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1 11: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练习
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指出:“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的是(  )
A.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B. 1949年南京解放
C. 1945年抗战胜利 D. 1947年土地改革
2.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
A. 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B. 土地改革
C. 淮海战役 D. 千里挺进大别山
3. 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应该分别是(  )
A.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4. 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指出:“(此战)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则称,此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这场战役所解放的中心城市是(  )
A. 沈阳 B. 北平 C. 徐州 D. 南京
5.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  )
A. 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B.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 解放军占领南京
6. 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卅(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其寓意是(  )
A. 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C.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 国民党军队彻底被消灭
7.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A.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开始于(  )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进攻开始前
C. 战略决战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9. 在战略决战中,由于国民党的兵力还有一定优势,并实行重点防御,因此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以打为主。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在以优势兵力为后盾的条件下“和”“打”结合,最终,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可见,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A. 毛泽东的指导 B. 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 战略战术正确 D. 解放军英勇善战
10.下表为近代晚期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中国共产党(  )
阶级 占乡村人口 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地主富农 <10 70—80
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 >90 20—30
A .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D.推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11.“1947年……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了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C.“平均地权”政策的提出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12.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
13.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4.某纪念馆解说员说:“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他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他先后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他”指的是湘籍元帅(  )
A.肖劲光 B.贺龙
C.罗荣桓 D.陈赓
15毛泽东曾赞扬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7.“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8.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土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19.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20.南京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太多的震荡和沉浮。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又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说明“起点”与“终点”的事件是(  )
①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②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④日军攻陷南京
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
A.①⑤ B.②⑤ C.③④ D.①③
21.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一惟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二、非选择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风雨飘摇已有数十年,改革的努力已经太迟、太弱。戊戌变法失败了,其实维新的措施本来也难以执行,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都还是政治的新手……在20世纪初,清廷推行“新政”改革,但纠缠于君主立宪的时间表和细节……在失望和绝望中,更多的人走向激进,革命的声势越来越大……这时的局势已经难以挽回。
——摘编自《辛亥百年祭》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局势已经难以挽回”的原因。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的政府接收是对国民党腐败的一次总曝光,在整个接收过程中,国民党接收大员们见利忘义,丑态百出……许多政府官员趁接收之机贪污盗窃、敲诈勒索……国民党的接收被喻讽为“劫收”……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及其解放区的廉洁高效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国人希望的象征,无怪乎司徒雷登(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在1949年逃离大陆时对国民党官员说,共产党打败你们的不是枪支大炮,而是……
——《政治现代化的逆动——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原因背后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司徒雷登认为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共同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
(1)据材料一,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70多年前,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解放战争爆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多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共有300多万人伤亡,军人死亡60多万人,平民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在50万—100万之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5DDACB 6-10BDCCC 11-15BABCC 16-21CACCAB
22、(1)清末统治不稳固;资本主义改革太迟、太弱;戊戌变法、新政失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等等。(答出3点即可)
(2)廉洁高效;赢得了民心。
(3)政治腐败。
24、(1)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2)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