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1 14: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咏怀古迹 · 其三》
杜甫
主讲人:周雨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
导入新课:
生死异国的悲剧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
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
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的艺术魅力。
《咏怀古迹》简介:
五首是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
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
第四首写刘备,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
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昭君出塞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
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
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嫉,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童物品,并亲百送出长安十余里。
昭君青冢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
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
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
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她怨什么 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思考: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
写什么
写 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 ,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环佩空归月夜魂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
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
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
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
他“飘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
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秋兴八首.其二》) 。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
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