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岳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海南模拟)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日本政府追加的临时军费相当于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侵占中国东北四次战费总和的1.6倍;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区”。这反映出(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己久
B.日本侵华遭到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C.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在全面侵华后,大量追加临时军费,且无力扩大占领区,说明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投入超出了预期,结合所学,主要是因为日军在中国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各方面消耗巨大,故选B项;
据材料“追加的临时军费”可知,日本的行为具有临时性,无法体现蓄谋已久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无法得出结论,排除C项;
材料从日本追加临时经费方面反映了中国的顽强抵抗,而并未反映敌后战场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三环外交”是英国在二战后初期实行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此外交战略( )
A.削弱了二战后美国、苏联的实力
B.推动了战后英国加入欧洲的联合
C.目的是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
D.有利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解析】【分析】英国的“三环外交”是根据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来制定的,英国在二战之后不再拥有原来的实力,而为了维护住自己大国的地位,英国采取了如此的外交政策,所以本题选择C;
二战后美苏两国成为超级大国,地位无法撼动,排除A;
战后的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排除B;
英国的这一战略与美苏对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在国内爆发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种族平等运动不断高涨之时,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这反映出( )
A.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
B.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
C.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现象日益严重
D.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了逆转态势
【答案】A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可得出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仍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所构建的旧的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反映出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A正确;
中心的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涉及的是美国对其他国家,而不是只是强调国内,排除C;
逆转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主张。目的是改革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和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3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总体产量不高;②隋唐时期,南北统一,政局稳定,曲辕犁的发明,耕作技术进步,再加上北魏至隋唐前期推行均田制,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得到开发,高产作物占城稻等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宋辽金元时期的战乱,使人口锐减,也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⑤明代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荒地的开垦,都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人口数量增加,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2)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可以促进粮食的生产。宋代时,由于南方政治相对稳定,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刺激了粮食的生产,“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产生。其次,粮食生产的增加,也可以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美好。宋代粮食的增产,也使得经济作物得到大量的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宋代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高于唐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加快。城市得到繁荣,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
(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点评】第一问考查粮食安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会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大为增加。第二问考查 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 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可以促进粮食的生产,粮食生产的增加,也可以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3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时期 “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段,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答案】背景:冷战格局下,中国与西方长期处于对立状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政策: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支持“第三世界”,共同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利益。认识: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政治敌对较明显,对外交往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因此西方更多的是批判对象。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主要任务。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同时防范西方的“和平演变”等。认识:这一时期,经济上的西方概念及其话语建构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化,正面话语增加,所以西方既是防范对象也是合作学习对象,对西方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总评: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具体概念;所构建的“西方”话语也是复杂且具有历史性、特定和广泛性等特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对外活动及其角色转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解析:首先,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解题思路,了解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党和国家对“西方”这一概念的表述和运用分三个阶段;然后依据材料信息,整合“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大环境、大形势即背景入手,分别分析三个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西方”这一概念在中国发展和内政外交中运用的内涵和特点,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处于冷战格局下,中西对立,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我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支持第三世界共同反殖、反霸,维护国家利益,当时中国与西方政治敌对明显,对外交往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西方主要是批判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当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党和政府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同时防范西方的和平演变等,这一时期,经济上的西方概念及其话语建构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化,正面话语增加,西方既是防范对象,也是合作学习对象,对西方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能够站在世界历史角度更平等理性的看西方;最后,在具体分析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后,总结规律,提升认识,明确这一变迁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具体概念,所构建的西方话语也是复杂且具有历史性特定和广泛性等特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对外活动及其角色转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但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科学概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乃多对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呈现为六个方面。
1 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东西矛盾”由过去的“西强东弱、西主东从”转向如今的“东西平视”,这堪称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 国际体系主导权“南升北降”,“南北矛盾”过去的“北强南弱、北主南从”转向“南北对等”
3 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升国(家)降”,这堪称近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 世界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动能“新旧转换、新陈代谢”
5 中西互动趋于“平起平坐”,“中西矛盾”与力量对比由过去的“西强中弱”“西攻中守”转向如今的“中西互有攻守”,这堪称一百年和近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6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与美国单边主义共同作用,令全球治理供给严重不足,“治理赤字”明显增大,“供求矛盾”凸显
——摘编自陈向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哪?》
(1)任意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对当前的“大变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案】(1)示例:选择方面1阐释1:当前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持续走强,其人口规模、资源潜力均全球领先,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助推东方文明复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欧盟等各大力量纷纷对亚洲加大投入,致使亚太乃至“印太”地缘角逐持续升温。西方自16世纪起开始赶超东方并领先全球,故当今“东升西降”可谓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选择方面3阐释2:国际行为体从主权国家“一统天下”,朝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共同参与的方向转变,全球治理尤其如此。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影响力上升,高科技公司富可敌国、能量惊人。自1648年确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主权国家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发生变化,故当今“非升国降”堪称近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共同利益、合作共赢原则;公平公正、交流互鉴原则;责任分担、共同发展原则。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阐释: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纵观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阐释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问题的治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共同利益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多边平衡原则、合作共赢原则、责任分担原则、相互尊重原则、平等相待原则、共同发展原则、交流互鉴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第一问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第二问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新时期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岳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海南模拟)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日本政府追加的临时军费相当于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侵占中国东北四次战费总和的1.6倍;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区”。这反映出(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己久
B.日本侵华遭到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C.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三环外交”是英国在二战后初期实行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此外交战略( )
A.削弱了二战后美国、苏联的实力
B.推动了战后英国加入欧洲的联合
C.目的是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
D.有利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3.在国内爆发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种族平等运动不断高涨之时,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这反映出( )
A.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
B.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
C.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现象日益严重
D.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了逆转态势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3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3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时期 “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段,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科学概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乃多对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呈现为六个方面。
1 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东西矛盾”由过去的“西强东弱、西主东从”转向如今的“东西平视”,这堪称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 国际体系主导权“南升北降”,“南北矛盾”过去的“北强南弱、北主南从”转向“南北对等”
3 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升国(家)降”,这堪称近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 世界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动能“新旧转换、新陈代谢”
5 中西互动趋于“平起平坐”,“中西矛盾”与力量对比由过去的“西强中弱”“西攻中守”转向如今的“中西互有攻守”,这堪称一百年和近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6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与美国单边主义共同作用,令全球治理供给严重不足,“治理赤字”明显增大,“供求矛盾”凸显
——摘编自陈向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哪?》
(1)任意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对当前的“大变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在全面侵华后,大量追加临时军费,且无力扩大占领区,说明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投入超出了预期,结合所学,主要是因为日军在中国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各方面消耗巨大,故选B项;
据材料“追加的临时军费”可知,日本的行为具有临时性,无法体现蓄谋已久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无法得出结论,排除C项;
材料从日本追加临时经费方面反映了中国的顽强抵抗,而并未反映敌后战场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解析】【分析】英国的“三环外交”是根据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来制定的,英国在二战之后不再拥有原来的实力,而为了维护住自己大国的地位,英国采取了如此的外交政策,所以本题选择C;
二战后美苏两国成为超级大国,地位无法撼动,排除A;
战后的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排除B;
英国的这一战略与美苏对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答案】A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可得出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仍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所构建的旧的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反映出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A正确;
中心的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涉及的是美国对其他国家,而不是只是强调国内,排除C;
逆转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主张。目的是改革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和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总体产量不高;②隋唐时期,南北统一,政局稳定,曲辕犁的发明,耕作技术进步,再加上北魏至隋唐前期推行均田制,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得到开发,高产作物占城稻等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宋辽金元时期的战乱,使人口锐减,也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⑤明代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荒地的开垦,都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人口数量增加,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2)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可以促进粮食的生产。宋代时,由于南方政治相对稳定,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刺激了粮食的生产,“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产生。其次,粮食生产的增加,也可以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美好。宋代粮食的增产,也使得经济作物得到大量的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宋代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高于唐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加快。城市得到繁荣,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
(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点评】第一问考查粮食安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会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大为增加。第二问考查 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 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可以促进粮食的生产,粮食生产的增加,也可以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5.【答案】背景:冷战格局下,中国与西方长期处于对立状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政策: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支持“第三世界”,共同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利益。认识: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政治敌对较明显,对外交往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因此西方更多的是批判对象。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主要任务。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同时防范西方的“和平演变”等。认识:这一时期,经济上的西方概念及其话语建构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化,正面话语增加,所以西方既是防范对象也是合作学习对象,对西方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总评: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具体概念;所构建的“西方”话语也是复杂且具有历史性、特定和广泛性等特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对外活动及其角色转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解析:首先,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解题思路,了解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党和国家对“西方”这一概念的表述和运用分三个阶段;然后依据材料信息,整合“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大环境、大形势即背景入手,分别分析三个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西方”这一概念在中国发展和内政外交中运用的内涵和特点,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处于冷战格局下,中西对立,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我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支持第三世界共同反殖、反霸,维护国家利益,当时中国与西方政治敌对明显,对外交往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西方主要是批判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当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党和政府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同时防范西方的和平演变等,这一时期,经济上的西方概念及其话语建构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化,正面话语增加,西方既是防范对象,也是合作学习对象,对西方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能够站在世界历史角度更平等理性的看西方;最后,在具体分析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后,总结规律,提升认识,明确这一变迁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具体概念,所构建的西方话语也是复杂且具有历史性特定和广泛性等特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对外活动及其角色转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但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6.【答案】(1)示例:选择方面1阐释1:当前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持续走强,其人口规模、资源潜力均全球领先,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助推东方文明复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欧盟等各大力量纷纷对亚洲加大投入,致使亚太乃至“印太”地缘角逐持续升温。西方自16世纪起开始赶超东方并领先全球,故当今“东升西降”可谓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选择方面3阐释2:国际行为体从主权国家“一统天下”,朝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共同参与的方向转变,全球治理尤其如此。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影响力上升,高科技公司富可敌国、能量惊人。自1648年确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主权国家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发生变化,故当今“非升国降”堪称近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共同利益、合作共赢原则;公平公正、交流互鉴原则;责任分担、共同发展原则。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阐释: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纵观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阐释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问题的治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共同利益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多边平衡原则、合作共赢原则、责任分担原则、相互尊重原则、平等相待原则、共同发展原则、交流互鉴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第一问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第二问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新时期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