入焉,则其可骇诧也加甚矣。凡务为挠君之言者,自以为智,天下之极愚也,奈何乎不畏古之圣人贤人,而畏今之愚人哉?刘君幸藏吾言于心,而勿以示乡之人,彼且以为诪张颇僻④,背于中庸之言也。
[注]①自桎:自己束缚自己,指坚守节操。②诛求:敲诈勒索。③郁栖:粪池,污秽停积的地方。④诪张颇僻:狂妄偏邪。
6.将“夫能为众人之所为,虽谓之中庸可也”填入第①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7.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岂……哉 B.如……何 C.无乃……乎 D.何……为
8.从论证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9.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宦官魏忠贤,下狱而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1645),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B.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C.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D.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毅公,左光斗谥号。“谥号”专指皇帝或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奖评价的称号,始于西周。
B.先君子,古人一般在已经去世的长辈前加“先”表尊称,如称去世的父母为“先考妣”,此处指作者去世的父亲。
C.炮烙,商纣王在位时所设的一种酷刑罚。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
D.漏鼓,“漏”,古代计时器,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名“铜壶滴漏”;鼓,打更的鼓,此处指的是“一更鼓时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光斗爱才惜才。左光斗一次带着几个随从外出,悄悄进入一座古寺,偶遇史口法,欣赏其才华,后史可法参加考试,左公当面定为第一名。
B.左光斗以国事为重。左光斗在狱中受尽酷刑,生命垂危,却临危不惧,为着国家大义,怒斥并赶走史可法。
C.史可法治军严谨。张献忠作乱,史可法奉命防守,身先十卒,亲自带兵值夜,每次得到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
D.本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却记叙了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几件小事,写史可法其实都是为了衬托左光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①,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纪。承命为征君作传,此吾文所托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志事隐矣。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②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辨。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者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节选自方苞《与孙以宁书》,有删改)
【注】①里闬(hàn):乡里。②萧、曹世家:指《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
1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 举:列举
B.太史公传陆贾 传:为……作传
C.不可得而备矣 备:具备
D.而铭辞有曰 铭:古代的一种文体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吾文所托以增重也 以有尺寸之地
B.三者详而征君之志事隐矣 人不知而不愠
C.而退之之志李元宾 句读之不知
D.无惑于群言 月出于东山之上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不竭其愚心
岂敢不竭尽我愚拙的心力
B.皆未得体要
都没有抓住最精要的东西
C.或盛称门墙广大
有的极力称颂他家门墙高大
D.必有病其太略者
一定会有人批评我写得太简略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2)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清)方苞
①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③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④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⑤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闻左公被炮烙( ) (2)微指左公处( )
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叩之寺僧( )
A.敲打 B.叩拜 C.询问 D.通“扣”,拉住
(2)公瞿然注视( )
A.严厉的样子 B.吃惊的样子 C.惊喜的样子 D.惊悟的样子
20.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21.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及 左 公 下 厂 狱 史 朝 夕 狱 门 外 逆 阉 防 伺 甚 严 虽 家 仆 不 得 近
22.针对清初文坛上絺章绘句以取宠的文风,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古文创作讲究不繁之“洁”。请结合文章第①段具体分析此特点。
23.结合全篇,分析第②段左光斗“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粗暴行为背后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①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里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朝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受酷刑死在狱中。弘光时平反,谥号为忠毅。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之寺僧 叩:敲
B.闻左公被炮烙 被:受
C.吾上恐负朝廷 负:辜负
D.与先君子善 善:交好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B.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C.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D.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忠毅公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偶遇年轻书生史法,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为其披衣掩门,并当即收为弟子。
B.左忠毅公刚强坚毅,忠心为国。在狱中受尽酷刑,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怒斥一番,并激励他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
C.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每有警报,他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一连几个月不就寝。
D.史可法尊师重情、不忘师恩。他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2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2)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B.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C.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D.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毅”是史可法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等,按其品德行为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崇祯”是明思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始创于汉武帝。一位帝王只有一个年号。
C.“凤庐道”中的“道”是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
D.“檄”即指檄文,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种古代官方文书,主要用于征召、晓喻、声讨,如《讨王莽檄》。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他曾在风雪严寒中“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考查,并意外发现了史可法。
B.左光斗爱才惜才。他在古寺为史可法“覆衣、掩户”,“叩之寺僧”,又“面署”史可法为第一名。
C.左光斗刚毅不屈。他被诬下狱,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却从不屈服,人们评价他是“铁石肺肝”。
D.左光斗一心为国。他收史可法为门生,狱中怒斥史可法,都是为国着想,史可法也深受其精神感染。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比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所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以道相刻砥,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顾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①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逐众人汲汲取名致官,虽幸获之,适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愈难。自有载籍以来,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捐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轥②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扼腕欷歔,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隳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会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有删节)
【注释】①吾子:您。②轥:车。
3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欲作书相报 比:先前
B.顾念朋好中 顾:关心
C.皆登枝而捐其本 捐:舍弃
D.苞以朝夕不能自赡 赡:供给
3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措笔不知所从 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
B.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 适然会合
C.虽幸获之 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
3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C.欲抱经穷山
想到深山中读书
D.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
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
35.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抑亭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十年冬十月朔后九日,过吾友抑亭,遂赴海淀。次日归,闻抑亭厥而喑,日再往视,越六日而死。
始余见君于其世父文贞公所,终日温温,非有问不言。及供事蒙养斋,始习而慕焉,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背曰:“李君,君子人也。”其后余移武英殿领修书事,首举君自助。殿中无贵贱老少,称之如蒙养斋。君自入翰林,再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典试云南,士论翕然。视学江西,高安朱相国每曰:“百年中无或并也。 ”按察使李兰,以咨革诸生,君常难之,劾君牵制有司之法,而弹章亦具列其廉明。余自获交文贞,习于李氏族姻,及泉、漳间士大夫,其私论乡人各有向背,而信君无异辞。君被劾,当降补国子监丞,群士日夜望君之至既受职长官相庆而莅事未弥月用此六馆之士尤深痛焉。
往者岁在戊申,君弟锺旺厥而瘠,卒于君寓,余既哭而铭之。君在江西,丧其良子清江,又为之铭,以塞君悲。而今复见君之死。古者亲旧相与宴乐,而乐歌之辞乃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有以也。
君在蒙养斋及殿中,与余共晨夕各一二年,返自江西,无兼旬不再三见者。辛亥春,余益病衰,凡公事必私引君自助,无旬日不再三见者。一日不见而君疾,一言不接而君死,故每欲铭君,则怆然不能举其辞,丧归有日矣,乃力疾而就之。
君请锺侨,字世邠,福建泉州安溪县人。康熙壬午举于乡,壬辰成进士,年四十有四。所著《论语孟子讲蒙》十卷、《诗经测义》十卷、《易解》八卷,藏于家。《尚书》、《周官》,皆有说,未就。父讳鼎徵,康熙庚申举人,户部主事,诰授奉直大夫。母庄氏,赠宜人。兄弟五人,四举甲乙科。兄天宠,自入翰林,十余年与君相依,皆不取室人自随。痛两弟羁死,乃引疾送君之丧以归。君娶黄氏,敕封孺人。子五人,四举甲乙科。女一,适士族。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铭曰:蓄之也深,而施者微。将踵武于儒先,而年命摧。悼余生之无成,犹有望者夫人,而今谁与归?
(选自《方苞散文选集》,有删改)
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吾友抑亭 过:拜访
B.其私论乡人各有向背 向背:赞成和反对
C.凡公事必私引君自助 引:指导
D.将踵武于儒先 踵武:继承前人事业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余见君于其世父文贞公所 犹有所待者也
B.始习而慕焉 闻抑亭厥而喑
C.习于李氏族姻 圣人不凝滞于物
D.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 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作者擅长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突出李君的人品,或突出其官品,或突出其才干,丰富了李君的人物形象。
B.在作者的笔下,李抑亭性格刚直,人品高尚,有为政之才,为官坚持清正廉明,而且学识渊博,虽然只在世44年,却留下了丰富的著作,还完成了《尚书》《周官》 的注解。
C.作者与李君曾经同朝为官、朝夕相处达四年之久,其间两人彼此互相提携,彼此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李君的突然病殁让作者悲不自胜。
D.本文以倒叙开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而尤以情动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钦佩之情,以及失友而狐的痛悼之情。
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群 士 日 夜 望 君 之 至 既 受 职 长 官 相 庆 而 莅 事 未 弥 月 用 此 六 馆 之 士 尤 深 痛 焉
4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皆曰:“李君, 君子人也。”
(2)悼余生之无成,犹有望者夫人,而今谁与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吴一平舅氏之钜鹿序
[清]方苞
古者先王之世,既授田里以治民之生,而又区四海之所环,以众建侯国,使万物连属其乡而聚其气。农夫耕于其土,士仕于其国;耕马仕俱不出于其疆。其有工、贾、宦、学、聘问、戍役之行者,特千百之什一,而又得以时还息。生其世者,率常父母兄弟白首欢然保聚,无一日离别怨思之苦。而族党亲戚亦得携持结连,绸缪相渥洽以饱足其意。呜呼!上之所以区划计处,以求便其民之私者,不可谓详且远欤?民之所得于其上而不自知者,可不谓厚欤?
自周之衰以接于秦,破井田,废封建。先王之泽不流,民生迫蹙,而其气日以乖散。农夫失其田亩,以佣而耕;卒有旱潦,无以系属其身,散而四方为奴虏矣。商贾众而财匮,得所欲者益寡;或疲亡于道路,去其乡县,飘零失业,而无所于归矣。仕者失其田禄,或千百里系官于朝,或散而出于荒边侧境,无舟车仆赁衣食之资;同居之亲不得与偕,愁居惕处而嗟怨矣。至于士之学先王之道者,无庠序以游其身,无廪给以赡其父母妻子,坎壈失职,羁旅浮游以谋衣食者遍天下。故虽天下无事,水火盗贼之警不闻,而民生摇摇,常有离散之形,局瞬悲忧之思。一室之中,父兄子弟,自孩童至于白首,欢然保聚无相离者,十不一得焉;而况族党亲戚之睽离而不可合并者,岂可胜道欤!其所从来者久远,世未始以为忧。然上之所以待民者薄,而心易摇;自前世所以可忧者,未尝不在于此也。
辛未八月,苞与舅氏相遇于京师。逾年夏,舅将之钜鹿,苞既为文述二千余年散聚悲欢之迹。舅因太息顾苞而言曰吾穷于世竟以游老每当山行水涉寒暑冰雪侵加饥疲困顿忽忽不知此身当所投措。数年中,傥得好事者少润泽之,亦欲息足金陵之野,教诲子侄。且得与而翁而母朝夕相见。”苞因自念:以疾病之身,迫于穷饿,羁旅数千里外,缺然其心,不能一日以宁。其欲归而事亲从兄,耕田著书以自娱,与舅之志略同,未知何日以终遂也?即吾与舅两人之身,而皆不得自便其情若此;以视古之为士者、洁居美服饱食而从容于庠序者何如乎?其父母兄弟之保聚,族党亲戚之渥洽,不亦甚可慕悦矣乎!
呜呼!自汉、唐以来,儒者皆以谓先王井田封建之制不可复行矣,况陵迟以至于今,岂尚有望欤?岂天遂忍斯民之苦,而莫为之所也?夫吾与舅所志非甚奢,私计或犹以得遂。然民之生迫蹙,其气乖散,而不得以自便其情。岂独吾与舅两人也哉!
(选自《桐城派散文精品赏析》)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绸缪相渥洽以饱足其意 绸缪:情谊深厚
B.卒有旱潦 卒:终于
C.以视古之为士者 视:比较
D.私计或犹以得遂 遂:实现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商贾众而财匮 骊山北构而西折
B.无舟车仆赁衣食之资 不知东方之既白
C.至于士之学先王之道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耕田著书以自娱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着力阐述上古社会井田制度的优越,称颂它给人民生活带来安乐,进而以后世社会与之对科照,表明自己的向往之情。
B.文章提到了破除井田制后经济困顿、民生凋敝的现实,体现了当时社会自然灾害、战事多,读书人难以和亲人团聚的状况。
C.作者认为困的生活和统治者的薄待都会使百姓内心动摇,前者由来久远,世人并不担忧,而后者则是自古至今都应忧虑之事。
D.作者在文章中不仅表达了对于舅父老年窘迫境遇的理解与同情,也流露出自己在瞻顾前程时的茫然与惆怅之情。
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舅 因 太 息 顾 苞 而 言 曰 吾 穷 于 世 竟 以 游 老 每 当 山 行 水 涉 寒 暑 冰 雪 侵 加 饥 疲 困 顿 忽 忽 不 知 此 身 当 所 投 措
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之所以区划计处,以求便其民之私者,不可谓详且远欤?
(2)先王之泽不流,民生迫蹙,而其气日以乖散。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抑亭墓志铭
方苞
雍正十年冬十月朔后九日,过吾友抑亭,遂赴海淀。次日归,闻抑亭厥而喑,日再往视,越六日而死。
始余见君于其世父文贞公所,终日温温,非有问不言。及供事蒙养斋,始习而慕焉,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皆曰:“李君君子人也。”其后余移武英殿领修书事,首举君自助。殿中无贵贱老少,称之如蒙养斋。君自入翰林,再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典试云南,士论翕然。视学江西,高安朱相国每曰:“百年中无或并也。”按察使李兰,以咨革诸生,君常难之,劾君牵制有司之法,而弹章亦具列其廉明。余自获交文贞,习于李氏族姻,及泉、漳间士大夫,其私论乡人各有向背,而信君无异辞。君被劾,当降补国子监丞,群士日夜望君之至。既受职,长官相庆。而莅事未弥月。用此,六馆之士,尤深痛焉。
往者岁在戊申,君弟锺旺厥而喑,卒于君寓,余既哭而铭之。君在江西,丧其良子清江,又为之铭,以塞君悲。而今复见君之死。古者亲旧相与宴乐,而乐歌之辞乃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有以也。
君在蒙养斋及殿中,与余共晨夕各一二年,返自江西,无兼旬不再三见者。辛亥春,余益病衰,凡公事必私引君自助,无旬日不再三见者。一日不见而君疾,一言不接而君死,故每欲铭君,则怆然不能举其辞,丧归有日矣,乃力疾而就之。
君讳锺侨,字世邠,福建泉州安溪县人。康熙壬午举于乡,壬辰成进士,年四十有四。所著《论语孟子讲蒙》十卷、《诗经测义》十卷、《易解》八卷,藏于家。《尚书》、《周官》,皆有说,未就。父讳鼎徵,康熙庚申举人,户部主事,诰授奉直大夫。母庄氏,赠宜人。兄弟五人,四举甲乙科。兄天宠,自入翰林,十余年与君相依,皆不取室人自随。痛两弟羁死,乃引疾送君之丧以归。君娶黄氏,敕封孺人。子五人,四举甲乙科。女一,适士族。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铭曰:蓄之也深,而施者微。将踵武于儒先,而年命摧。悼余生之无成,犹有望者夫人,而今谁与归?
(选自《方苞散文选集》,有删改)
4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咨革诸生,君常难之 革:除去……身份
B.而莅事未弥月 莅:治理
C.又为之铭,以塞君悲 塞:堵住
D.女一,适士族 适:女子出嫁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拜访过李抑亭之后,就奔赴海淀。第二天回来后,听到他突然昏倒不能言语的消息,我每天两次前去探望他,经过六天后,李抑亭去世。
B.李抑亭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云南省主考官的时候都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后来被弹劾,降职为国子监丞,众士人日夜盼望他到来。
C.李抑亭在蒙养斋和殿中时,和我朝夕相伴各有一二年,他从江西返回后,我们二十天内多次见面。
D.李抑亭的兄长李天宠,自进入翰林院后,十多年来与李抑亭互相依靠,因哀痛两个弟弟死在异乡,于是就抱病护送李抑亭的灵柩回故乡。
4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供事蒙养斋,始习而慕焉,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皆曰:“李君君子人也。”
(2)故每欲铭君,则怆然不能举其辞,丧归有日矣,乃力疾而就之。
49.这篇墓志铭表现了李抑亭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山集序
[清]方苞
壬午之冬,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曰《南山集》。其文多未归时所作,而以兹所居名焉,著其志世。
余自有知识,所见闻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可拔以进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始相见京师,语余曰:“吾非役役于是而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诱而出之也。”其后各奔走四方,历岁逾时相见,必以是为忧,余以代为忧。而自辛未迄今十余年,而莫遂其所求。
吾闻古之著书者,必以穷愁;然其所谓穷愁者,或肥遁不出仕宦,而中秩名尊身泰,一无所累其心,故得从容著书以自适也。自科举之法行,年二十而不得与于诸生之列,则里正得而役之,乡里之吏,鞭笞行焉。又非贵游素封之家,则所以养父母畜妻子者,常取足于佣书授经。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其事若与古异,而以理推之,则固然而无足怪也。
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凡所作,贾人随购而刊之,故天下皆称褐夫之时文,而不知此非褐夫之文也。其载笔墨以游四方,喜述旧闻,记山水之胜,而以传序说请者,亦时时应焉,故世复称其古文,是集所载是也。而亦非褐夫之文也。褐夫之文,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末得一出焉。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其才,或艰其遇,而使皆不得以有成耶?
褐夫之年长矣,其胸中之书,继自今而不出,则时不赡矣。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有其时耶?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同里方苞撰。注:褐夫,戴名世的字,一字田有,清代古文家。
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 卜宅:选择住宅
B.其才之可拔以进于古者 拔:超出
C.或肥遁不出仕宦 肥遁:逃遁
D.故造物者或靳其才 靳:束缚,限制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兹所居名焉 斧斤以时入山林
B.自忖将有异于人 当其欣于所遇
C.则固然而无足怪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D.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末得一出焉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名世归隐安徽桐城南山,他将自己所撰的文章编印成集,以隐居地取名为《南山集》,旨在世人中彰显他的志趣。
B.方苞非常钦佩同乡戴名世著书立说的志向,虽然《南山集》得以刊行,但方苞并不认为它能真正体现戴名世的志趣。
C.方苞认为戴名世的年纪大已经了,若定要等到他身心都毫无烦忧时来写“胸中之书”,那么恐怕时间也不多了,因而对他忧虑的心情更加急迫了。
D.文章叙议结合,记叙简练,重点突出戴名世横溢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议论切中肯綮,剖析戴名世至今未遂己愿的原因,希望戴名世能自警。
5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
5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
(2)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通蔽
(清)方苞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 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 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18]。君与吾离群而素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55.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5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焉 B.矣 C.耳 D.哉
57.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58.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左人哀辞
方苞
左人与余生同郡,长而客游同方,往还离合,逾二十年,而为泛交。己丑、庚寅间,余频至淮上,左人授徒邗江。道邗,数与语,始异之。其家在龙山,吾邑山水奇胜处也。每语余居此之乐,而自恨近六十,犹栖栖于四方。余久寓金陵,亦倦游思还故里。遂以辛卯正月至其家。左山右湖,皋壤如沐,留连信宿,相期匝岁定居于此。
而是冬十月,以《南山集》牵连被逮。时左人适在金陵,急余难,与二三骨肉兄弟之友相后先。在诸君子不为异,而余固未敢以望于左人也。壬辰夏,余系刑部,左人忽入视。问何以来,则他无所为。将归,谓余曰:“吾附人舟车不自由。以天之道,子无恙,寻当归。吾终待子龙山之阳矣。”
及余邀宽法出狱,隶汉军,欲附书报左人,而乡人来言:“左人死矣!”时康熙五十二年也。
龙山地偏而俗淳,居者多寿耇,左人父及伯叔父皆八九十。左人貌魁然,其神凝然,人皆曰当得大年。虽左人亦自谓然,而竟止于此。余与左人相识几三十年,而不相知。相知逾年而余及于难。又逾年而左人死,虽欲与之异地相望,而久困穷,亦不可得。此恨有终极邪?
辞曰:嗟子精爽之炯然兮,今已阴为野土。闭两心之所期兮,永相望于终古。川原信美而可乐兮,生如避而死归。解人世之纠纆兮,得甘寝其何悲!
(选自《玉壶冰心——历代散文精品》)
5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道邗,数与语 道:取道
B.吾附人舟车不自由 附:依附
C.及余邀宽法出狱 邀:邀请
D.闭两心之所期兮 闭:隔绝
6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左人是同一地方的人,又一同外出游学,因此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B.作者到龙山游玩便被龙山景色吸引,和左人约定一年后来此定居。
C.左人前去探望因受《南山集》案牵连而下狱的作者,并坚信他不久便会出狱。
D.作者出狱后还未来得及写信给左人,便得到左人去世的消息。
6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家在龙山,吾邑山水奇胜处也。每语予居此之乐,而自恨近六十,犹栖栖于四方。
(2)左人貌魁然,其神凝然,人皆曰当得大年。虽左人亦自谓然,而竟止于此。
62.请结合文章分析左人去世后作者悲伤无穷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6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归省视 省:问候
B.会合不可以期 期:期待
C.浸灌胸臆以郁其奇 郁:浸润
D.惟各助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6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C.穷经而著书
风乎舞雩,咏而归
D.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
使六国各爱其人
6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
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
B.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
C.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
君子固然穷困,却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
D.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我的心事能跟谁说呢?
6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67.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正值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复杂,感慨良多。作者在给好友的信中表达了哪些心情?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阳明祠堂记
(清)方苞
自余有闻见百数十年间,北方真儒死而不朽者三人:曰定兴鹿太常、容城孙征君、睢州汤文正,其学皆以阳明王氏为宗。陋者或剿程、朱①之绪言,漫诋阳明以钓声名而逐势利。故余于平生共学之友,穷在下者,则要以默识躬行;达而有特操者则勖以睢州之志事,而毋标讲学宗指。
金陵西华门外旧有阳明书院,不知废自何年。讲堂学舍,周垣尽毁。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余记之。
嗟乎!鄙肤儒学,安知阳明氏揭良知以为教之本指乎?有明开国以来,淳朴之士风至天顺而一变。盖由三杨②忠衰于爵禄,以致天子之操权,阁部之事权,阴为王振、汪直③辈所夺。而王文、万安④首附中官,窃据政府,忠良斥,廷杖开。士大夫之务进取者渐失其羞恶是非之本心,而轻自陷于不仁不义。
阳明氏目击而心伤,以为人苟失其本心,则聪明入于机变,学问助其文深,不若固守其良知,尚不至梏亡而不远于禽兽。至天启中,魏党肆毒,欲尽善人之类。太常、 征君目击而心伤,故于阳明之说直指人心者重有感发,而欲与学者共明之。然则此邦人士升斯堂者,宜思阳明之门如龙溪、心斋,有过言畸行,而未闻其变诈以趋权势也。再传以后,或流于禅寂,而未闻其贪鄙以毁坏廉隅与也。若口诵程、朱而私自取所求,乃孟子所谓失其本心,与盗贼为类者。阳明氏之徒且羞于为伍。是则陈公重建兹祠堂之本志也夫!
今兹重建,费大夫作始。公惟不诘屋与地私相授受之由,由官赎之。鸠工具材,并出禄赐。邑侯海宁许君助之,属差役于绅士,不由得封胥官吏,故不日而事集。
【注】①程、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开创新儒学,传承至南宋时,朱熹集为大成,号称“程朱理学”。②三杨:明代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明代初期的名相。③王振、汪直:王振,明英宗时专权太监,东厂首领;汪直,明宪宗时专权太监,西厂首领。④王文、万安:明英宗时大臣;万安,明宪宗宠臣、外戚、奸臣,官至内阁首辅。
6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诋阳明以钓声名 漫诋:乱骂。
B.勖以睢州之志事 勖:表彰。
C.安知阳明氏揭良知以为教之本指乎 本指:宗旨。
D.鸠工具材 鸠:召集。
6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漫诋阳明以钓声名而逐势利 蟹六跪而二螯
B.以致天子之操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C.士大夫之务进取者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尚不至梏亡而不远于禽兽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7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点出王阳明的儒学地位,为下文重修阳明书院、评述王阳明学说的重要性作铺垫。
B.明代天顺年间,宦官专权,大臣附阉,把持朝政,使积极进取的士大夫也丧失了羞恶是非的本心,沦为不仁不义之徒。
C.在作者看来,王阳明的学说直指人心,他创立心学的目的是让人固守良知,其门人中没有出现过奸诈、趋炎附势、贪婪卑鄙之徒。
D.在陈公的主持、邑侯海宁许君的资助之下,官府负责重建阳明祠堂的各项事宜,虽然工程耗费大于当初首建时,但是没几天就竣工了。
7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陈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余记之
7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于平生共学之友,穷在下者,则要以默识躬行。
(2)若口诵程、朱而私自取所求,乃孟子所谓失其本心,与盗贼为类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源字昆绳,世为直隶宛平人。父某,明锦衣卫指挥。明亡,流转江、淮,寓高邮。源少从其父,喜任侠言兵。少长,从宁都魏叔子学古文。性豪迈不可羁束,于并世人视之蔑如也,虽古人亦然。所心慕独汉诸葛武侯、明王文成。于文章,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笑曰:“是尚需学而能乎?”因就有司求试,举京兆第四人。曰:“吾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源以贫无资不能不托迹诸公间,而常以自鄙,未肯降辞色。或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中有所忌讳,诸公用此阳休貌之而阴摈焉。源虽好气,与世参商,然内行笃修,其兄死,旬岁中貌若非人。以余所见,居兄弟之丧,颜色称其情者,独源与山阳刘永祯两人而已。其于人果有善,未尝不降心。晚年与蠡县李塨游,大悦之。遂与师事博野颜习斋学《礼》,终日正衣冠,对仆隶必肃恭。然自负经世之略益坚,每曰:“吾所学乃今始可见之行事,非虚言也。”
始源慨不快意,五十后葬其亲,遂弃妻子,为汗漫之游。至名山广壑,辄淹留逾时,忽复他往,见人不自道姓名。逾六十复归,往来金陵、淮、扬间。客死山阳,惟兄之甥蒋街视含殓。卒之夕,神也傲然,无一语及家事。其古文既刻者世多有。所著《易传》十卷,《平书》二卷,《兵论》二卷,及未刻古文藏于家。
(节选自 方苞《四君子传》)
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B.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C.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D.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B.诸葛武侯即诸葛亮,字卧龙,号孔明,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C.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清代继续沿用西安府名。
D.含殓是古代丧礼,纳珠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后放入棺中,诸事妥贴。
7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源从小跟着父亲,性格放荡不羁,不仅看不起当代的人,就是古人,也只有少数几个能被他仰慕。
B.王源的哥哥去世了,他整整悲伤了十多天,作者认为像他这样为哥哥悲痛的除了他就只有刘永祯了。
C.王源与蠡县的李塨一起拜博野县的颜习斋为师,并学以致用,常常说自己所学的是当世的实用之学。
D.王源最后客死他乡,死前十多年抛弃妻儿,在外游览名山大川。死的时候神情高傲,没有提及家事。
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中有所忌讳,诸公用此阳体貌之而阴摈焉。
(2)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魏公子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①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里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朝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受酷刑死在狱中。弘光时平反,谥号为忠毅。
7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寺僧 叩:敲
B.闻左公被炮烙 被:受
C.吾上恐负朝廷 负:辜负
D.与先君子善 善:交好
7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家仆不得近 ②虽一毫而莫取
B.①旦夕且死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顺流而东也
D.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7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B.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C.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D.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在古代一般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B.“厂狱”是明朝东厂的监狱,一般是由吏部掌管。
C.“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公文。
D.“漏”是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名铜壶滴漏。
8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忠毅公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偶遇年轻书生史法,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为其披衣掩门,并当即收为弟子。
B.左忠毅公刚强坚毅,忠心为国。在狱中受尽酷刑,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怒斥一番,并激励他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
C.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每有警报,他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一连几个月不就寝。
D.史可法尊师重情、不忘师恩。他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8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2)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①逸事
方苞
先君子②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③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释】①左忠毅公,左光斗,明末人,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被迫害致死。后得平反,谥为“忠毅”。②先君子,对已过世的父亲的称呼。③宗老,同族的前辈。
8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
B.引入,微指左公处 微:暗中
C.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俟:等待
D.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8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B.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
C.乃奋臂以指拨眥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D.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或劝以少休
8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雪严寒,从数骑出
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跟随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出门
B.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哭泣着和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
C.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
D.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让两个士卒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
8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87.文章题为“左忠毅公逸事”,为什么第三段主要写史可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
B.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昧:轻率、鲁莽
C.无俟奸人构陷 俟:等候、等待
D.漏鼓移则番代 番:更替
8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B.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C.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D.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9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他曾在风雪严寒中“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考查,并意外发现了史可法。
B.左光斗爱才惜才。他在古寺为史可法“覆衣、掩户”,“叩之寺僧”,又“面署”史可法为第一名。
C.左光斗刚毅不屈。他被诬下狱,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却从不屈服,人们评价他是“铁石肺肝”。
D.左光斗一心为国。他收史可法为门生,狱中怒斥史可法,都是为国着想,史可法也深受其精神感染。
9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1)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2)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却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俾”,使。句意:使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连词,以致。句意:张怡凭借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B.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构成音节,不译;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句意: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这有什么简陋呢?
C.都表承接,就。句意: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就一并埋葬了。/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D.副词,才;动词,是。句意: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贴身棺材也不能改换。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
“亟”,危急的意思,“疾将亟”是主谓结构,“闻”的主语是“张怡”,其前应断开,排除CD;
“无亲属视含殓”表意完整,“虽”,连词,虽然,一般放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B。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错误,原文“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贴身棺材也不能改换。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他的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当初的贴身棺材也不能改换,现在自己更不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所以,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借指官吏;“兹”,此;“是”,这样。
(2)“向”,爱;“幸”,幸好;“寓目”,过目。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起初叫做张鹿徵,上元(今南京)人。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末担任登莱总兵。毛文龙率部下反叛,诱捉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为孙元化而死。事情传开以后,张怡以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遭遇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敌人把他锁起来,带着他到处抢掠,贼寇中有人因为佩服他的义举把他放走了。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自寄居在摄山寺庙中。不进入城市,乡里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在这时,三楚、吴越一带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声,以文章经术标榜自己。只有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在乡下躬耕,即使贤士大夫都不能见他们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传到世间。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到这座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个人。
我父亲和处士余公佩,有一年去拜访他,进入他的房子,书架上有几十上百卷书,都是他著作的经说及史事评论。我父亲他们请求翻抄,他不答应,说:“我已经到了岁数了,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就一并埋葬了。”他死时八十八岁。他平生的亲戚朋友,早前买来好的木材,为他准备棺椁。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贴身棺材也不能改换。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回头注视他叔伯孙子某人,催促他改换棺材,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当时我父亲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经埋葬了;有人说,经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的家里。
乾隆三年,下诏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寻求他的遗书,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却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所以写下此篇,使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守护、珍藏并传布它,不要让它们湮没失传了。
6.B
7.A
8.运用类比论证,以“有耳目者”类比刘函三,希望他能够坚守节操,行中庸之行,不为世俗所拘泥。
9.(1)肯定了一个廉直之士对官场的厌弃态度;(2)表达了方苞对时弊的态度,含蓄地批评吏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夫能为众人之所为,虽谓之中庸可也”意思是,能够做众人做的事,即使称之为中庸也是可以的。这句话在句子中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为众人之所为”,引出下文“自吾有知识,见世之苟贱不廉”自己的观点议论,因此放在B处语意连贯。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非甚庸无奇之道”是一个反问语气的句子,大意是,难道不是很平常吗?而所给四个选项只有A项表达反问语气。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③段画线句“无耳无目之人,贸贸然适于郁栖坑阱之中,有耳目者当其前,援之不克,而从以俱入焉,则其可骇诧也加甚矣”意思是,没有耳朵和眼睛的人,蒙昧不明的掉进粪池污井之中,有耳朵眼睛的人在他的前面,救助他却没能成功,却跟从他一起掉入坑池,那么就更加让人惊骇了。这是运用类比论证,以“有耳目者”类比刘函三,希望他能够坚守节操,行中庸之行,不为世俗所拘泥。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困长官诛求,弃而授徒江淮间”“吾始不知吏之不可一日以居也”“吾百有四十日而去官,食知甘而寝成寐,若昏夜涉江浮海而见其涯,若沈疴之霍然去吾体也”可知,刘函三“困长官诛求”,弃官授徒,并声言吏“不可一日以居”,去官为民,“食知甘”“寝成寐”,如释重负。作者肯定了一个廉直之士对官场的厌弃态度。
结合“见世之苟贱不廉,奸欺而病于物者,皆自谓中庸,世亦以中庸目之”“其乡人往往谓君迂怪不合于中庸”可知,文中对以苟贱奸欺为“中庸”,廉直者反被讥为“迂怪”的世风,也进行了批评。可见方苞对含蓄地批评吏治的态度。
参考译文:
儒家思想不明晰已经很久了,士人想要说中庸的话,做中庸的事,而不拘泥于世俗之鄙见,也就很难了。苏轼说:“古代所说的中庸,涵盖万物的道理却不过分;当今人们之所谓中庸,只不过是顺从世俗的行为。”能够做众人做的事,即使称之为中庸也是可以的。自从我明白了学识道理,见识到世上苟且卑贱不讲廉耻,奸诈欺骗陷于贪求物欲而不能自拔的人,都自认为是中庸,世人也用中庸看待他。那些不同于上述“苟贱不廉”的人,最终自己约束自己,而众人都拿中庸的言论来议论他。
这以后燕人刘君函三次做池阳县令,苦于长官敲诈勒索,弃官在江淮间教授学徒,曾经对我说:“我开始不知道不可一日作官的道理。我当了一百四十天的官就辞掉了,这才吃得香睡得着,如同在黑夜渡过江水而看见了岸边,如同久治不愈的重病忽然痊愈。”古代品格高尚的人不丧失原则以曲从于人,不让不仁之心施加到身上。刘君函的作为,难道不是很平常吗?然而他的同乡大多认为他迂腐怪诞不符合中庸之道,与他亲近的人就叹息皱眉,如同哀叹他行为糊涂不能够拯救了。即使这样,我也希望他能够身体力行不受迷惑。
没有耳朵和眼睛的人,蒙昧不明地掉进粪池污井之中,有耳朵眼睛的人在他的前面,救助他却没能成功,却跟从他一起掉入坑池,那么就更加让人惊骇了。大凡说阻挠你的话的人,自认为是明智的,其实是天下最愚蠢的人,为什么不惧怕古代的圣人贤人,却惧怕现在的愚人呢?希望刘君把我的话藏在心里,不要给同乡之人看,他们将会认为我的话是欺诳,歪门邪道,违背中庸之道的话。
10.B
11.A
12.A
13.(1)有人劝他稍作休息,史公说:“我唯恐对上有负朝廷,对下有愧于老师。
(2)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
“庑下一生”是“伏案卧”的主语,中间不能分开;“文方成草”,主谓结构,“文”为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
“即解貂覆生”是连续动作,“覆生”意思是为他盖上,不能分开,排除A。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专指”错误。除了“官谥”,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悄悄进入”错。“微行”是微服出行之意,即隐瞒身份,改装出行。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或”,有人;“少”,稍微;“上、下”,对上、对下。
(2)“治”,统率;“躬造”,亲自到;“第”,家中。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睁大眼睛注视着,等交上考卷,就当面批他为第一名。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早晚间即将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构成罪名陷害,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
14.C
15.B
16.C
17.(1)所以(司马迁)曾在《留侯世家》中标示写作的道理,说:“留侯(生平)随口和高祖谈论天下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大事,就不记载。”
(2)宋、元两代各类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明白这一道理。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C.“备:具备”错误。“备”,完备、齐全。句意: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是介词,意为“来”;句意: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述的人物来增加分量的机缘。
第二个“以”是连词,意为“才”;句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第一句句意: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湮没了。
第二句句意: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也不生气。
C.第一个“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句意: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
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
D.第一个“于”是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句意: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
第二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意为“从”;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C.错误。“或”,有的人;“盛称”,极力称颂;“门墙广大”,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句意: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尝”,曾经;“见义于《留侯世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留侯世家》见义”;“见义”,指标示写作的道理;“从容”,这里是“随口”的意思;“著”,写作。
(2)“簿籍”,流水账簿;“终”,结束,这里是“读完”的意思;“坐”,因为;“讲”,本义为“讲解,解释”,这里是“明白”的意思。
参考译文:
以前归有光遗憾自己的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和所听说的人物中没有高尚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托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述的人物来增加分量的机缘,岂敢不竭尽自己愚拙的心力!
您给我看的那些各家(给孙征君写的)传记评论,都没有抓住最精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的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行侠仗义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功绩。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湮没了。
古代明了写作规律的人,(为人作传时)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碎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列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所以(司马迁)曾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说:“留侯(生平)随口和高祖谈论天下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大事,就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宋、元两代各类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明白这一道理。
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而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辞中已说道:“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批评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意蕴反而越窄。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
18. 遭受 暗暗地,悄悄地
19. C C
20.(史可法)选择健壮的士兵十个人,让二人蹲着并且背互相倚靠,过了一段时间,(士兵)就轮流代替。
2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22.不繁之“洁”是指字句简洁、凝练。角度一:运用一系列动词,例如“从”“入”“阅”“掩”“叩”等动词,简洁交代左光斗初遇史可法,没有具体神态或心理描写,即体现出左光斗识才、爱才之情;角度二:以短句为主,多为二字、三字、四字等,间有长句,语言节制,节奏短促、有起伏;角度三:语气上,大抵为陈述语气,除了“则史可法也”“惟此生耳”两句,流露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器重、期待之情。
23.面对史可法前来狱中探看,左光斗怒不可遏(行为动作背后指向的心理动态);第一,国家糜烂,危急存亡;第二,“我”已经完了,准备牺牲了,都无所谓;第三,史可法作为天下事的支柱,却轻身来此,这是昧大义(内容理解);左光斗行为粗暴的背后,体现出他为史可法轻身入探的严峻后果、对形势严峻的焦灼;粗暴行为的背后是他对史可法期待之殷,以及他对“大义”原则的坚守。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被”,遭受。
(2)句意:(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微”,悄悄地,暗暗地。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
“叩”,询问。
故选C。
(2)句意: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
“瞿然”,惊喜的样子。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首添加主语“史可法”;“蹲踞”,蹲坐;“倚”,倚靠;“漏鼓移”,指过了一段时间;“番代”,轮流代替。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近边。
“左公”是主语,“下”是谓语,“厂狱”是补语,“史”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厂狱”和“史”之间断开;
“逆阉”是下一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甚严”补充“防伺”的程度,做其补语,“虽”作为连词一般放在下一句的开头,所以“甚严”和“虽”之间断开。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不繁之洁”的意思,然后结合第一段具体分析。
“不繁”是说语言简要凝练,不繁琐,“洁”是简洁。可以从用词、句式、语气等角度分析。
从用词角度来看,第一段是写左光斗与年轻书生史可法的偶遇,用“从”“入”写左公微服出行进入古寺,用“阅”写左光斗阅读史可法的文章草稿,用“掩”写左公离开之时关上门,用“叩”写左公询问打听史可法的名字,作者用这些动词形象表现了左光斗的“伯乐”精神,求贤若渴,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爱护人才,并没有具体的神态、语言或心理之类。
从句式角度来看,这一段大多都是短句,如“一日”“及试”“召入”等都是二字句,如“入古寺”“公阅毕”“为掩户”等都是三字句,如“风雪严寒”“文方成草”“叩之寺僧”等都是四字句,在短句之中也偶有长句,语言运用上有节制,有起伏。
从语气上来看,第一段写左公对史可法的欣赏看重,但大多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大多都是陈述语气,只有“则史公可法也”“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流露出左公对史可法的看重和期待。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史可法到狱中看望左光斗,而左光斗“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光斗如此“粗暴”对待史可法与当时的形势、史可法前来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以及他对史可法的期望有关。
由“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此何地也?而汝来前”“汝复轻身而昧大义”“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可知,当时形势极为严峻,阉党对左公防伺极严,史可法前来狱中探望左公极有可能会引起阉党的注意,会受到左公的牵连,所以左光斗粗暴行为背后是对史可法的担心,是对史可法这一做法可能招致的灾祸的焦灼。
由“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可知,左光斗认为自己已经这样了,对于死去已经无所谓;而国家形势糜烂,已经到了危急的关头,史可法是国家的支柱,还这样轻身而昧大义,那么天下事就无人可支柱,所以他“粗暴”的行为背后是对史可法的殷殷期待,体现了对寄予殷切厚望的学生的挚爱——爱之深,责之切!左光斗的良苦用心是通过这样的“当头棒喝”,让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清醒地认识目前国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要以天下为己任、当国家的“中流砥柱”!一位受尽酷刑、生命危在旦夕的人,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体现了他对“大义”的坚守。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