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识记生字。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字源演变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生字卡片。
2.拷贝歌曲《中国功夫》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对照人体器官,认识“口、耳、目、手、足”5个生字。
2.会写“口、目”2个字和笔画横折。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口、耳、目、手、足”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活动1 拼图游戏,揭示课题
1.设疑:(把一个没有眼睛、嘴巴、耳朵、手、脚的人物画像,贴在黑板上。)这个人身上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同学们能说出来缺少了什么吗?
2.激趣:哦,他的眼睛、嘴巴、耳朵、手、脚竟调皮地跑到了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身体部位拼回去,好吗?
3.师生互动,拼贴身体部位。
4.学生贴眼睛、嘴巴、耳朵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还有什么名字。
5.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活动2 自由讨论,了解身体部位的作用
1.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各部位的作用。
(1)动画演示:两个小朋友做游戏,一人做动作,一人猜身体部位。
(2)教师依次单击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说出身体部位名称,了解人体各部位的作用。
课件展示
2.每个小朋友都长着口、耳、目、手、足,你知道这些身体部位是干什么用的吗?
3.学生自由讨论。
4.师生交流。
预设:(1)口就是嘴,是说话的、吃饭的。
(2)耳是听声音的。
(3)目就是眼睛,是看东西的。
(4)手是拿书包的。
(5)足是走路用的。
5.引导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身体部位,说出它们的名字。
操作指导: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而且对人体五官的感知也不是零起点。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图,进入新课,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活动1 图文对照,识记字形
1.出示“口、耳、目、手、足”等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课件展示
(1)教师依次单击图片,引导学生对照图画,结合字理演变,猜猜它们是哪两个生字。
(2)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囗”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指名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组词。
(5)图文对照,读一读。
活动2 小组合作,理解字义
1.引导学生认识“口、耳、手”。
课件展示
(1)教师依次单击,出示三个字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商议用合适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用“口水”说一句话:一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目、耳朵”等。用“木耳”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用“手”字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3.图文对照,读一读。
操作指导: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口、耳、目、手、足”的实物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将实物、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发现汉字字形与各身体部位的关系,进一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板块三 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活动1 复习田字格,学习笔画横折
1.课件出示田字格。
(1)引导学生复习田字格,强化对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2)引导学生复习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引导学生认识笔画“横折”。
课件展示
(1)动画演示笔画的书写,同时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及书写注意点。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笔画“横折”。
(3)学生观察,先用手指书空练习,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活动2 观察示范,学写“口、目、耳”
1.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读本节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口、目、耳”。
(1)指名读。
(2)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会写的笔画或发现了哪个部分应该怎样写。
2.教师范写生字“口”“目”和“耳”,要注意强调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
3.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
5.学生根据教师点评修改不足,再写一遍。
操作指导:这是第二次练习写字,仍要重视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引导学生动笔前先认真观察,再书空汉字,最后仿写练习,写得不端正的要及时改进,尽量少用橡皮擦。
板块四 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出示“手、足、口、耳、目”几个字的金文、小篆、楷书卡片。
2.学生有的拿图片,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动分成四组。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
操作指导:游戏前可以先在小组内认真观察字形,熟记后再做游戏。借助猜字游戏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站、坐”2个生字。
2.会写“耳、手”2个字和撇、弯钩2个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4.知道坐立的基本姿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解坐、立、行的规范姿势。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身体部位,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
2.出示字卡,开火车读。
3.连字赛读,组词巩固。
(1)将“手、足、口、耳、目”几个字按金文、小篆、楷书分成相应的三组,但顺序打乱,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上台连一连,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学生赛读生字,开火车组词。
操作指导:此环节需要教师随时点名改变火车头的位置,或随时变换生字的顺序,让学生有效认读生字,脱离死记硬背。
板块二 朗读韵文,识记生字
活动1 看图读文,学习“站、坐”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各用一个字分别说出两个京剧人物此时的动作。(站、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站、坐”。
课件展示
(
立+占=站 二人土上坐。
站队 车站 请坐 坐好
)
(1)教师依次单击,出现识字过程,引导学生用字谜、加一加等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并通过口头组词、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生字,领读词语。
(2)教师讲解:
站:京剧演员双脚踏地,两腿直立,占据了一块空间,这就是“站”。
坐:现在,老师的姿势是“站”,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姿势是什么?对,就是“坐”。中国古人对坐姿很讲究,比如古代有一种极重礼仪的坐姿叫“安坐”,即以膝居地,小腿平放在地上,臀部贴紧脚后跟。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自由读字。
5.组内组词,并能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
活动2 理解字义,纠正坐姿
过渡:中国是礼仪之邦,“坐卧行立”是一门大学问,每一个动作都颇有讲究,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中的儿歌,学习我们的礼仪。
1.学习小韵文。
课件展示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1)教师带读儿歌,学生跟读。强调“钟”“松”的读音。
(2)学生多种方式读儿歌,相互正音。
2.引导学生理解儿歌的意思。(课件出示)
(1)讲解“站如松”:像松树一样笔直地站立着,给人的感觉特别精神。我们也要这样,站要有站相。联系生活,想一想哪些人做到了“站如松”。
(2)讲解“坐如钟”:这里的“钟”指的是寺庙那种撞钟,“坐如钟”是说坐姿要像古代的撞钟一样稳重端正。要身子正、腰板直、腿放平。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坐姿。
(3)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又该是什么样的?
(4)对照韵文及图画,说一说小韵文的意思。
3.小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有了站姿、坐姿、走姿、睡姿的具体要求,同学们,我们要时常互相督促,做一个懂礼仪的小学生!
操作指导:教师要把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利用好,使学生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板块三 观察示范,练习书写
活动1 示范书写,观察书空
1.引导学生认识书写笔画“撇”“弯钩”。
2.动漫播放田字格中“撇”“弯钩”的书写。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
(1)撇:下笔由重到轻,从粗到细。
(2)弯钩:轻轻下笔,呈弓背形,略带点弯。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
4.教师范写生字“手”,重点指导间架结构。
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5.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活动2 模仿书写,练习描红
1.认真观察,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2.投影展示作品,师生评议。
3.改正不足,再描一次。
操作指导:教师可用折铁丝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形状,给学生树立一个直观的形象,为正确书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板块四 巩固识字,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巩固本课生字。
课件展示
口能说,耳能听。 手足耳口目,人的五件宝。
目能看,足能行。 学习和劳动,人人离不了。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
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教师领读儿歌,引导学生在儿歌中找到今天学习的生字。(教师相机圈画出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
(1)游戏一:青蛙过河。
游戏规则:教师依次单击,出现生字,学生认读正确,青蛙前进一步,全部认读正确,青蛙跳到对岸。最后引导学生再次读生字。
(2)游戏二:开火车。
游戏规则:教师依次单击,出现词语。引导学生找一找学过的生字,试着读一读词语。然后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课件出示六张人的不同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引导学生明白身体各部位或器官的重要作用,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要做一个有本领的人。
课件出示歌曲《中国功夫》歌词第一段,总结全课:中华礼仪之邦,文有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有中国功夫的一招一式,处处体现着仪表、仪态的规范,让我们从日常的坐卧行立,做一个有礼有度的人。
课件展示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
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
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操作指导:鼓励不愿意交流的学生模仿别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不仅能体会这些身体部位的重要作用,还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识字,如请学生猜一猜、指一指、连一连,给生字编儿歌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更好。
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课伊始,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讲什么是象形字,而是采用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猜想哪个身体部位和哪个字相连,然后同桌合作认一认,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识字与交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