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中国古代形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近代西方经过革命或改革,代议制取代君主专制成为历史进步的潮流,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成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推动社会转型所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树立制度自信,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3.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奠定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完善)
1、制度建设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走向共和
目 录
壹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①政府建立:孙中山回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④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
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2.12)
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2.13)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2.15)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10)
“共和”两大基本特征: 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这一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同意:光荣革命”是英国通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复辟王朝统治;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实现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与肯定。
反驳:辛亥革命期间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过程中爆发的武装斗争可以说明这是流血革命;清帝退位前袁世凯已掌握军政大权;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未真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材料一学了辛亥革命之后,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1)错误及纠正: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
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利: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本题考查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需要结合所学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临时政府与正式政府相对,根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需要国民大会讨论通过,而当时中国尚未统一,无法举行国民大会,所以总统和政府都是临时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机夺取权力,材料未体现孙中山的品质和人民的支持等内容。答案B
B
2、维护共和制度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3)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示意图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4)评价
①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加政治事务的自由与权利,给政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 )
A.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A
B
材料2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盖约法系国家根本大法, 事关国家基本制度,应根据国情、民意及社会发展趋势而慎重采定,而不应以一时最高行政长官的人选更迭为转移。若谓奸雄当道,则不妨姑行此道以制之,当时过境迁,贤能的统治者执政时,是否又要再次“因人立法”,改变体制呢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问题2:阅读材料,我们如何看待这一制度上的变化。
局限性:
①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
②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③“因人设法”有违法治精神。
④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章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
概念解析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袁世凯
二、北洋政府
(1)政党政治的尝试
背景:
北洋军阀政府——民主共和的尝试与冲击
①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
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过程:
③同盟会出于议会斗争的需要改组为国民党
①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领袖,
将负责组建责任内阁,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②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③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原因)
④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就任后解散了
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概况: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后,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就任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1916年,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评价:民主共和道路上的重大倒退与冲击,
但未能成功证明民主共和的思潮逐渐深入人心。
(3)军阀割据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北洋军阀政府——民主共和的尝试与冲击
北洋政府时期 · 袁氏复辟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世袭
(袁世凯亲信梁士诒)收买各方,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育会请愿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表请愿团、人力车夫代表请愿团……和筹安会的各省请愿团一起,同时向参政院投递请愿书,掀起了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大总统选举法》和《中华民国约法》:
(3)北洋军阀割据
★阅读教材P15,回顾北洋军阀割据表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原因: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自然经济分散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 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腐化严重;
【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P15思考点)
材料3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问题3:阅读材料,思考讨论:政党政治为什么会失败?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党政治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政治原则尚不具备;封建力量根深蒂固。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1)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书影
军政: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
训政: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
宪政: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
【宪政】①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②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的实践。
①
②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
(2)训政的内容
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与民主共和、主权在民相背离
3.一党专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2)宪政时期——1948年
①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材料4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典例研析】(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政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3月)
“二次革命”
(7—9月)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10月)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问题1.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
曲折反复:
小结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军政
训政
宪政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阻碍
不适应中国国情(中国专制主义社会根基根深蒂固)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以及阶级属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客观:
主观:
北洋政府(割据)、国民党政府(训政)均违背孙中山初衷
问题2 .有观点认为“共和之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国民党政权未真正执行孙中山设立的革命程序,也有观点认为即使国民党严格执行革命程序,共和之路也必然行不通。你赞同哪种观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一:未执行孙中山革命程序:
“训政”时间一再拖延,实质为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观点二:
共和之路必然行不通
小结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7
1937
1945
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背景:
①1927—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起来
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在这些地区呢?
①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存在
②远离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③有群众基础强大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1927--1937)
2、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标志: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2)内容:
①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宣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④推举毛泽东为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1927--193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①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②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③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④ 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获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具有“左”倾色彩。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坚持贯彻工农贫苦群众当家做主的方针,极大提升穷人的政治地位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大量吸收工农群众参与政权并管理自己的国家
把政权直接建到乡至村,加强上级政权与基层民众的联系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背景:
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
②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政权建设: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3)通过 “ 三三制 ” 原则与党外人士民主合作 , 在各级政权机关中 ,共产党员只占 1/3 。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思考P17: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根据地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抗日根据地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学思之窗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
组织原则。
②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党外人士实
行民主合作的精神。
③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
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典例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
3.解放战争时期: 大行政区制度(1946-1949)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内容: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思考:
行政区以什么机构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
体现出了什么原则?如何评价?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人民主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权建设的主要变化:
从政权的组织形式看,新、老解放区逐步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解放区城市实行带有过渡性质的军事管制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散的隔离的小块解放区逐渐连成片,建立了大行政区民主政权。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1949年6月)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性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1.民主制度建设
制度名称 地位 民主保障对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全体人民
基层群众
少数民族
民主党派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18-19,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体系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保障的对象分别是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②发展过程: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①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②过程:
①内容: 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建立:三级机构、五个自治区。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指: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和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内容 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新中国完善与发展
政权性质 工农民主专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政权形式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人民代表会议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因时因势而变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历届思想结晶
小结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中国在2-4个月时间能将如此大的疫情有效防控住,这在人类医学历史上不曾有过......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我国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释放出巨大效能,显示了独特优势。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2020年9月30日
制度彰显力量,
风景这边独好!
【典例研析】(2022·河南期末)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重难拓展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⑵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⑸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蕴含了哪些政治信息?
人民与民主的统一,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与共和的统一,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本质;
多个阶层联盟共同治理国家。
材料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张奚若表示:“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最后,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经过讨论协商,决定采用张奚若的意见,将新中国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董必武解释说:“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它有确定的解释,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周恩来也曾解释道:去掉“民主”二字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
——摘编自秦立海著:《民主的追求》,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第281-282页
思考5:人民民主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内涵
课堂巩固训练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临时政府。国旗采用沪军都督府的五色旗,陆军旗采用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海军旗采用陆皓东设计的三色旗,这充分体现了参议院集合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各方意见进行决策,体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协议,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何种类型的国旗、陆军旗、海军旗与民主团结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参议院采用的旗帜,与民主平等无关,故D项错误。
B
2.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答案】C。【解析】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反映政治党团建立的数目之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
3.国民党《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政权托付于国民大会;五权分立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执行。这反映其本质意图是( )
A.用法律以保障人民权利 B.践行《临时约法》宗旨
C.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D.分化国内政党政治实力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训政纲领》。材料“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政权托付于国民大会”“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反映出国民党的真正意图是实行一党专政,故C项正确;A项中“保障人民权利”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该纲领违背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宗旨,故排除B项;训政时期政党政治早已名存实亡,故排除D项。
C
4.有学者指出: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本人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这表明( )
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
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
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国民党组织的缺陷。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有限,孙中山也没有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而是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存在明显脱离人民群众的缺陷,故选D项;国民党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视民主而不是忽视民主,排除A项;同盟会以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而非海外华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民党的缺陷是脱离人民群众,而非组织涣散,排除C项。
D
5.1944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
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政府的覆灭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构想。“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力量壮大的结果和要求,故选C项;A项所述夸大了该主张的作用,排除A项;中共的倡议是反对一党专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无关,排除B项;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该主张不会加速国民政府的覆灭,排除D项。
C
6.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袁世凯经民主选举成为大总统
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政治妥协。由材料“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促成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形式的共和政体建立,彰显政治智慧,故选D项;共和政体的最终失败有多方面原因,不能单一归结为孙中山的退让,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妥协的智慧而非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国情,排除C项。
D
7.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解析】 [“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反映了这项政策是指“三三制”,即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在政权建设中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应占三分之一,这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8.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材料中的“它”( )
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B.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C.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
D.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可知,“它”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A项正确;雅典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C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D项错误。]
A
9.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时间“1949年”。召开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A、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人员名单组成的数量表明当时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故选B项。]
B
10.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 “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能,材料中的做法正是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的表现,故选A项;人民政协职能转变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排除B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排除D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