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1 10:5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课时练-土壤的形成
一、单选题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土壤储存的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cm的底土放置在0~15cm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新西兰某牧场“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是( )
A.植被吸收增多 B.土质更加疏松 C.生物质积累增多 D.淋溶作用较强
4、该牧场实施“倒置耕作”的最佳周期为( )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该牧场推行“倒置耕作”有利于( )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减轻土壤侵蚀
③减排温室气体
④抑制杂草生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积雪是热的不良导体,研究发现,较厚的积雪对冻土(包括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影响较大。深霜是水汽在积雪内部迁移遇到表层冷却的雪壳时,凝华成的霜,为了与地面霜相区别,称为深霜。新疆天山西端伊犁河谷上游多年积雪平均深度为78厘米,平均积雪日数151天,深霜发育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积雪对冻土层的影响主要是( )
A.减小季节性冻土层厚度 B.减小夏季冻土层厚度
C.增加了冬季冻土层厚度 D.增加土壤冻结层厚度
7、最有利于深霜形成的时间为( )
A.日落前后 B.正午前后 C.日出前后 D.午夜前后
8、伊犁河谷上游多年积雪平均深度大,主要原因是( )
A.受东南季风影响大 B.河谷封闭,水汽充足
C.谷地热量条件较好 D.地势较高,抬升水汽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地面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覆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10、与其它月份比较,该区域7、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强度大,地表冲刷强烈 B.地面蒸发强,表土水分渗漏少
C.降水量较小,雨水补给微弱 D.植物蒸腾强,表土水分渗漏多
11、如果在该区域恢复植被,会造成( )
A.下渗量减少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加 D.表层土壤干化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13、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5、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题。
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是( )
①气候湿冷,有机质分解慢
②地形多样,湿地广布,土壤矿物质流失多
③永久冻土深厚,淋溶作用较弱
④草类根系茂密,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6、热带雨林地区土壤一般很贫瘠,原因是( )
①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②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③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④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据此完成下题。
17、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A.大风 B.严寒 C.干旱 D.雨雪
18、引种栽培失败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
A.哈萨克斯坦 B.沙特阿拉伯 C.阿根廷 D.蒙古
19、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
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对土壤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棘者欲肥,肥者欲棘”,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
A.土壤可矿物质 B.土壤水分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空气
(2)造成“上(高)田弃亩(垄),下(低)田弃甽(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热量 D.水分
21、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2)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二、综合读图题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图1)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图2)。
读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部和东部;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填低山丘陵或中部山地);燥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_______(填沿海或内陆)地区。
(2)从纬度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原因。
23、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和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_____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生物是土壤______的来源,______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秸秆还田和深耕土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红壤掺沙能够增加土壤孔隙,能够降低土壤容重,BCD不符合题意。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不能会提高土壤容重,A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逐年增加,因为草地植被根系较浅,而且会季节性枯萎,因此在土壤表层有机质不断积累,使有机碳逐年增加,C正确;植被吸收增大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土质更加疏松会导致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从而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流失,使有机碳含量降低,BD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倒置耕作后,15年内表层土有机碳一直保持增加,到15年后几乎不再增加,同时低层土壤的有机碳下降到最低的水平,因此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15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倒置耕作”需要将底土放置到表土上方,会增加生产的成本,①错误;“倒置耕作”后会使表层土壤变得疏松,从而加重土壤的侵蚀,②错误;由图可知,有机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倒置耕作”可将土壤中的碳储存在地下土壤中,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③正确;“倒置耕作”会将杂草种子、病菌孢子、害虫卵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④正确。综上分析,③④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C
解析: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因此收入大于支出,C正确;其他选项相反。故选C。
10、答案:D
解析: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七八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7、8月前表层土壤水分下降),因此渗漏到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低,D正确,BC错;根据题意,该地地面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覆盖,地表冲刷应该不是十分强烈,A错。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约30mm,气候偏干旱,植被对表层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被消耗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表层土壤干化,D正确;一般而言,恢复植被,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小,AB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空气湿度和温度变化,但降水量主要与气候有关,不会使得降水量增加,C错。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A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寒带地区,气候湿冷,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机质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平坦,湿地广布,地表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中的养分不易流失,②错误;纬度高,气温低,地下冻土层分布,有机质淋溶作用较弱,③正确;该地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有机质分解慢,④错误。因此①③正确,即A正确。故选A。
16、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植被生长更新速度快,并不缺少枯枝落叶,①不符合题意;热带雨林生长速度快,植被从土壤中提取养分速度快,通过枯枝落叶返回给地面后,地表通过微生物分解成养分速度也快,因此养分再循环的速度快,②不符合题意;热带雨林植被生物量大,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因此土壤养分保留较少,一般很贫瘠,③符合题意;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土壤水分充足,土壤长期受到淋洗,因此土壤中养分较少,土壤贫瘠,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7、答案:A
解析: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A
解析:
20、答案:(1)C; (2)D
解析:(1)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是土壤有机质,C正确;土壤矿物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具有影响,但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ABD错误,所以选择C。
(2)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摘;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早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抗涝则体现在下田弃甽”;在不同位置的田地,水分条件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D正确;“上“下”无法体现成土母质的差异,A错误;“上“下”看似是不同地貌位置中田地的安排,实则是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B错误;虽然不同位置对热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主要考虑的还是水分差异,C错误,所以选择D。
21、答案:(1)A; (2)B
解析:(1)黑土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植被丰富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气温低分解较慢,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A正确;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多,有机质容易被分解和淋溶,含量较少,B错误;水稻土是人工种植下形成的土壤,非自然发育形成,C错误;寒漠土枯枝落叶少,缺少生物参与,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低,D错误。故选A。
(2)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22、答案:(1)北; 中部山地; 沿海;
(2)燥红土分布在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
解析:(1)读左图,砖红壤对应序号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北部和东部;黄壤对应序号④,结合右图信息可知,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地区;燥红壤对应序号①,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沿海地区。
(2)从纬度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满足“热”的条件。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既满足“干”的条件,也满足“热”的条件。所以燥红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
23、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物质基础; 有机物; 生物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2)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枯枝落叶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高,且纬度较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故黑土有机质含量高。
(3)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组成了土壤的“骨架”;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