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提升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提升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1 09: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提升题 (有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 )
A.震级和烈度都不同 B.震级和烈度都相同
C.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D.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2. 地震发生时,位于台湾海峡轮船上的小明的感觉是( )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3.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有( )
① 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大的地方 ② 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 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 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月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相似,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 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 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 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 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5. 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 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 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 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 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读图完成6~8题。
6 .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 )
青藏高原 B. 大西洋中脊 C. 安第斯山 D. 阿卑尔斯山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的不连续面位于( )
构造①②之间 B. 构造②与软流层之间
C. 构造③④之间 D. 构造③与软流层之间
8 .岩石圈的范围是( )
A .构造①全部 B. 构造①②和软流层
C .构造①和② D. 构造①②③和软流层
1970年,苏联挑选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计划挖穿地球,到1994年此次钻探工作终止,一共挖了12226米深。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完成9~10题。
9.“科拉超深钻孔”经过了( )
① 生物圈 ② 地壳 ③ 岩石圈 ④ 地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如果“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它( )
A. 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幔 B. 依次穿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C. 在地壳经过呈熔融状的软流层 D. 所经过地区纵波和横波先后消失
11. 地球内部构造图和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读图,关于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岩石圈和软流层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图中所示A、B分别为生物圈、水圈 D.图示B、C分别为岩石圈、水圈、
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 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B. 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
C. ③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 D. 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13.当地时间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 )
A. 可能在②圈层 B. 一定在③圈层 C. ③圈层或④圈层 D. 可能在⑤圈层
下图表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对图中所示圈层的主要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
a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厚度不均 B. b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
C .c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 d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15. 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综合题:
16 .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有两个不连续面。其中,位置最靠近地面的不连续面为__________,该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____,说明该处附近内部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明显差异。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__________,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___,说明该处附近内部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明显差异。该界面是1913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研究地震波时推算出来的,并得到世界公认。为了表彰他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领域的贡献,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__________。
科学家们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自外向内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圈层。
科学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是根据________( )
A.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连续性
B.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不连续性
C.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变化的差异
D.地球内部厚度差异和温度的空间分布
(5)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输状况的观测,确定了地球内部的分层,这是通过__________(直接、间接)证据获得的结论。
17.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试在图中①②③④处指出地壳、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位置。
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大气圈包围地球,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 莫霍面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提升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1. D 2.C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震级是相同的,烈度是不同的,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地震发生时,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C项正确。
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小的卫生间,①错误;在影剧院,在门口的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离门口较远的应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②错误;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③④正确。D 项正确。
【答案】4. C 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月球表面附近没有气体、液体存在,所以无法找到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软流层”从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题干中可知,该图只是表示月壳与月幔,故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答案】6. A 7 .A 8 .C
【解析】
6 . 据图可知,①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陆地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所以地壳最厚。
7 .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
8 .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全部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9. A 10. B
【解析】
9. 设问“科拉超深钻孔”经过的地球圈层。基于文字中的信息可知钻孔是在半岛上进行的,且钻孔最深12226米,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
10. 假设“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会经过的圈层,回归地球圈层中的基础知识。最先到达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
【答案】11. C
【解析】
读图分析,①表示莫霍界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③表示横波,④表示纵波,③和④传播到②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B错误;左图中A渗透到其他圈层,为生物圈,C在最底层,为岩石圈,B在岩石圈之上,为水圈,C正确,D错误。故选C。
【答案】12.C 13.C
【解析】
图中显示,①圈层应表示生物圈,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A错误;图中显示,②圈层应为水圈,一般认为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B错误;图中显示,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其上部的风化壳厚度影响土壤厚度,其上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的颗粒度大小,C正确;地震波经过莫霍面后,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增强,不会消失,D错误。故选C。
1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题意表明,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地幔上层。图中②圈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不可能发生地震,排除A;图中③圈层为地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幔,排除B;图中④圈层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前面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震波深度仅50千米,因此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的⑤圈层,排除D。故选C。
【答案】14.B 15.B
【解析】
14.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是整个上地幔,A错误;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B正确;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大气圈由于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D错。故选:B。
15. 据图分析,d为大气圈,b为水圈,a为岩石圈,c为生物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四个圈层中水圈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故选:B。
二、综合题:
16 . (1) 莫霍界面;增加;成分(组成);状态
消失;下降;成分(组成);状态;古登堡界面
地幔;地核
BC
间接
【解析】
本题以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为情境,通过有进阶关系的设问,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的过程中,掌握读曲线图(线状图)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曲线,发现突变点或明显差异处,分段读图),再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明显差异(不连续性),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组成)和状态的差异。在这一做题过程中,学生首先知道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地震波,并通过读图了解纵波和横波在不同圈层的传播速度等基础知识。其次,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家发现地理知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过程与方法,即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的监测(间接证据),发现了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点(不连续面),推测不连续面附近地球内部物质在成分(组成)和状态上有明显差异,并以此确定了地球内部的分层。
17 . (1) ①地壳;②水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 氮;氧;循环;大气;水;岩石;联系;制约 (4) 地壳;地幔(上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