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1 14: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老王》教学设计
课堂学习目标:
1.通过抓取关键词概括事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联系上下语境,品析反复之处,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链接资料,剖析关键句,领会主旨,理解善良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评价:
1.通过预习表格的完善,达成整文阅读的初步感知。
2.通过老王形象品读的方法习得,进行再运用,对驱动问题进行追问,达成学生对老王和杨绛形象的深度理解。
3.通过学生对主旨句关键词的自主品析交流,达成对文人自省式善良的高阶理解。
教学策略:
情境驱动——预学梳理——合作深读——自主探究——拓展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驱动:大家看这幅图,结合你的预习体验,你认为这幅图,能不能作为本文的插图?
预设:
学生会从图片人物形象谈感受。
如:面目沧桑的人,佝偻,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字词“伛”,了解字词 伛偻。
评价设计:
①能谈出图片中老王的基本形象;
②能表达出对这一形象的感受;
③能与课文进行简单的衔接;
④表达连贯,有理有据。过渡:我们通过图片,平面直观地认识了老王,下面我们通过杨绛的文章深入了解一个文字世界里立体的老王。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老王》的插图,作为情境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既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内容,又能够推进学生的辨析思维。同时,后面环节处还将此图贯穿课堂,进行图文品析,在整堂课建立起文本与图片的思考辨析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二、熟读课文,走近老王
1.图表助力识老王人物的形象一般体现在他的为人和处事两个方面,我们就按照为人和处事两个方面再读课文,对预学单表格进行完善梳理,可以小组讨论补充。
预设 1:学生会抓取关键词句归纳老王人物形象策略评价:
1.表扬能从修饰性的词语入手,精准概括老王形象。
2.表扬预习习惯很好,能够圈画关键词。
预设 2:学生抓取关键词后,对人物形象品析不深入。
策略:引导关注近义词的本义与语境义区别。例如:“活命”与“生活”辨析“活命”是用来维护生命,基本的活着需求。“生活”是用来维持生存和生活,词义要丰富一些。
评价:学生归纳——老王谋生艰难,孤苦无依,贫病交加,物质生活上过得很贫苦,(板书:贫苦)没有亲人,周围的人也恶意中伤他,他的精神上也是凄苦的。(板书:凄苦)
预设 3:概括事件信息不完整。策略:引导学生概括事件关注角度选择、信息完整(人+事件)。
预设 4:人物形象揣摩关注细节不够。
策略:引导关注老王言行的细节,如第 7段“欣然”“半寸”等表现老王热情、细心的词语。
评价:学生总结方法——选准角度,概括事件,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形象。
师总结:他为人处事,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凭着一颗热心,此时再看到题目“老王”,我们对他散发的善意心生敬意。
【设计意图】以表格作为抓手,建立起整文阅读与文本概括的支架,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同时能够让全文内容可视化,为课堂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上,高阶思维的培养全部以此支架逐层推进,达到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
2.图文结合品人物现在,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幅图片上,体现的是课文哪件事呢?(预设:生答送香油鸡蛋事件)
追问:你尝试描述一下图片中的老王吧。预设:学生会用词语描述老王,“弯着腰”“驮着背”“很瘦”......评价并引导:表扬学生能用比较贴切的词语来描绘老王的形象,但课文用了八个段落来展现老王的形象,肯定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一下杨绛笔下的老王。
任务一:速读 8-16段画出描写老王的句子,旁边批注人物描写方法或者修辞手法。预设:学生能够很容易抓到人物的细节描写,并能进行比较贴切的赏析。
评价并过渡:大家抓取细节词语品析的能力真强,这是单独句子的关注阅读,接下来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上下文联系性阅读。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鉴赏能力,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学生语言实践之后,再次走入文本,运用已掌握的描写和修辞方法,去初品杨绛对老王的形象刻画。
任务二:关注事件中的反复之处
根据大屏幕出示的语段,抓取反复出现的词语,并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预设 1:词语反复——“直僵僵”“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突出了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的特点。重复三次强调突出老王身体的直硬,身体状况不好。
预设 2:“一堆白骨”似乎“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到最后感觉“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写出老王身体很虚弱,随时会倒的样子。
预设 3:“香油”“鸡蛋”策略
师总结: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多次重复强调,老王的病入膏肓形象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为下文他第二天离世做了铺垫。所以我们要阅读的时候要关注这些反复出现的词句,看看它们背后表情达意。
【设计意图】基于上一环节学情,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上下文的联系,将目光聚焦在语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情节,深入理解反复的表达效果,助力深入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能够自主地梳理出这一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力,达成 2022版新课标中对学生自主梳理能力的要求。过渡:文中的老王这份厚礼是他临终前的全部积蓄,他得攒很长时间可能还要用钱物交换票证,此时他还病得很重,需要营养,这份善良,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1.梳理事件明杨绛在生命弥留之际,老王给“我”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我”到底做了什么让老王感念到最终?任务一:速读课文,用归纳老王事件的方法,找准“我”的角度,概括“我”为老王做的事。温馨提示:
①批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②个人批注之后,小组讨论
明确:“我”为老王做的事
(第 1段)我照顾老王的生意
(第 3段)我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
(第 5段)我原价付送冰的车费
(第 6段)我坚持付他送钱先生看病的车费
(第 7段)我关心老王生活
(第 8-16段)我给香油鸡蛋的钱
预设:其他段落概括比较顺利,第七段容易遗漏。
策略:引导学生概括事例除了关注整个段落,还需关注单独段落中的层次。
评价:
①学生划好层次后,补充遗漏事件。
②评价上一环节学到的方法有没有很好地运用。
任务二:结合杨绛的事件,谈杨绛对老王的态度
预设:学生谈物质上的帮助,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怀。
策略:引导关注第 7段“我”的叙述和描写,分析对老王的关怀。
【设计意图】运用上一环节中学到的事件概括方法以及人物的分析方法,进行杨绛的人物形象解读。
2.关注反复品变化大家看“我”为老王做的,有没有哪些反复的词语或者情节?
跳读文章,找反复情节或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学生可以直接关注到“钱”的反复
策略:师生共同聚焦此处反复,进行重点讲解。
任务一:品析语句中的细节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钱”的这几个反复细节,看看我们的交往中,有哪些变化?
出示:
原文 1: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第 5段)
原文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第 6段)
原文 3: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第 13-14段)
品析原句 1:热心的老王“车费减半”,我却“当然不要”,体现不占便宜,因为我觉得我比老王好一些,从中可以看出“我”对老王的同情。(板书:同情)
品析原句 2:“一定”我的坚决,我不想让老王出力还不挣钱,用钱来弥补他。“笑”看出我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尊重。老王热心地帮忙送钱先生去医院看腿,帮忙搀扶,并坚持“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他们看病钱不够。这雪中送炭的老王让我尊重。
(板书:尊重)这里“我”和老王的关系已经变成平等的关系了,我们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品析原句 3:“谢”反复两次,表达我的感谢,“转身进屋”习惯性的动作,付给老王钱,“赶忙止住”我,说明老王知道我要去拿钱,双方已经很默契了。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既然你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对老王的尊重,怕伤老王的自尊,比较委婉,但是我还是希望钱能帮得上老王,所以我用钱表达感激之情。(板书:感激)
任务二:朗读帮助品味情感。策略:分角色朗读,关注能够体现人物内心情绪的形容词和修饰性词语。学生梳理归纳:在钱这一反复的情节中,不变的是老王对我的关心,钱始终是“我”对老王关怀的物质手段;变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的感情由原来同情到感激,我在逐步走近老王。师总结:反复中的变与不变往往是我们深度理解人物的钥匙,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做好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并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思维提升。在之前的反复关注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关注反复的线索性事物“钱”的基础上,进行再次提升,分析其中的“变”与“不变”,最终指向深度理解“我”感情变化,推动下一环节学生的思辨力,从而达到助解主题。过渡:本部分中的变与不变,体现出杨绛对老王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关怀,更有内心深处对老王的尊重和保护。老王在临终的时候,亲自拖着病体给我们家送香油鸡蛋,其实是真的把我当作了亲人,当作了情感寄托。所以,在老王去世后,“我”一直在反思。
四、 读中思辨,解读主题
1.杨绛应该愧怍吗?(出示最后一段)
我一直追忆我们最后的一面,我觉得他知道我领受了他的谢意。但是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策略:
①引导提取关键词“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
②引导联系上文情节,理解几个词语深层含义。不幸者是老王,幸运的是杨绛(我)(板书:不幸,幸运)
评价:杨绛觉得老王是不幸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
愧怍,是因为___________
明确:愧怍一: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帮助。
2.杨绛真的是幸运的吗?
出示链接资料
“文化大革命”年代,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策略 1:结合背景,了解那时杨绛的不易,从而理解老王带给杨难得的幸运。
评价:命运尽管不幸,但是杨绛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杨绛依然是尽自己所能地给予老王关怀,老王去世之后,她一直在回忆、反思、愧怍,(板书:愧怍)所以老王也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善良的杨绛。
策略 2:品读“人”与“者”称谓的不同,理解杨绛的自省的幸运。
总结:“幸运的人 ”“不幸者”——“人”,不仅仅指杨绛,而是所有人,“者”书面语,通常用于庄重的场合,表达对所有弱者的尊重。
愧怍二:每个人都应该关爱、尊重他人,自己做得还不够,体现自我反省。写此文的时候,杨绛已经 70多高龄,她已经跳出自己与老王的相处,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反省:人应该对弱者抱有一种人道关怀。
3.图片如何完善呢?此时,你觉得这幅图再加上什么,会与文章更契合。
预设:学生会由上面的分析顺利说出加上杨绛。策略:老师追问原因,并提出色彩的建议评价: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通过三个思辨性问题的设置,架构起内容与主题的支架,在层层追问、层层剖析、层层解答的问题串中,达成对“幸运”“不幸”“愧怍”三个词的深入理解,最终指向开篇首发情境驱动问题——图片是否作为本文最佳插图的解决。
五、拓展阅读,感悟情怀
过渡:杨绛和老王的故事已经结束,但生活善良的故事还在继续。
1. 刘盛兰故事
2.播放视频学生结合所学谈感动点(预设:善良、幸运、温暖......)
师升华:当善良能被体察,并能彼此回馈的时候,真是人生的美好境界!杨绛发现了老王难得的善良,因而写了《老王》这篇文章来自省并呼吁,正如她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同学们,我们要用眼去看世界,要用心去悟人生,不断自我完善。(连板书心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课文的拓展应用,带着从课文中学到的“幸”与善良的相伴,去体悟刘盛兰与资助的学生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善良的理解,同时深化对文本“幸”与“不幸”的理解:看上去不幸的刘盛兰,因为被孩子们记挂于心而幸运;看上去不幸的老王,因为被杨绛寄于心诉诸笔头而幸运。
六、作业一:学以致用
小随笔作家笔下,很多善良的故事温暖着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善良的“人”感动我们,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下这些“善良”人的故事。
温馨提示:模仿 8-16段,送香油鸡蛋的部分,在叙述中加入反复的词句、细腻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字数在 300字左右。
作业二:推荐阅读杨绛善于写她生活中的小人物,如《赵佩荣与强英雄》《阿福和阿灵》《林奶奶》《顺姐的“自由恋爱”》,这里面有车夫、门房和保姆。这些淳朴善良的人与她和家人都相处非常和睦,他们都把杨绛刘盛兰也是像老王一样,用他自己微弱的力量温暖着人世间。可他比老王幸运。
当成自家人。大家选择感兴趣的一到两篇进行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随笔的仿写的布置以及要求的具体明确,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精华手法——细节描写、反复,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难得”善良的关注。推荐阅读,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通过文章的阅读拓展,深化对杨绛善良以及自省精神的理解。
板书设计:
《老王》课后反思
《老王》是杨绛的一篇写人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此文的中心句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文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解读这类文章,要扣住中心句思考:作者眼中这个人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个人物的?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因而在备课过程中我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从而来理解中心句。学生阅读之后,能初步获得对“善良”的感知,但是对于善良的深层理解和作者的反省却是难,文章的中心理解应建立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王”这一人物形象,“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在备课中,我发现鲁教版的插图在人教版中删除了,对照插图仔细阅读文本,我发现插图的老王形象和文章的描写还是有出入的。插图的赏析,不能写实作为唯一的评价,但是插图和文本确实是可以作为教学的点进行挖掘。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从插图入手,结合预习体验谈插图与文章是否契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图文结合品人物,引领学生关注文章语言,然后由图片加点什么才能与文本契合升华,图片作为线索贯穿于课堂。通过这一节课,也希望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插图,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挖掘教材的细节之处并深入理解。在课堂的环节设置上,利用预习的表格支架,梳理老王的为人处事,获得对“老王”的总体理解,为下面深入理解“老王”形象,打下基础。然后图文结合,自我的语言实践与文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准确的词语赏析“送香油鸡蛋”事件里的人物描写,掌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关注反复的词语,前后联系整体阅读。从“老王”人物形象解读环节来看,课堂上学生的关键词句赏析品味,还是比较不错的,细化点拨一下近义词的比较辨析,学生都能很快地理解词语表达的含义和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学以致用,进行“我”部分的学习,既是达到深化课堂,又评价之前环节,同时运用“钱”这一反复细节,进行提升,探究了解人物在其中的变化,由“我与老王交往”这一线索挖掘“我”的情感变化,让老王的“善良”再一次打动学生。这一环节,既有阅读能力的提升,又有人物品析的提升,反复的“变”与“不变”品析为下文的主题理解打下基础。在主题的理解方面,结合关键词进行品味,注重思辨理解,引用刘盛兰事例的文字和视频,来深入理解善良。整堂课,关注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分析理解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借助文本完成以上目标的达成。个人感觉尝试还是比较有成效,后半部分升华主题中,解读“人”“者”再提供一下小支架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