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诗三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0 18: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杜 甫 诗 三 首安徽涡阳实验中学 孙再峰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河南巩
义人,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跟另外两
位诗人李商隐与杜
牧即“小李杜”区别开
来,杜甫与李白又
合称“大李杜”。
望 岳——【唐】杜 甫※课外知识※【五 岳】※字音、字形※岱 宗(dài)未了(liǎo)曾 云(céng) 决眦(z ì )望 岳 Wang yue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译 文※ 望 岳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课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开头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远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近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写泰山给诗人的感受。【细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是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愿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 望——【唐】杜 甫※字音、字形※搔(sāo)簪(zān)春 望 chun wang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文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课文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课文分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课文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小 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成为一千二百余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名篇。石 壕 吏【叙事诗】——【唐】杜甫※课外知识※“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字音、字形※逾邺 城戍老妪咽(yú)(yè)(shù)(yù)(yān)咽喉(yàn)狼吞虎咽(yè)幽咽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文章结构※开端(1):发展、高潮(2—3):结局(4):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老妇家的不幸遭遇。⑴苦叙不幸。⑵自请应役。作别老翁。※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老妪官吏(敢于承担苦难)(蛮横、凶暴)※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