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1 17: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春秋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出土九鼎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 722年~前 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 33 次,而朝周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
秦始皇
统一六国
西周
春秋
公元前476年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战国
东周
牧野之战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取名于孔子所著《春秋》。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国混战不休,西汉末刘向《战国策》始称之战国。
公元前256年
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史料 :春秋时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防衔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作战规模也比较有限,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二二日即决出胜负。战国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各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作战规模明显扩大……战国战争动员之广、杀伤之重远非春秋所及……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对比分析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规模。思考战争带来的影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
(一)列国纷争
时期 春秋 战国
形式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目的 争夺地盘,控制弱小国家 歼灭其他国家,实现统一
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文质彬彬 规模大、作战持久、更残酷
图1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2战国形势图
与图1相比,图2有何变化?
提示:从诸侯国数量和名称、建筑及其分布、少数民族分布来思考
戎狄游牧民族消失,诸侯纷争增进了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
诸侯国数量变少了,实现了局部统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分封宗法遭到进一步破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边疆长城大量分布,面临游牧民族侵扰威胁;
中原少量长城,诸侯国内部纷争不断。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华夏族
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
含义: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族(中原)的文化心理认同(政治和文化的认同)。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观察并思考,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变化?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农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铁犁牛耕);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史料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一)经济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出现,工商业主阶层兴起。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
(一)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生产工具与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小农经济)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出现,工商业主阶层兴起。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二)变法运动
1、原因
经济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政治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要求富国强兵。
必然性
阶级
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
受法家变革思想影响。
思想
2、目的
富国强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
▲战国形势图
燕昭王·乐毅变法
齐威王·邹忌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
楚悼王·吴起变法
秦孝公·商鞅变法(典型代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
3、主要变法改革
方面 措施 作用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
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 形成个体小家庭
实习什伍连坐 相互纠察告发
国家以每户为单位进行征税
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
提高生产积极性,富国强兵
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打破世袭贵族政治特权
形成尚武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小农经济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
奴隶制
封建制
商鞅变法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轻罪重罚
稳定社会
经济发展
打击贵族
(二)变法运动
4、影响
(1)进步性: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
国家 时间 变法运动 主导思想
齐国 BC685—BC648 管仲变法 法家
魏国 BC445—BC387 李悝吴起变法 法家、兵家
楚国 BC401—BC381 吴起变法 兵家
秦国 BC364—BC338 商鞅变法 法家
齐国 BC356—BC320 邹忌变法 法家
韩国 BC362—BC333 申不害变法 法家
赵国 BC325—BC299 胡服骑射 法家
燕国 BC312—BC279 乐毅变法 法家
思考:为何法家思想成为各国变法的主导思想?儒、道两家思想为何在当时没有被广泛采纳和推广?
三、思想争鸣—孔子和老子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有教无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儒家:孔子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教育
首创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入世
孔子
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文化
整理六经
三、思想争鸣—孔子和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2、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朴素辩证法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价值观
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出世
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重用士阶层
阶级
文化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决定
社会变革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
(一)背景
(一)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
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贵族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
思想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
战国
儒家:孟子与荀子
孟子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以德行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伦理观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仁政、王道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二)代表流派及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
战国
儒家:孟子与荀子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你猜的没错,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我的学生。
伦理观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仁义、王道与霸道
(隆礼重法,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二)代表流派及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文化)
(二)代表流派及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追求精神的逍遥自由
庄子
战国
道家:庄子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文化)
战国
(二)代表流派及思想
法家:韩非子、商鞅
1、以法治国
2、中央集权
3、主张变革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子》
我有三大宝,合为法术势。
一朝利剑出,天下为之震。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韩非子
三、思想争鸣—百家争鸣(文化)
战国
(二)代表流派及思想
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
为百姓着想,深藏功与名。
墨子
时期 学派 代表人 主要观点
春秋 儒家 孔子
到家 老子
战国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三、思想争鸣(文化)
核心: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知足寡欲
仁政王道;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王道霸道;隆礼重法;民水君舟;性本恶;
崇尚逍遥自由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主张变革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五行“相生相胜”理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济世之道
乱世之争·礼崩乐坏
儒家:仁政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以法治国
墨家:兼爱、非公、
节俭、尚贤
三、价值重塑·济世之道:百家争鸣(文化)
(二)代表流派及思想
价值重塑·和而不同
三、价值重塑·济世之道:百家争鸣(文化)
(三)意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重点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经济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民族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华夏认同。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士阶层活跃,百家争鸣。
笔记
阶级
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重点突破:社会变化
课堂小结
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列国纷争
意义
华夏认同
变法运动
背景(原因)
学派与代表人物
难点突破:百家争鸣局面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重点突破: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
重点突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课堂小结
政治大变革、大动荡
民族大交融
经济发展
经济大发展
社会大转型
思想大解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