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1 正弦定理》教案+课件+同步练习题(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1 正弦定理》教案+课件+同步练习题(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10-21 20:09:52

文档简介

1.1.1 正弦定理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在△ABC中,已知,则等于( )
A.  B.   C.   D.
2.在△ABC中,已知,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3.△ABC中,若sinA:sinB:sinC=m:(m+1):2m, 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0,+∞)  B.(,+∞)  C.(1,+∞)  D.(2,+∞) 
二、填空题
4.在△ABC中,若sinA=2cosBsinC,则△ABC的形状是______    ___
5.在△ABC中,已知,S△ABC=,则_________  
三、解答题
6.已知方程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为△ABC的两边,A、B为两内角,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7.在△ABC中,,求sinB的值。
参考答案
1.C 2.A 3.B 
4.等腰三角形  5.
6.由方程两根之积为,方程两根之和为,∴
由正弦定理,得


∴A-B=0
∴A=B
∴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7.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A+sinC=2sinB




∵A+B+C=
∴B=-(A+C)


∵  ∴ 


1.1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
问题;
2.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3.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从金字塔的建造到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从天文观测到精密仪器的制造,人们都离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测量河流两岸两码头之间的距离,确定待建隧道的长度,确定卫星的角度与高度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探索1 我们前面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Rt中,设,那么边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
探索2 在Rt中,我们得到,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二、学生活动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另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学生通过画三角形、测量长度及角度,再进行计算,得出结论成立.
教师再通过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如图1).对于验证的结果不成立的情况,指出这是由于测量的误差或者计算的错误造成的.引出课题——正弦定理.
图1
三、建构数学
探索3 这个结论对于任意三角形可以证明是成立的.不妨设为最大角,若为直角,我们已经证明结论成立,如何证明为锐角、钝角时结论成立?
师生共同活动,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锐角、钝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而探索证明过程.经过讨论,可归纳出如下证法.
证法一 若为锐角(图2(1)),过点作于,此时有,,所以,即.
同理可得,所以.

(1)       图2       (2)
若为钝角(图2(2)),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此时有,且,同理可得.综上可得,结论成立.
证法二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化,先作出三边上的高、、,则,,.
所以= =,每项同时除以,

探索4 充分挖掘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可以探索出不同的证明方法,我们知道向量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能否从向量的角度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在中,有,设为最大角,过点作于,(图3),于是,设与的夹角为,则,其中,当为锐角或者直角时,;当为钝角时,.故可得,即.同理可得.因此.
这里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将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等式,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探索5 这个式子中包含哪几个式子?每个式子中有几个量?它可以解决斜三角型中的哪些类型的问题?
三个式子:
,,.
每个式子中都有四个量,如果已知其中三个可求出第四个.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角与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两角夹一边需要先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角,再使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四、数学运用
例题 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3)已知,,,解这个三角形.
解 (1)由正弦定理得,即,
因此  
所以  ,或.
由于  
故   也符合要求,从而本题有两个解或.
   ①当时,,

   ②当时,

(2)由正弦定理得,即
所以,或.
由于,故不符合要求,
从而本题只有一解


(3)由正弦定理得,所以无解.
学生思考: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为什么分别会出现两解、一解和无解的情况呢?
巩固练习:
1.(口答)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和边分别是和,若角所对边的长为8,那么角所对边的长是 .
2.(板演) 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3.(板演)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
(2),,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其关系式和谐、对称.它可以解决斜三角型中这样的几类问题:已知三角形中两边与一边的对角,可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已知三角形中的两角与任意一边,可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已知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这四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可研究出另外两个元素的关系.
六、课外作业
课本P10习题1.1第1,2题.
课件10张PPT。 高中数学 必修5复习引入:,, … …复习引入:,, 那么对于其他的三角形,这个关系是否成立呢?即正弦定理你能证明吗?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与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两角夹一边需要先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角,再使用正弦定理);(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例1
例2
练习:1.(口答)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分别是 和 ,若角 所对边的长为8,那么角 所对边的长是 .练习2.总结:1.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其关系式和谐、对称.
2.它可以解决斜三角形中这样的几类问题:
(1)已知三角形中两边与一边的对角,可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已知三角形中的两角与任意一边,可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3)已知三角形中两边与他们的对角这四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可研究出另外两个元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