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梳理文章逻辑链条的方法,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感受事理说明文逻辑鲜明的“理趣”之美。
2.通过学习推理分析和品味语句,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感受事理说明文逻辑鲜明的“理趣”之美;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难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感受事理说明文逻辑鲜明的“理趣”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恐龙知识知多少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恐龙知识知多少”的小问答活动。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恐龙图片,说出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的大洲。
【设计意图】恐龙是陪伴很多孩子长大的,他们对恐龙有一种独特的感情。通过设计一个恐龙知识的小问答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自然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问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达南极洲去的呢”。
出示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感受“理趣”之美
1.筛选信息方法。前情回顾:结合前一篇课文所学思考筛选文本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预设:
(1)寻找段落中心句;
(2)寻找设问句;
(3)寻找过渡性语句;
(4)抓住关键词;
(5)随时做好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落实本单元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课文,进一步巩固单元重点教学目标,同时筛选信息的方法也是本节课梳理逻辑链条的所需要运用到的重要方法,也为达成目标 1和目标 2做铺垫。
2.梳理逻辑链条
(1)梳理逻辑链条。运用习得的筛选信息的方法,梳理本篇文章逻辑链条。主要分为自主梳理——小组合作——小组展示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 具体要求
自主梳理 1.运用筛选信息的方法筛选信息,同时将关键句子标注在课文中。 2.在“课中助学单上”直接书写答案
小组合作 1.小组长主持交流逻辑链填写。 2.每位小组成员均需发言。 3.研讨时除了关注答案,还要交流标注文中的关键句子。
小组展示 1.派一名代表展示。 2.展示同学声音要洪亮。 3.展示的同时要说出依据的关键句子。
【设计意图】
为学生搭建“逻辑链条模板”这一支架,帮助学生运用提取信息的方法,理清本篇文章的说明思路,同时将课前提出的问题“恐龙是如何到达南极洲的”想清楚。
达成教学目标 1。
(2)解说课前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到达南极洲上去的。
【设计意图】作为评价任务评价学生是否弄清楚课前提出的问题,从而考查学生是否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1。
(3)填写恰当动词,感受“理趣”美提出问题:在空白处补充恰当的动词。
明确:“发现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就像链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有一种独到的理趣美。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填写动词”这一学习支架,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推理的过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理趣”美。达成教学目标 1和目标 2。
(4)总结方法提出问题:如何学习一篇事理说明文呢?你都学到了哪些方法?
答案预设:
1.学会筛选重要信息
2.借助逻辑链条(逻辑框架)梳理
【设计意图】
边学习,边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为第二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深读课文,领悟“精神”之美
问题 1:逻辑链条的起点部分和终点部分,分别属于什么科学领域了吗?预设答案:起点部分:考古学领域;终点部分:地质学领域明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但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问题 2:课文里也有一句话表达的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意思,请明确读出。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问题 3: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领域和另一个领域之间,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很重要的联系思维。
问题 4:我们的作者,他只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但是他却验证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说:这只是阿西莫夫的运气好,偶然间就有了这样的科学发现,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预设答案:联系思维、主动探究、大胆推测、不断验证明确:阿西莫夫之所以能够验证“大陆漂移学说”,这并不是偶然获得,这源于作者好的思维品质。这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拥有了这样的思维品质,就算普通人也能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逻辑链的观察,运用“问题串”的形式,一步步追问,引领学生从课文出发,分析作者的惊人发现是源于自己优秀的思维方式和好的习惯,从而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激发自己热爱科学、主动探究的精神。此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2。
(三)方法迁移 学以致用
运用学习第一篇短文所习得的方法,探究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
1.完成导学单习题。
预设答案:联系思维、主动探究、大胆推测、不断验证明确:阿西莫夫之所以能够验证“大陆漂移学说”,这并不是偶然获得,这源于作者好的思维品质。这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拥有了这样的思维品质,就算普通人也能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逻辑链的观察,运用“问题串”的形式,一步步追问,引领学生从课文出发,分析作者的惊人发现是源于自己优秀的思维方式和好的习惯,从而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激发自己热爱科学、主动探究的精神。此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2。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
(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
(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
(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以爱因斯坦的名言结束课堂,表达老师美好的期许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不能只停留在享用他人的成果上,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
——爱因斯坦
课后作业:
1.必做:完成“校本学案”上的拓展阅读习题。
2.选做:阅读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
附随堂练习
1.生字词检测
鸟臀()目 骨 gé()piāo()移 流 shì()褶()皱 xié()带两 q () hu ()星 潮 x () jié()难 zh ()密 陨()石 追溯()
2.词语辨析及运用
辨析“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两个词语的异同点,并将两个成语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处。
(1)俄罗斯世界杯上,姆巴佩与埃尔南德斯的配合_______,让对手无从进攻。
(2)他办事考虑周到,一丝不苟,总能做得_________。
3.查阅作者阿西莫夫的资料,写在下面。
活动:自学《被压扁的沙子》
1.这则短文是_________领域(科学领域)的发现对_______领域(科学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
2. 梳理逻辑链条。
第 1-4段: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对立观点———— ① 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
第 5-6段:过渡,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及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同时引出“被压扁沙子”—
—斯石英的话题。
第 7-10段:科学实验证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1-14段:事实证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5-16段:运用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结果证明“撞击说”。
第 17段:明确呈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反思设计
这堂课,可谓付出了太多,自我感觉这堂课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本着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原则,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但是对于这堂课我也有许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1.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
2.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3.若能有多一些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课堂是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我愿在日后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